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二)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二)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页数:4页
  • 字数:约 2840 字
  • 大小:43.61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Riordon设计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华波,今年20岁,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课是必修上册第九课中的一篇课文,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诗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鉴赏宋词的方法。本课选取的课文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咏史怀古题材的代表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咏史怀古题材的理解,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理解能力

    (二)说课标

    《语文高中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的学习有如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基于此,我会重点呈现作者在本篇课文中展现的情感世界,并通过对于手法的运用,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本篇课文表现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学习诗歌要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因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分析诗人的写作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为国效劳的热情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重点在于了解创作手法,把握情感,结合本篇课文,难点在于对大量用典的理解掌握,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本文所用典故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咏史怀古题材诗歌的常见类型及写作技巧

    (五)说教材处理

    对于本课的讲课,我认为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诗中典故进行讲解,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本文用典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基合本篇课文特点,我将采用启发法与问答法,并结合情境教学法,目的是抓住重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篇课文。

    在学习方法上面,我将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对重点问题通行小组为单位的研讨活动目的是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增进对于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对于宋词有过一定的积累,对辛弃疾的豪迈词风也有一定的体会,初步具备一定鉴赏诗歌的能力,然而对于修辞技巧的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对于咏史怀古诗的认识不完整,本次教学将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此环节运动的是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学习本文做好铺垫

    教师先展示几首辛弃疾的诗歌,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引出本次所讲课文。

    导语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联系起以往所学习的辛弃疾的诗歌,了解豪放是辛弃疾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为新课程的学习做铺垫。

    (二)诵读诗歌 感知豪情

    此环节运用的是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以及学生的朗诵,来初步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调,在阅读之前布置这样几个问题:京口北固亭是哪里,作者因何而怀古伤今?作者运用了那些典故?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感知课文的情感基调,总结本文运用的最重要的写作技巧是用典。

    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我们设置以下的教学环节,从而增进对用典的理解。

    (三)分析用典 把握情感

    宋时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片,这次的教学环节也将一句宋词上下两边的特点展开。本文使用了五个典故,对于典故是分析是理解本篇课文的关键。每一个典故都会设置相关的问题来增进理解。

    1.典故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

    你都了解哪些孙权的故事?

    辛弃疾为何选择孙权作为他笔下的英雄?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启发同学思考,首先,孙权是一位的年轻有为的明主。辛弃疾本人对于孙权也有极大的偏爱,在初中学习的一种诗里,辛弃疾曾经有这样一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在辛弃疾心中是一个年少有为,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于英雄的崇敬。

    典故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

    结合课下注释看诗中的刘裕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有什么样的表现?

    作者为什么要拿刘裕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个典故相对而言比较晦涩,必须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理解。当时的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凶猛,把敌人赶回到了北方,但是同样是一国之君,宋朝皇帝选择了偏安一处,结合我们之前介绍的作者背景,可以体会出作者此时对统治者苟且偷生的愤懑之情。

    典故三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文帝)

    作者在前文表达了对于当局者不肯出战偏安一处的愤怒,为何在此时表达了对于宋文帝北伐的反对,是否矛盾?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劝说当时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用典四:43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

    作者描绘了两个不一样的场景,一个是战火连天的画面,一个是沦陷区歌舞升平的场面。作者的今昔对照在这里体现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是作者从山东来到江南,回望家乡,金人曾经在家乡进行烧伤抢掠的回忆。作者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草率用兵,不思进取的态度,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用典五: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在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是廉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豪情,还是报国无门的愤懑,报国无门的英雄无用武之地?

    目的是理解辛弃疾晚年的悲愤之情与爱国情感。在这里诗人把自己和廉颇相提并论,表达是希望继续为祖国效劳的情感。

    通过解释典故,对课文已经有了详细的理解,接下来将通过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四)合作探究 增进理解

    你认为辛弃疾在本诗中借用大量历史典故展现的是什么情思?

    大量用典是否有掉书袋之嫌?

    此环节运用的是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放回答即可。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辛弃疾主张抗敌,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对南宋政府苟且偏安的不满,吸取的历史教训,告诫当使用者不要草率用兵。对于决策者提出警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教师总结归纳即可。

    本诗写出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典故的运用。学生可以本诗对用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将在在PPT展示诗歌用典的意义,意在帮助学生理解更好用典这种诗歌技巧。

    本篇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本单元学习了两首同题材诗歌,有必要使学生掌握一类型的诗歌鉴赏方法。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