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7315 字
- 大小:58.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梁小A-PPT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商人”名称的由来,商业发展的表现;早市、夜市、交子的出现;徽商与晋商;市、镇和城市朝贡贸易等概念或商业现象。
(2)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4)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归纳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体会宋元商业繁荣产生的影响;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海禁和闭关政策等问题的探讨分析,感悟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4)感悟徽商与晋商艰苦创业的精神及其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必修一、二相关联系】
古代商业的发展,有赖于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或者市集的出现,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要发展,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相对应。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分封制,这些政治制度保证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秦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一政治制度的超稳定性,确保了中国古代商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发展。不过,由于受到古代统治者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长期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教学过程及要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搜集资料、整理发言提纲、小组讨论。
【教师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并精心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法: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也可指导学生结合书本封面和书17页关于山西票号——日升昌的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并思考票号和后来的什么机构类似?它在商业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图片演示法:向学生展示一组商人形象。
问题一:通过阅读引文,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
提示:商业繁荣,商人地位高等。
问题二:在范蠡选择陶作为经商地点的原因?
提示: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四方货物等
最后引入“商人”和“商业”的概念。由此导入新课。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朝人被称为“商人”的由来:
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如楚国的郢、赵国的邯郸等都是商业最发达的城市。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1)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原因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如右图《西汉都城长安平面图》,从图中可看出西汉的都城长安只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说明经商的地点受到极大限制。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②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
③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如汉代的“五都”。两汉“五都”指两汉时期长安以外的五个大都市。它们分别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南阳)。洛阳水陆交通便利,是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的手工业,特别是蜀锦,驰名全国;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临淄纺织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又有鱼盐之饶,人口稠密,是齐鲁的商业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发达。
3、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1)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③对外交通发达。
(2)表现:①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如东都洛阳、邸店兴起;
②市场发展: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
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1)两宋商业空前繁荣: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①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③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表现:北宋时,四川益州(今成都)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2)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原因:①国家统一: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疏通漕运: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
③开辟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
④遍设驿站,丝路繁荣: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
▲表现: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大都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1)明清商业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政府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2)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
①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③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④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合作探究】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商帮
起家
发展
兴盛
徽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遍地徽商”:经营大宗商品和长途贩运;插手生产领域;经营典当
晋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含义: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这种市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城市则不然,它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
2、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
(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汉唐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因政治中心或郡县治所而建: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②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
因为:a.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居民是官僚、地主等消费人口。
b.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分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c.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西市就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俗”流行。长安城的人口不下百万,这样庞大的人口对商品的需求,造成长安城商业的繁荣。尽管城市里有商业者,但一方面是绝对少数,另一方面城市商业在手工业作坊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只能以转运远地的奢侈品为主要的业务,以满足王公贵族对奢侈消费品的需求。
③农村集市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2)宋元时期市镇商业的繁荣: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注意“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是本课的第二要旨。如何突破?应当结合教材的《清明上河图》局部,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对《水浒》等文学作品的认识加以引导。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如宋代的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③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古代大城市的繁荣:
①具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的多种功能: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宋时的开封、南宋的临安都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如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小结】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③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④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正常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
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汉武帝之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
(2)唐朝: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先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使,后合并为泉州、庆元(今宁波)、广州三处;制定市舶法则;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4)表现:如郑和七次下西洋。
自汉以来,凡来朝贡者,中国王朝都大量回馈,盛情相待。汉武帝曾专门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让他们陪同出游各地。清王朝为接待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所用招待费用不下十七万英镑,全部费用耗费白银八十五万两左右。为了让英国“贡使”看到中国“民物康阜,景象恬熙”而“知感知畏”,乾隆还安排马嘎尔尼一行由内陆至广州,也是沿途款待,劳民伤财。中国使臣之外行,则是多携礼物,大量赠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即率随员三百人,带牛羊万头以及大批的绢帛、钱币、价值“数千巨万”;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有宝船六十二艘、士卒两万七千多人,并带有大量的绢帛、瓷器、茶叶以及金银钱币。每到一地,都是大加赠送,动员当地首领到中土朝贡,并不攻城略地或进行经济掠夺。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如此。这样,各国前来朝贡者大大增加,从一般使臣到国王本人,往来者不绝。但明王朝的财政却无法维系这一“盛举”,致使国库空虚,财政危机。
3、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后果是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教学小结: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说课稿2篇
- 页数:13页
- |大小:66.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 页数:7页
- |大小:51.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 页数:8页
- |大小:47.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2篇
- 页数:8页
- |大小:50.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2篇
- 页数:12页
- |大小:64.0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 页数:8页
- |大小:53.50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2篇
- 页数:7页
- |大小:86.00KB
热门课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
- 页数:4页
- |大小:511.50KB
- 课件教案
音乐兴趣小组教案
- 页数:5页
- |大小:89.58KB
- 课件教案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 页数:42页
- |大小:7M
- 课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 页数:8页
- |大小:340.00KB
- 课件教案
《中国军魂》教案
- 页数:2页
- |大小:33.00KB
- 课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
- 页数:8页
- |大小:367.50KB
- 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 页数:42页
- |大小:7M
××县招商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页数:12页
- |大小:142.54KB
“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总结
- 页数:5页
- |大小:39.83KB
“改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 页数:6页
- |大小:139.05KB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情况总结报告
- 页数:7页
- |大小:26.12KB
2024年度工作计划汇编(18篇)
- 页数:72页
- |大小:196.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