【课外延伸】阅读思考:1、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更加剧烈。对于外来文化,目前有不同的观点,现引入两种观点:观点1: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特别是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2、设计以下表格:利用搜集的资料按照“衣、食、住、行、风俗”五部分进行比较,再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细分为“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后”两部分内容进行比较。
★教学总结:(1)我国衣着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课后研讨】当互联网正大踏步走进人类生活的时候,人们对网络作用的认识似乎还是模糊不清。一种意见认为,作为中学生,他们上网的机会很多,互联网向他们展示了各类知识结构,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所以他们对于知识选择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习的内容自然大大超出了狭隘的课本范围,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是大有裨益的。另一种意见认为,网络的出现无疑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块绿洲.但部分中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因为网络--这个完全虚拟的世界是他们放松自己的最佳场所。同时也许正基于这一点,家长和师长才会对中学生上网出现不同程度的抵制,因为他们认为网上娱乐分散了他们过多的精力,会对学业造成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害怕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身心不利。
教学内容与分析本课内容是大众传媒的变迁,首先解题,了解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可由学生总结出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体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能够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3、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②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③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3)后果:①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③“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教师可以设置问题: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新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Ⅱ第六单元第18课的内容,阐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影响。从单元知识安排看,本课与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共同诠释第六单元课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不断调整的特点”,凸显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知识体系看,它是学生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等之后出现的,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巩固与综合运用,又为学生学习必修二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三个子目从逻辑上看又是递进关系。第一个子目“临危受命”承上启下,说明了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具有临危受命的特点,第二个子目“实施新政”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个子目“摆托危机困境”主要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一、说教材《开辟新航路》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经过以及影响。前4课内容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第5课开始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相当重要,上承古代中国,下启近代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后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发展。二、说目标1、课程标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三维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B、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2、教学方法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根据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筑起新的经验的建构主义理论。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在此模式下,运用创设情境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3、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4、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根据相关情境和材料解决相关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由课件给出窃取革命果实的简单过程,帮学生理清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分析革命果实被窃取的原因,教师给以补充并揭示根本原因,贯穿整个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再次加深对难点的理解。2.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性质、功绩由学生阅读书本进行总结,再加以补充让学生在书本上做好记录,强调最大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很易搞成生硬的一言堂形式,可以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这里采用列举一个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题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同意哪种看法?”要求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大胆创新,言之在理即可.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者归纳总结学习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对辛亥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可通过出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战争的经过及影响,可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一张相关的表格,从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过程及影响等方面来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从而让学生理解掌握“战火再燃”其实就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并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如何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突出英法两国殖民者在占领北京期间所犯的滔天罪行。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4、课题延伸:教材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一段材料,即《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让学生究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来展开探讨,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澄清和批驳在在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和谬论,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精讲拓宽:师:(精讲)英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岛上,东、南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积极参与了海外贸易的竞争。请同学们思考:英国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生1:像荷兰一样,英国位于大西洋沿岸,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生2:更主要的是英国政府组建了东印度公司,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生3:英国是岛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府,十分重视海军建设,为争夺殖民地提供了军事保障。生4: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英国的煤炭和羊毛资源丰富,手工业发达,为它的海外殖民活动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师:(过渡)其实,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它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过程,也就是与其他殖民国家不断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英国先后与哪些国家发生过争夺战争呢?
1842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以英国为首的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五口通商,协议关税,西方商品输入与日俱增,机器化大生产速度快,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成本低,价格更加便宜,所谓物美价廉,市场竞争力强,材料: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生:洋货的输入,土布土纱的销售陷入困境,卖不出去,依靠它生活的手工业者就活不下去了,一部分棉纺织业手工者破产失业,为了维持生计,流入城市工厂,替别人打工,成为自由劳动力;以前吃穿自己生产,现在吃穿要买,于是这部分手工业者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有了消费就有了市场。
2.“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3.美国“新经济”战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暂时摆脱了三十年代那种严重的大萧条局面,但由于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和对社会需求进行管理的政策,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又出现新的危机,即“滞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由此走向没落。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即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通过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学习,掌握方法以后,以学生归纳整理基本线索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注意纠错。1. 汉承秦制,又有所变化。教师点拨强调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创设情景:同学们看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后,知道汉武帝刘彻在继位之后,就急于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那么,西汉初期中央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怎样的呢?汉武帝为什么要对它进行改革呢?改革后的西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议一议,想一想。主干知识:西汉初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实行皇帝制度,维护皇权,这一做法也为后来各王朝所沿用;二是在中央设立三公,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到汉武帝时,“中朝”成为西汉重要的中央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削弱,演化为执行机构。到了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
二、相对论的创立【课件】展示下列材料艾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1879年3月14日诞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中。1894年举家迁居意大利米兰。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爱因斯坦被认为是最富于创造力的科学家,他不但创立了相对论,还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得出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揭示了光的波粒二重性本质,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为此荣获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他还证明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提出了测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1、背景:经典物理学的危机。19世纪末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的新问题,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1)“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05年提出。
这是略带提高性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搞清这一历史问题有助于理解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并展示。)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因为它们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没有产生。中国民主思想只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更没有认识到人的基本权利。它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因此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而启蒙思想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描绘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开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推动了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原因:(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想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投放幻灯片、人物图片等资料进行处理。这样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可以分别投放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法朗吉”和欧文的“新和谐公社”等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还可以利用教材中“学习思考”的问题设计:为什么说圣西门等思想家提出的设想是空想的?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探究答案。至于马克思主义的另两大思想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可以简单处理。而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以及马恩两人的友谊是可以稍加扩长的部分,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书籍去查找相关知识,也或者由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相关资料,调节课堂气氛。
一、教材地位《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八专题中的第三节内容。音乐、影视艺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影视艺术糅合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元素,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音乐、影视艺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具有重要地位。本课分三个部分介绍了19世纪和20世纪音乐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影视艺术的产生发展。下面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课标的要求是: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①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设计意图: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一、反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探究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一方面为使学生认识史实间的联系,不至于割裂历史,另一方面点出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探索中国革命的精神引出下节。二、探索——“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我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共中央的探索:城市中暴动、再暴动——失败;二是毛泽东的探索:农村中壮大、再壮大——胜利。通过对比,一是使学生认识道路选择的复杂性,二是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主要贡献,三是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必要性。三、成熟——“正确领导核心的确立”。强调长征中遵义会议的地位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四、收获——“历史的启示”。对革命的再认识。通过本课让学生形成一些理论性的认识,锻炼其理解认识历史的能力。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