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2篇

  • 页数:9页
  • 字数:约 6254 字
  • 大小:53.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行健工作室
  •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2篇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本次说课,我将分成四部分向大家介绍: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首先我来说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三民主义的形成背景、形成、发展以及影响。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三民主义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理论也是历年考察的重点,因此本课的地位很重要。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掌握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设计合理的探究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但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课的重难点。由于三民主义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对于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鉴于其理论性较强,还需辩证地分析,对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过高,因此确定为难点。

    下面进入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古希腊著名学者普罗泰格拉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突破理论教学的枯燥;适合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2、表格比较分析法:难点知识在系统比较之后清楚明了适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3、谈话引导法: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需要进行适时的谈话引导法。

    下面是学法分析:本节课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以上三个部分的综合应用阶段——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往往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课导入中,我采用谈话法,同学生聊聊国庆60周年的庆典仪式,并出示一幅图片,同时抛出问题:每逢中国的重大节日和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会摆放孙中山画像,与毛泽东画像遥遥相对,据说这是建国之初,毛泽东定下的规矩。为什么毛泽东要定下这样的规矩,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以此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后,进入第一目的学习——“三民主义的提出”。这一目内容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设计一个表格,请学生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来源、个人因素几个方面去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在了解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一,创立革命的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第二,孙中山能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为学生理解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奠定基础。

    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对它的评价,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我把它分解成为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缺什么?在解决三民主义是什么时,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如果你作为孙中山,会在主题报告中如何解释具体内容?如果你作为会员正好在场,你会从三民主义的内容中分别得到怎样的鼓舞?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民族是前提,民权是核心,民生是补充和发展。在解决孙中山为什么主张三民主义时,利用课本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来解答,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我会设计一个情境来解决三民主义缺什么:第一刊《民报》被散播到社会,各个阶层争相阅读,面对《民报》发刊词中的三民主义,农民、保守势力、资产阶级以及激进势力分别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从中归纳出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最后,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全面客观地评价三民主义。

    在学习了三民主义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实践结果如何。在这一目教学中,首先展示一系列图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去归纳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并思考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局限性的理解。

    接着播放《走向共和》视频——《国父的困惑》感受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孙中山的困惑以便于过渡到下一子目的学习——三民主义的发展。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是本课的另一个重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去合作完成。

    类别

    旧三民主义内容

    新三民主义内容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突出反帝;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力。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关注工农生活。

    最后,我把本课内容概括为四个“一”:即“一个领袖,一个纲领,一个思想,一种精神”。以此作为这节课的课题小结。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六章第一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我设计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是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下,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三民主义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指导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本课作为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开篇,它既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理论的一次继承、总结,更是一次升华,对以后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根据教材地位与作用和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让学生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并学会正确评价三民主义;

    ②让学生了解《临时约法》,掌握《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③让学生掌握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并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②通过材料解析,使学生学会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通过对比分析教学,使学生学会比较学习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②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民主义不能指导民族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

    ③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向伟人致敬,向伟人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确立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

    ①教学重点: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

    突破: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②教学难点:新旧三民主义的评价。

    依据:三民主义的理论性较强,且概念抽象,根据学生以有的认知水平较难理解新旧三民主义,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并能正确评价三民主义。

    突破:采用情境创设法,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二、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省示范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高二阶段的学生两极分化正在形成,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经过高一阶段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特别是缺乏对历史的整体感知,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具体请况,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课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法、探究讨论法、讲述法、设疑诱导法。

    四、说学法

    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我采用:

    ①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主动获取历史知识;

    ②课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③课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身边历史,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五、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让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孙中山先生一生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史实。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自己总结概括的史实,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学生们通过发言,相互补充、佐证,对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所进行的革命实践活动有一个全面了解,使学生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民主革命而奋斗的一生。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将指出:孙中山先生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从事了长期大量的实践活动,还在于他提出了指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理论“三民主义”。

    ●启发点拨,讲授新课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分析资料,自主探究

    多媒体展示材料:

    文字材料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情况

    文字材料2:维新改良运动的失败

    图片材料:《时局图》

    让学生思考探究问题一:根据材料并结合必修1、2的相关内容,谈一谈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然后小组讨论,在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

    2、提出:教师讲述,学生感知

    这目内容主要采用讲述法,让学生了解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间的关系。

    3、内容:问题探究,感悟新知

    本目教学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和设疑诱导法。

    首先,多媒体播放影片《孙中山》片段。然后提出探究问题二:根据孙中山先生本人对三民主义的阐释,结合教材,说说看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具体分别指什么。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请学生回答这一问题。这题难度不大,大多数学生应该都能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将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逐条展示在屏幕上。

    同时提出探究问题三:孙中山为什么要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呢?

    这一问题难度较大,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指导学生从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解决这一问题。

    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后,提出探究问题四:从三民主义的内容出发,谈谈你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这一问题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帮助。指导学生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去评价,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走向集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向,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