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考核是选人用人的“指挥棒”。我市突出考人考事相结合,对标省综合考核“一体系四机制”建设,率先出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量化考核办法,建设领导干部业绩纪实、公务员平时考核等数字化场景,以数字赋能考准干部实绩实效。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多维度强化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从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知重负重、实践实干。三、强基固本,着力增强“两个功能”抓基层、打基础,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鲜明大抓基层导向,突出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基层党建“全领域建强、全区域提升”。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一战斗堡垒,我市深入推进“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制定台州基层党建“三十条”意见,全省率先实施“十县争创、百乡晋位、千村过硬”行动,深化开展“头雁领航、千村提升”活动,推动村社互学互比、争先进位。通过“撤、并、转、联”积极稳妥推进近3000个行政村并村并账并心,创造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台州样本”。20年一以贯之深化落实“千万工程”,涌现了岩下潘、后岸、上栈头等乡村共富实践场景。分领域统筹推进、分类别具体指导,推动国企、机关、学校、医院等领域基层党建互联互动、共建共享、全面提升。
二是着力建设蒙东地区人才一体化协同创新高地。积极融入自治区人才工作整体布局,高标准承办第十一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赤峰分会场活动,蒙东人才科创园(赤峰)正式揭牌,扎实推进赤峰通辽“双子星座”建设。认真落实市委人才与创新大会精神,打造“文明红山?青春赤峰”招才引智品牌,靶向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层次人才。投资6.2亿元在北京开工建设占地26.4亩的京蒙(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高水平建设“一区两园三院”人才平台载体。完善升级人才新政,兑现人才政策资金1800余万元。启动人才引育“百千万”行动,实施事业编企业用、绿色通道引才、招商引智聚才和万名大学生留赤工程,引进八大产业集群急需紧缺人才。选派1万余名教育、医疗、科技领域优秀中青年人才开展“组团式”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三是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领域开展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创建,探索基层党建融合发展新模式,常态化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清零,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三是注重“引”,加强一流人才的培养引进。突出精细精准、实用实效,创新高端人才招引机制,以“双聘”方式刚性引进3位院士,柔性引进13位院士,聘请21位院士专家担任政府科技顾问,“两院”院士引进实现“零”的突破。实施市直部门“一博三硕”引才行动,实行科技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引进培育人才团队126个。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48.5万人,较2013年增加一倍,在“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中位列第54位。四是突出“留”,营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设立3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建立财政投入逐年递增15%机制,全市财政预算安排人才科技支出11.16亿元,为人才新政、科技新政落地实施提供坚实保障。建立人才信息化平台,紧贴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赋能产业链,优化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15项便捷服务,营造近悦远来优良人才生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鄂尔多斯市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抓好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引领发展“第一要务”,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倾力重塑竞争新优势,鄂尔多斯大地正成为各类人才集聚、合作、交融的丰厚土壤。
在人才的创新引领驱动下,“楚粳48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全国首个国审高原常规粳稻品种;云南国钛金属成为亚洲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云南宇泽半导体有限公司上榜独角兽企业,实现全省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晶科能源成功下线全省第一片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人才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胜势,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组织部门认真落实“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重要要求,从严从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扎实开展“树三风提四气”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开展“组工夜校”、青年组工干部论坛等活动,不断提升组工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着力推动组织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努力建设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州组织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楚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三是涵养一流人才生态,“聚”高素质人才。推进政策引才,建立以《呼和浩特市吸引人才政策10条(试行)》为总纲,相关配套政策为支撑的人才政策体系,常态化抓好兑现落实。打造品牌招才,连续举办3届“院士青城行”、承办9届“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等活动,开展事业单位“绿色通道”引才、教育医疗领域项目化引才、采取“市编街用”引进城市基层治理人才。实施“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制定“丁香扎根”计划,累计吸引6.95万名优秀青年人才留呼就业创业。加快青年人才“安居工程”建设,推出人才租购房补贴政策,多渠道配建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新时代新征程,全市组织系统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更好地履行理论武装、服务大局、选贤任能、强基固本、引才聚才的重要职责,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力量、发展优势,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首府新篇章中作出新贡献。
