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拓宽:师:(精讲)英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岛上,东、南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积极参与了海外贸易的竞争。请同学们思考:英国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生1:像荷兰一样,英国位于大西洋沿岸,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生2:更主要的是英国政府组建了东印度公司,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生3:英国是岛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府,十分重视海军建设,为争夺殖民地提供了军事保障。生4: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英国的煤炭和羊毛资源丰富,手工业发达,为它的海外殖民活动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师:(过渡)其实,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它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过程,也就是与其他殖民国家不断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英国先后与哪些国家发生过争夺战争呢?
●活动与探究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兴衰历程,从英国的强盛历程,我们从中可获得什么启示?启示:积极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实现制度创新;抓住机遇,及时更新观念;建立能保障自身经济顺利发展的国防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实行对外开放……★本课小结16世纪后期荷兰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开始,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人类的商业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于世界市场的出现而第一次被广泛地联系在一起,而西欧国家对殖民地财富、资源、劳动力的暴力掠夺,是欧洲发展和兴旺的重要条件,也是亚、非、拉美灾难的根源。
2.民族工业的遭受打击自主探究4:阅读【历史纵横】和教材插图,探究抗战时期民族走向萎缩的原因有哪些?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造成了什么后果?(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3、民族工业的萎缩讨论: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虽采取了一些措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国民政府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在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在华攫取政治、经济等特权。中国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比较“文革”时期和新时期民主法制的不同,体会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二、说教法本课内容涉及到“文革”的历史以及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较密,学生兴趣较浓,宜调动其主动性进行学习,因此可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调查文革时期的人和事,加深对文革史的理解,通过采访人大、政协代表了解文革后我国民主制度建设进程,还可利用网络等手段了解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状况。另外本课有大量图片音像资料,可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在学生正确掌握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之后,提出第五个问题: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一问题学生较易回答,为进入下一目教学打下基础。二、三民主义的实践这目内容在新课导入时已经涉及,故进行略讲,主要采用谈话法,与学生一起回忆、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五:在三民主义指导下,孙中山先生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其结局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第一问学生较易回答,第二问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将向学生指出: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它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成功,中国革命呼唤新的理论指导。从而过渡到下一目教学。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情境再现,激发兴趣分析资料,感悟新知多媒体播放电影《孙中山》片段让学生感受在一系列革命斗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的彷徨、思索。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设计意图: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与分析本课内容是大众传媒的变迁,首先解题,了解什么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可由学生总结出有哪些主要的方式。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体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能够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3、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②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③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3)后果:①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③“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教师可以设置问题: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新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Ⅱ第六单元第18课的内容,阐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影响。从单元知识安排看,本课与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共同诠释第六单元课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不断调整的特点”,凸显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知识体系看,它是学生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等之后出现的,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巩固与综合运用,又为学生学习必修二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三个子目从逻辑上看又是递进关系。第一个子目“临危受命”承上启下,说明了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具有临危受命的特点,第二个子目“实施新政”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个子目“摆托危机困境”主要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2、教学方法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根据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筑起新的经验的建构主义理论。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在此模式下,运用创设情境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3、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4、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根据相关情境和材料解决相关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由课件给出窃取革命果实的简单过程,帮学生理清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分析革命果实被窃取的原因,教师给以补充并揭示根本原因,贯穿整个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再次加深对难点的理解。2.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性质、功绩由学生阅读书本进行总结,再加以补充让学生在书本上做好记录,强调最大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很易搞成生硬的一言堂形式,可以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这里采用列举一个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题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同意哪种看法?”要求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大胆创新,言之在理即可.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者归纳总结学习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对辛亥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可通过出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战争的经过及影响,可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一张相关的表格,从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过程及影响等方面来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从而让学生理解掌握“战火再燃”其实就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并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如何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突出英法两国殖民者在占领北京期间所犯的滔天罪行。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4、课题延伸:教材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一段材料,即《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让学生究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来展开探讨,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澄清和批驳在在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和谬论,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一、说教材《开辟新航路》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经过以及影响。前4课内容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第5课开始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相当重要,上承古代中国,下启近代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后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发展。二、说目标1、课程标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三维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B、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材地位】: 本课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概述了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艰难处境;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介绍了城市作为古代商业发展的中心在格局和职能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概貌。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本课与本单元其他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本课虽然不直接叙述农业、手工业的内容,但一定要以此前已经讲述过的农业发展及其特点、手工业发展及其特点为基础。 商业文明脱胎于农耕文明,同时又有着不一样的特质。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下,商业在重农抑商的环境中仍顽强发展,不断突破,明清时达到鼎盛,呈现出中国商业文明特有的魅力。遗憾的是,没能像西方一样打开工业文明的大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为下一节古代的经济政策做好铺垫。
二、相对论的创立【课件】展示下列材料艾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1879年3月14日诞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中。1894年举家迁居意大利米兰。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爱因斯坦被认为是最富于创造力的科学家,他不但创立了相对论,还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得出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揭示了光的波粒二重性本质,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为此荣获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他还证明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提出了测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1、背景:经典物理学的危机。19世纪末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的新问题,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1)“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05年提出。
一、 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人教版《历史②》(必修)第八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重点介绍了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从内容上既衔接了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80年代出现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又启示了这种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部分,提出了下节课的主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 教学目标根据高中新课程标准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统一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的三大方面:1) 知识与能力:能够让学生理解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建立的史实,认识三大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增强学生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索】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促进:经济全球化不平衡导致经济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制约:但经济区域集团化短期内对全球化不利。过渡: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得以发展,但也有不公平的因素,那么,谁来维护公平了?二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师: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速;⑵关贸总协定存在许多弊端,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师: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生:①1986年: 意大利 提出倡议②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③1994年: 正式决定建立WTO④1995.1.1:WTO正式开始运作师:世贸组织特点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生:规范化 法制化。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整个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前一课是它的大背景,后一课是它的延续。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两极格局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通过走向联合的欧洲、迅速崛起的日本、发展中国家的星期以及中国的崛起三方面内容,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学生对时事的关心与熟悉,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能够认识准确和完整把握。(二)三维目标A.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中国振兴的基本史实的学习,掌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史实,理解其世界大背景和“多极化”的概念。2.通过西欧、日本、中国的崛起,理解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课外延伸】阅读思考:1、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更加剧烈。对于外来文化,目前有不同的观点,现引入两种观点:观点1: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特别是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2、设计以下表格:利用搜集的资料按照“衣、食、住、行、风俗”五部分进行比较,再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细分为“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后”两部分内容进行比较。
(2)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入世后,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目前,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90%,来华落户的跨国公司多来自世贸组织成员。世贸组织几任总干事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相同的意愿: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2、影响:(1)对世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系。(2)对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机遇也是挑战。有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