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写演讲稿,练习演讲。2.通过此次口语表达活动养成有思想,有担当的意识。活动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倡导教师由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这一堂课,我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欣赏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口语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高一的学生对知识领悟力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而且口语表达的题目,主要在于学生的练习和体验,所以这里可以带同学们一起去实践。
四、 学法指导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处境,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2、反复诵读,联系具体语境,品味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意蕴。3、欣赏诗人相关的其他作品及名言,在理解、感受诗歌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精神,树立自我意识。五、教学过程环节一 常识补充1、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主要从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个文学领域开展。2、① 现代诗歌: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活动一:整体感知,梳理要点新修订《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为此,我设计了“梳理要点、绘制思维导图”两个部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文本。1、梳理章节要点,明确内容要素《家族》:以西洋家庭特点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的特点。《男女有别》:主要讨论乡土社会感情定向的问题,偏向同性交往,遏制男女交往。2、展示思维导图,凸显整体关联引导同学制作多种思维导图:流程图式、树状图式、爪形图式活动二:走进文本,深化认知新修订《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即以速读、跳读的方式地毯式地搜索书中关于“中西家庭差别”的内容,得出乡土家族的六个方面的特点,学生分别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阐述了这六个方面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1. 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体会小说结构严谨、清新俊逸的写作风格。2. 分析通讯员、新媳妇的人物形象,通过品味生动的细节来感知人物身上洋溢的人性美、青春美。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百合花”这一主题的独特意蕴。4.通过把握小说人性美、青春美的主题,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教学重点是:通讯员及新媳妇的性格特征分析,小说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百合花”这一主题的独特意蕴。【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但我们决定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自己搜集有关“百合花”的知识资料,自主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自主归纳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课堂上采用情景激趣法、启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赏析课文,品味哲理此环节重在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首先,我运用问答法解决1.2两个问题。问答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概括和说话能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即“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及“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三个句子,最后明确答案:古今历史对比生悲、人生短暂和自然无穷对比生悲、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再以同样的方式分析第4段,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这一过程,归纳出“水与月”、“变与不变”和“自然之无尽藏也”这三层哲理,最后得出是苏轼超然洒脱、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劝慰了客人,从而达到第5段中“客喜而笑”的结果。设计两个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得以把握苏轼由疑惑沮丧到豁然开朗这一情感变化,从而更好的赏析本文。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整体感知阶段,综合利用自由朗读、齐读和示范朗读,让学生借助诵读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育中,提倡诵读,因为这种方式是心、口、耳、目并用,感知的强度比单一感官的感受极大增强,语感的生成速度和品质都会提高。”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也要求采用语感与语理相互促进的办法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语感与语理的培养离不开“诵读”这一活动。多读几遍,不仅可使其义自见,也可使其意自明、其理自通、其气自涌。(三)鉴赏诗歌,重点突破在多样的朗读活动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首现代诗,它在语意和诗意理解上并不像古典诗歌那样有着语言、历史及手法方面的障碍。但是,这并不代表现代诗就不值得仔细品味、认真咀嚼,经典的现代诗依然有着其浓浓的诗味和诗性。我将借助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来指导学生解读现代诗歌。我们先从学生最熟悉、赏析起来最容易的修辞手法入手,学生呈现了以下自主学习的成果。
1.圈点、勾画重要词语评点的读书习惯和方法。如全出描绘秋色的词语,标出传递秋声的词语,点评北国故都秋色的词语、南国秋色的词语,摄取主要信息。2.口、耳、手、脑并用的读书习惯和方法。如默读、听读、跟读时,不动笔墨不看书,不动思维不读书。3.学以致用的迁移运用方法。如投影仪的练习设计,让学生由品文到品读诗词等。四、说教学程序(一)导语激趣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导语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篇课文的导语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同学们,自古诗家多爱秋,因为秋是文人心中的一粒愁种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杜甫面对秋风登高而抒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面对秋雨而吟咏愁情。秋风秋雨愁煞人啦。