四、筑巢引凤,英才汇聚北疆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我区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工作,立足更好融入国家“3+N”人才发展大格局,创新提出以“一心四园多点”优化人才发展布局,深入推进和林格尔人才科创中心和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东人才科创园建设,加快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带动各盟市、各行业以加强人才培养为着力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棋局布定,落子有声。一是对外,开放引才聚才。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近两年以双聘、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6名,刚性引进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同层次人才7人。连续举办十届“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吸引参会机构、企业1万余家,落地人才项目100余项。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在北京成立内蒙古科创中心,在先进发达省份建立40余家驻外人才工作站。
二是人才集聚要素支撑不断强化。全面实施“兴玉英才支持计划”,迭代升级人才政策,深入开展“顶尖人才集聚、区域战略型人才突破、创新创业团队引育、高技能人才倍增”4个行动,全力打造玉溪高层次人才引进品牌。以“全区域、全周期、全要素保障”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发布全域柔性引才支持政策,打造全域柔性人才引进基地,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柔性引进优势。积极推动区域人才协同发展,联动滇中城市群及中老铁路沿线州(市)开展高层次人才协同服务。新时代以来,全市累计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近500人,连续3年入选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百强名单,为玉溪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人才引育平台持续壮大。健全完善政策引导、政府搭台、用人单位主导的支持体系,加快“产才”融合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玉溪本地高校、市内“链主”企业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联合建设具有产业资源特色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平台206个。其中,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2个,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市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102个。
三是人才聚集平台持续壮大。国家植物博物馆、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等重大科学研究平台相继落地云南。省政府与省内外27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成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与省外知名院所校企合建了一批科研创新基地。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首届腾冲科学家论坛,引进院士专家团队10个、高层次人才209名,促成人才智力合作项目421项、招商引资项目216项,与131个创新实体建立合作关系。四是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实施“卓越企业家培养行动”,开展科技副总和产业导师选聘,赋予领军企业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智力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2022年,全省人才贡献率从2012年的16.89%增长到30.63%。五是人才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实施“人才安居三年行动”,州(市)建成人才公寓6500余套。
十年来,全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扎实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持续建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留住人才,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区域人才集聚新高地。从人才支撑发展到人才引领发展,人才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实施领航人才计划到打造“一区两地”人才高地,人才战略越来越清晰;从“1+18”到“1+1+N”,人才政策越来越精准;从开展“珠城聚才”工程到引育人才、成就人才、服务人才“三大行动”,人才发展环境越来越好。落实党管人才工作责任,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构建起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率先在全区建立市管“一把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每年由市辖县区党委书记和部分市直部门单位党组(党委)书记进行人才工作述职,压紧压实党管人才工作的主体责任。引才聚才的关键,是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举,建成13个人才小高地、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3个产业园区、3个孵化器升格为国家级,海洋产业园区入选全区首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争取国家海洋四所、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落户北海。随着一大批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的兴起,选择在北海就业创业的人才越来越多。
三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探索市场化引才、柔性引才方式,开展“春城计划”“春城产业导师”“科技合伙人”“博士顾问团”等专项活动。打破事业单位常规招聘方式,开展带编现场招聘,探索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模式,开展“朝阳人才昆明行”活动,与北京市朝阳区签订人才合作协议,设立“朝阳—昆明人才驿站”,强化与发达地区人才引进交流合作。建设滇中新区“人才飞地”,将“本地筑巢”转变为“邻凤筑巢”。四是人才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实施人才安居行动,持续优化人才居住条件,建成2573套人才公寓。开发“滇籍人才联系服务平台”“码上去昆明”线上服务平台,邀请587家企业入驻,实现19975人次注册使用。创新实施“免申即享”人才政策,优化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政策申报流程,将以往“人才找政策”变成“政策找人才”。从“关键小事”入手,设立人才就医就诊专门通道,简化人才审批手续办理流程,实现人才落户“零门槛”。探索将职称评审工作下放给企业、行业协会、专业中介组织等机构,推动政府选人转变为市场选人、产业选人、企业选人,实现人才与用人主体的无缝对接、精准匹配。
