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 页数:8页
  • 字数:约 5431 字
  • 大小:53.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yuuta设计
  • 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方法一】通过设问导入:

    课前要准备布置复习、预习作业,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回顾在初中学习过明清的“海禁”和“闭关政策”;复习本单元前三课古代经济发展状况;预习本课内容。学生查找初中教材,或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古代的经济政策。授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布置的作业设问,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过哪些形式?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什么?等。

    【方法二】通过教材情境导入:

    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教师可以设问:田字在古代的写法有几种?田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田字的形状说明什么?等。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便于由浅入深解释历史概念。

    【方法三】通过设置新情境导入:

    2004年农民阿牛在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3000公斤。它认为种玉米无利可图,2005年他把土地卖给小强建房子。

    教师可以设问:阿牛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试评价阿牛的卖地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所有的几种形式(国家的还是集体的,或是个人的),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而导入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含义:

    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夏、商、周时期,国君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公田)里集体劳作。

    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君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瓦解: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分类: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

    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由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①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二、“重农抑商”

    1、原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3、演变: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①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②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③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

    ▲作用: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同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内容:①明太祖和雍正帝沿袭“重本轻末”治国理财思想;

    ②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政党经营。

    ▲影响: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4、评价:

    积极作用: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

    消极作用: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1、明代的“海禁”:

    (1)原因:倭患

    日本武士流为浪人,他们与走私商人勾结,在中国沿海进行走私、抢劫。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构成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因此,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实质:闭关锁国。

    2、清初厉行“海禁”:

    (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内容:①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②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②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③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