一、说目标本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有三:1.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表达效果。2.通过朗读、品读、赏读,掌握《荷塘月色》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3.了解心中情和笔下景,体会本文感性与理性交织构成的独特情致,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确定以上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奠定基础的任务,即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本课,理解和明确散文应该“读什么”和学会散文应该“怎么读”,然后在学习《故都的秋》和《囚绿记》的过程中去实践、检验、修正,不断增强散文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过程(一) 前置学习:作家为核,群文导读,感知作家对“秋”的情有独钟《故都的秋》是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与其同时期的诸多散文也直接流露出郁达夫对“秋”的热爱,四季之中,钟情于“秋”,尤其是北国之秋。教学时借助师生皆有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提供的出自同一作家——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和《北平的四季》两篇文章,以“爱秋人士郁达夫”为核心议题“1”,形成“1+X”小群文阅读,进行群文导读。以前置学习的方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泛读文章,筛选出直接描写秋景、抒发对秋的热爱的语句。然后借助划线部分,佐证并丰富《故都的秋》中作家对“故都的秋”之热爱。通过这个小群文阅读的前置,学生们发现对郁达夫而言,时空变换,不减爱“秋”之情;四季对比,更增“故都的秋”之可爱。“故都的秋”另其欲罢而不能,毫不吝啬笔墨,更不吝啬颂赞,可见其对“故都的秋”爱得深沉。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讨论比较字词改换后与原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然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总结出原诗中的画线字词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显得既生动又含蓄,富有意境美,而改后的字词显得直白而又重复。通过文本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思想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在拓展练习部分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的问题,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互动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地加以点拨: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合作,令人敬佩;歌唱田园风光,令人赞叹;归隐田园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因素,这一点自然不应当苛求古人。
本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优美的情景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先播放莲花的图片,让学生们谈谈自己联想到的诗词曲赋或文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教师总结,引出现代写荷花的名篇《荷塘月色》,从而导入新课。导语部分的设计既给了学生美感享受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二)初读文本,把握结构本环节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文章夜游顺序和情感变化这两条线索发展,教师适当的进行点拨,让学生通过探索文章线索完成对本课“圆形结构”把握。目的是发挥学生主导作用,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结构美。(三)选读文本,分析手法在本环节中主要运用讲授法和问答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第4、5、6段,找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修饰了的景物,随后师生问答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荷塘”“月色”“荷花”“荷香”等景物的,又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最后由教师来具体讲解本文中学生不熟悉的写作手法(如:通感)。
一、 课程标准与教材《老人与海》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课文《老人与海》满足了任务群文学阅读的学习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品味语言、提升文学作品欣赏能力考察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教材中立德树人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根本理念。二、 学情与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可以从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角度入手,并根据高二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我将设计以下学习目标。1、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2、 批注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3、 理解“电报”式写作风格和“冰山”创作理论其中,重难点是:人物形象的特征的把握。
四、说教学过程(一)结合现实、自然导入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那些启示呢?(二)整体感知、疏瀹文意1.请同学介绍“我所知道的鲁迅”,教师补充写作背景。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2.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教师范读课文,针对较难的字音进行正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全文框架,小组讨论后分出层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概括文意可以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此环节运用的是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放回答即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辛弃疾主张抗敌,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对南宋政府苟且偏安的不满,吸取的历史教训,告诫当使用者不要草率用兵。对于决策者提出警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教师总结归纳即可。本诗写出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典故的运用。学生可以本诗对用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将在在PPT展示诗歌用典的意义,意在帮助学生理解更好用典这种诗歌技巧。本篇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本单元学习了两首同题材诗歌,有必要使学生掌握一类型的诗歌鉴赏方法。(五)比较阅读 品味历史这一环节PPT将展示上次课程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从内容,形式等角度分析异同,采用提问的方法。此环节结束后简要归纳咏史怀古诗类型。目的是巩固加强对于咏史怀古题材诗歌理解,理解归纳咏史怀古诗题材类型。(六)布置作业 巩固感知鉴赏李白《越中览古》我将采用习题的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咏史怀古诗。