二是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积厚蓄势。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深入实施“嘉里人关爱”——党建引领“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行动,推动治理单元更加优化、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治理能力更加高效,在疫情防控、防灾减灾等各类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新冠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红色动员令”,迅速建立网格化精细防控体系,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遭遇战;“8?18”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及时成立一线临时党组织,对口选派专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安置工作,让党旗在抗洪抢险一线高高飘扬在各类急难险重任务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挑重担、打头阵、当先锋,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力量不断彰显。三是打铁必须自身硬。组织部门是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全市组织系统坚决扛起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使命任务,坚持把模范部门、过硬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造“五心组工”机关文化,着力锻造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乐山组工队伍,为乐山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建设“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城市人才支撑若干措施及人才生活补贴发放细则等60项人才政策,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保障制度、“一事一议”“揭榜挂帅”“飞地引才”等有效机制。充分发挥自贸区政策优势,出台支持外籍及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外国人才来片区工作管理若干措施,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二是广泛集聚八方英才。围绕重大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南向领雁”计划、“招才引智高校行”“揭榜挂帅”“人才夜市”等引才项目,近五年来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1700多名、挂职博士后81名、医学学科带头人30多名、绿色石化等急需紧缺技能人才3200多名,张榜发布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吸引20支人才团队前来揭榜攻关,人才引育的广度和高度不断升级。三是推动产才深度融合。围绕服务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自治区级以上人才创新平台47个,认定市级人才平台133个,建成全区首个地校企共建的工匠学院,成功获批1个国家级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
一、举旗定向:政治统领凝心铸魂旗帜指引方向,核心领航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组织部门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度融入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引导全州党员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我对凉山寄予厚望”。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凉山视察指导,为凉山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全州组织部门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制发凝神聚力狠抓落实《责任分工方案》,率全省之先在建制村全覆盖规范化举办“农民夜校”,深入实施艰苦创业、脱贫争先、感恩奋进“三项教育”,组建“摩托服务队”“心连心服务队”“马背宣传队”等深入群众宣讲,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亲切关怀、殷切期盼、殷殷嘱托传递到基层,转化为“脱贫有多难、干部有多拼”的强大动力。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全州组织部门坚决扛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健全完善党委(党组)议事决策规则,常态化开展执行落实民主集中制专项检查,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抓好蒲波、陈文等系列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工作,
积极推动区域干部人才协同发展。与成都、攀枝花、宜宾等地签订区域干部人才协同发展协议,联合攀枝花市连续4年举办“才聚攀枝花·智汇凉山州”攀西经济区专场招聘会以及“工匠杯”大赛等活动。深化与130余家高校、院所和企业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积极对接浙江宁波开展互派专业技术人才,扎实推动“组团式”帮扶工作。近悦远来的“养人”生态持续优化。出台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凉山英才卡”等制度,持续举办“凉山人才周”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高层次专家人才赴外研修、休假疗养、走访慰问等活动,统筹提供教育医疗、旅游出行等10余类服务,投资1500万元建设“凉山·西昌人才发展综合服务中心”。配套落实人才服务各项硬保障、软支撑,2名人才获“四川杰出人才奖”,827名人才入选国家、省州高层次人才计划,足额兑现各类人才安家补助、租房补贴,累计建成人才公寓3000余套,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积极推动区域干部人才协同发展。与成都、攀枝花、宜宾等地签订区域干部人才协同发展协议,联合攀枝花市连续4年举办“才聚攀枝花·智汇凉山州”攀西经济区专场招聘会以及“工匠杯”大赛等活动。深化与130余家高校、院所和企业战略合作。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积极对接浙江宁波开展互派专业技术人才,扎实推动“组团式”帮扶工作。近悦远来的“养人”生态持续优化。出台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凉山英才卡”等制度,持续举办“凉山人才周”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高层次专家人才赴外研修、休假疗养、走访慰问等活动,统筹提供教育医疗、旅游出行等10余类服务,投资1500万元建设“凉山·西昌人才发展综合服务中心”。配套落实人才服务各项硬保障、软支撑,2名人才获“四川杰出人才奖”,827名人才入选国家、省州高层次人才计划,足额兑现各类人才安家补助、租房补贴,累计建成人才公寓3000余套,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六、明法纪严监督,在坚定全面从严中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经常性警示自己政治信仰有没有动摇、人民立场有没有偏移、管党治党责任有没有扛牢、纪律底线有没有触碰”2022年12月27日,全市领导干部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暨清廉濮阳建设推进会召开,千余名党员干部集中接受警示教育。