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7125 字
- 大小:62.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皓PPTER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方法:
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材分析: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方法一】听着怀旧的经典老歌,翻开一张张发黄陈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前。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
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
【方法二】播放摇滚歌手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
(演示导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自从中国步入近代。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人民穷了几千年了,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在20世纪末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完这课后,我们将会很明白,这世界为什么变化快。先看看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吧。
【方法三】由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赵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国著名的小品演员,他们合演的许多小品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由他们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把全国男女老少乐翻了天。下面,我选取其中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选段
师:好,小品就欣赏到这儿。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活相对于一百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2)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殖民者给中国的通商城市带来了建立在近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如在电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们就看到旧上海租界里有留声机、自鸣钟、霓虹灯、西式轿车、电报、西式餐厅、舞厅、银行和操各种语言的多种肤色的外国人,这对闭关锁国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来旧的生活习惯。
(3)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
2、表现:衣、食、住、风俗
(1)衣(服饰):
1)特点:
①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②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
③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
2)变化:
①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
③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
(2)食:
1)传统饮食——中餐
南方饮食:米饭、海鲜
北方饮食:面食、肉类
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
2)变化:西餐
⊙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合作探究】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3)住:
1)原因:受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使、领馆区建筑式样的影响
2)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3)代表:北京四合院、圆明园
(4)风俗:短发易服、废止缠足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
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妇女缠足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妇女处于对男子的从属和依附地位,缠足大小成为男子品评女性美的一种畸形尺度,不仅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而且成为文人笔下描绘和宣扬的对象,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反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而主张断发反对缠足这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在中国反对封建的进程中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声。
④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
小结: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
●物质生活方面:
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
②服饰——断发易服;
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
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社会风俗方面:
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③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④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②历届政府的影响;
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人民当家作主是建国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城市居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不法商贩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得到群众的拥护,统一财经的措施解决了供求、劳资等矛盾;
④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
⑤进行了增产节约运动。
(2)表现: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①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计划经济的特征)
【合作探究】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②政府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丑恶现象;
③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妇女,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部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200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修订,新修订的婚姻法同日起施行。
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的基层干部在街头书写宣传婚姻法的板报。
④朴实而又带有革命色彩的衣着:
●20世纪50年代:女孩子喜欢穿布拉基(连衣裙);男孩子以列宁装、中山装为主流;
●“文革”时期:以着绿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沿海到内地形成开放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表现:
①服饰: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衣着的变化不但说明人们富裕了,也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变化,而且服装材质丰富,设计新巧,工艺水平也提高了。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国力在增强。
②饮食:
●经济体制改革后,粮食产量增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饮食多样化。
③住房: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普通平房→简易楼房→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
1991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七平方米,2001年已经达到10.5平方米,十年的时间增加了50%。到2001年底,中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已经达到13亿多平方米,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人们的居住质量也在进一步改善,不仅满足于宽敞舒适,在环境优雅、价格适当、个性装饰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为使城市建设更趋于合理化、规范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管。同时,中国的住宅建设更加注重人性、生态和环境保护。
④社会风俗: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
●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度假、郊区游、出境游以及娱乐健身等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内容,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新的社会时尚: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小结: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
●物质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社会习俗方面:
①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④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稿2篇
- 页数:14页
- |大小:71.0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 页数:9页
- |大小:55.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案
- 页数:8页
- |大小:52.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 页数:16页
- |大小:67.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 页数:7页
- |大小:51.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 页数:10页
- |大小:58.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 页数:8页
- |大小:47.50KB
热门课件教案
《中国军魂》教案
- 页数:2页
- |大小:33.00KB
- 课件教案
平行与垂直教案2篇
- 页数:9页
- |大小:101.04KB
- 课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
- 页数:4页
- |大小:511.50KB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小狗包弟》教案
- 页数:8页
- |大小:29.21KB
- 课件教案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 页数:42页
- |大小:7M
- 课件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6课《要下雨了》优秀教案范文
- 页数:4页
- |大小:19.94KB
- 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 页数:42页
- |大小:7M
××县招商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页数:12页
- |大小:142.54KB
“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总结
- 页数:5页
- |大小:39.83KB
“改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 页数:6页
- |大小:139.05KB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情况总结报告
- 页数:7页
- |大小:26.12KB
2024年度工作计划汇编(18篇)
- 页数:72页
- |大小:196.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