(三)以读带讲,感知文本1.学生朗读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自由大声的朗读本篇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感知词意。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解决词中的生字困难,疏通文意。2.教师范读我会声情并茂、感情充沛的进行配乐朗诵。此环节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词的音乐美,懂得词的朗诵方法,为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做准备。(四)精讲细读,深入文本此环节主要解决本课的重点,所以我会运用合作教学法和点拨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词中典故,探讨作者写作目的。首先我将学生分为孙权刘裕组、刘义隆组、拓跋焘组、廉颇组四个小组。然后对这四个小组分别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我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分别找每个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回答,并引导点拨学生答案。孙权刘裕组:
一、说教材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它力争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我们在必修部分已经学习了李白的一首古风《蜀道难》,学生对李白其人及其诗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的任务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它要求我们通过对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并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感情。《将进酒》一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变化明显,学生容易进入吟咏和体会情感的体验阅读中。二、说教法学法现代语文观念中提倡语文教学要多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特别是对一些优秀的古诗文。可见在学习古代诗文的过程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可以在朗读中理解诗文的内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中可以慢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以诵读为线索,完成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性思考。
3. 教学任务二:PPT子任务一、二、三感悟诗情:那么为什么不能轻易对诗人诗歌进行删减呢?除了诗歌语言及内容方面的影响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情。情感是诗歌的尺度,而非长短。下面将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再读诗歌。重点赏析曹操的“忧”与“解”和陶渊明的“误”与“归”。通过编写诗人年谱的方式,呈现诗人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让诗人回到历史现场,让自己代入诗人境遇,以意逆志。通过查阅资料和编写年谱,可以了解到:曹操既能横槊,又能赋诗,如曹丕在《典论·自叙》中所说:“上(曹操)雅好诗文书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短歌行》中多用典故和善用比兴或许就源于此。其次,曹操虽出身仕宦,但门第不算高贵,这样的家庭地位让他有着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因此,“唯才是举”是曹操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再次,曹操写《短歌行》的确切时间已难考证,如取赤壁大战前的说法,曹操已五十四岁,来日无多的紧迫感、贤才归附的愿望自然尤为强烈。
学生展示:鲁迅在《拿来主义》讨论“送去主义”时使用的不是徐、刘二人欧洲巡展的事实,而是《大晚报》评价二人欧洲巡展为“发扬国光”这一事实,故用了“叫作”,且是加引号的“发扬国光”;用“送”字表明自己针对的对象不是梅兰芳本人及其艺术,而是“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的人及其行为,即强行将中国戏剧与象征主义相联系的牵强附会的行径。可见,鲁迅针对的是当时国民政府一味送去的行径和主流媒体宣扬为“发扬国光”的舆论导向。设计意图:有的放矢,针砭时弊是杂文的突出特征。耙子指向哪儿、时弊是什么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有学生误以为鲁迅在批判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等人,甚至调侃说鲁迅“怼人狂魔”“老阴阳师”。通过此活动,细读文本,还原历史,抓住“叫作”与“送”的主体,找准鲁迅批判的对象和针对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用不可随意使用所谓网络“梗文化”来消解名人、伟人等事迹的严肃性,不可以娱乐心态品读经典作品。
【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诗词。这个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本诗的作者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以瑰丽的想象,在这首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离的梦境。整首诗以七言为主,但不拘格律限制,行笔恣意洒脱,寄寓了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说学情】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侧重识记背诵,学生具备了一些文体知识,但还缺乏对古典诗歌进行系统性鉴赏的能力,进入高中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诗歌、表达自己的见解。【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我确立了这四个教学目标。语言方面,要能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思维方面,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分析、感悟诗歌内容。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要能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提高鉴赏能力;文化方面,要能够品味诗人情感,感受其追求自由、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
环节二,在品读过程中把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融入其中。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环节三,提出问题: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文中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三、仔细品读,把握感情。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赏析语段,品味语言,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假设眼前有一片荷塘,设问学生会看到什么?很自然会看到:叶,花,闻到花香。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自然段,当然教师要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一例: 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在点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时,我举了诗人艾青描写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你的眼睛在,你的耳朵在倾听。”这个例子能诗意的解释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