坚定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市委创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141”责任制度体系,建立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清单,制订日常管理、党内谈话、述责述廉等制度;出台《关于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施意见》,确定6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健全推进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优化监督格局,整合监督力量;出台《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实施意见》,强化对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依规依法履职用权、担当作为、廉洁自律等情况的监督,促进以身作则、担好责任主体明晰、有机协同、层层传导、问责有力的管党治党责任落实机制日益完备完善。
先建立“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平战结合指挥体系”,运用于支援长春抗疫,发挥巨大能动作用,省委书记景俊海给予肯定性批示。二是坚持原则守初心,公道正派用干部。全市组工干部把一心为公作为立身之本,把公道正派作为“为党护党、兴党强党”生命线。坚守协助党委选准用好干部的职责定位,始终把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作为立身大节,不讲条件,只讲奉献,只要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满意、干部服气、群众认可”,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始终把“实干实绩实效”作为最硬评价标准,不被感情所扰,不被关系所困,能够为党的事业选出更多闯将、干将,就是自己最大的欣慰;始终把党的干部政策研究作为必修课程,深入钻研,打通堵点,出台文件,解忧暖心,努力为干部干事创业营造更好内部条件。近年来,我市选人用人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三是常态交流抓业务,实践锻炼提能力。坚持每周三“学习日”制度,建立“部长讲堂”“科长论坛”“组工新课堂”制度,实行“一月一考”,确保学习成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大抓基层不动摇,紧盯各领域弱项短板,分类别具体指导,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双提升”工程,以“十大行动”推动嘎查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围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推动形成上下协作配合、各方共同参与网格治理的工作格局。围绕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全力打造“河套先锋?星耀北疆”党建品牌。在农村牧区党建方面,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为嘎查村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持续深化苏木乡镇党委书记“擂台比武”和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比武争星”活动,激发基层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活力;深化边境地区“五个一”党建模式和党政军警民企联合党支部建设等特色做法,不断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在街道社区党建方面,持续深化“1+N”区域化党建模式,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在机关党建方面,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创新落实好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在国有企业党建方面,进一步理顺市属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在“两新”党建方面,全市有党员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
聚焦破解制约城市基层治理瓶颈难题,创新构建“一核引领多网融合五化共推”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建立“1+12”制度体系,累计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552名,将县级层面263个事业编制跨层级调整充实到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成效日益显现。持续推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市52所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党委(总支)书记、校长(院长)分设,114所实现党支部书记、校长“一肩挑”。扎实开展农村发展党员违纪违规问题排查整顿,推行发展党员“1136”工作法,严把党员入口关,全市党员数从2018年的7.5万名增加到8.2万名,党员队伍年龄、学历等结构大幅优化。创新开展以管理安家、服务安业、关怀安心为主要内容的“三安”行动,常态化排查整顿党员信教参教和涉黑涉恶问题,从严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保持,各领域基层党建全面加强,党的二十大代表康丽、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荆花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引领全市广大党员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基层治理等各条战线上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网格化管理,大力推进邻里中心建设,着力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孵化培育“三自”组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聚焦各类“两新”组织,毫不动摇坚持推进“两个覆盖”(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持续推进“红色物业”创建,建成投用“红色驿站”,以商圈党建楼宇党建为纽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使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将创建“五星”支部拓展至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医院、中小学校、国有企业等基层党组织,着力把全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得牢不可破、坚如磐石。三是涵养党员发展“源头活水”。坚持提高党员质量、强化教育管理、发挥党员作用并重,在全市农村建立“镇选村培”发展党员工作机制,注重在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产业工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持续实施农村无职党员“一编三定”,引导无职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激励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先出彩。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