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三)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说课稿(三)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页数:5页
  • 字数:约 5421 字
  • 大小:74.66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藍霈悦ppter
  • 《拿来主义》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拿来主义》是必须上册第六单元第12课。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要求学生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时,本单元是统编教材三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中的起始单元,所以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够理解论述类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在阅读中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并能够在表达交流时有理有据进行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学生第一次接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也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完整而统一的论述类文章单元。学生对于“思辨”“论述”“逻辑”等词非常陌生,更缺乏对它们的切实理解。基于以上总体学情,综合“人文主题”“单元导语”“学习提示”等要求,发挥“学习任务群”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给予师生的自主选择及课文重组的权利,我与同学们一起对本单元的文本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并整体规划如下: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专题设计

    学习经验还原

    第一课时

    《上图书馆》经历梳理

    第二课时

    《读书:目的和前提》经验总结

    学习意义还原

    第三课时

    《劝学》《师说》文意疏通

    第四课时

    学习、从师的必要性分析

    第五课时

    “劝学”“师道”的时代价值

    说理方式还原

    第六课时

    《反对党八股》事理分析

    第七课时

    《拿来主义》说理艺术

    第八课时

    《反》《拿》说理求同析异

    议论目的还原

    第九课时

    议论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之“的”

    二、说学情

    鲁迅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学生对于鲁迅其人其文并不陌生。《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与学生熟悉的鲁迅作品不同,本节课要抓住杂文的特点进行,尤其是其现实针对性。而在本单元教学中,本课是第七课时,学生于一、二课时的学习中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已把鲁迅先生的作品移除“三怕”之外;于《劝学》《师说》中习得从师解惑、博学参省的重要意义,并能够具体分析文中运用的各类论证手法;在第六课时《反对党八股》的学习中明确了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具体的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的方法,并领略到边破边立的说服效果和亦庄亦谐的语言风格。这六个课时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重要基础。由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附录:PPT展示中小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三、说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研读重点段落,品味语言特点,体会鲁迅的情感和观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要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重点教授学生“还原法”的运用,与学生一同细读文本、探究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圈点批注、质疑、还原探究、合作讨论

    下面我将重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日迟迟,高考将至。近日,“用鲁迅体说高考”在网上流行。纵观网友的“鲁迅体”创作,不过是把鲁迅先生的经典句子,换个语境改几个字套用而已。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拿来主义》,学习本文中可以借鉴的“鲁迅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向学习任务:本文可以借鉴“鲁迅体”。

    预习任务单(学习活动一):梳理文章内容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鲁迅评价自己杂文的最突出特点是“论时事不留情面,贬痼弊常取类型”,前句是指写作态度,后句是写作手段。请认真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体现其写作态度和写作手段的语句,填写如下表格。

    所论时事

    “不留情面”的体现

    所贬痼弊

    所取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杂文特点。

    (二)关键词还原,读懂文章大意:

    学习活动二:小组整合并展示预习任务单,交流与答疑。

    小组展示1:

    所论时事

    “不留情面”的体现

    中国美术作品展览

    “大师”“捧着”“挂”“叫作”“发扬国光”

    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活人代替了古董”“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教师示范:

    1.词的本义还原

    例:“捧”

    本义:捧,两首承也。——《广韵》

    一个“捧”字,送去主义者极为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嘴脸暴露无遗。

    2.词的临时义(语境义)还原

    例:“‘大师’”

    在此语境中,“大师”因加了双引号“”而临时改变了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学生任务:请同学们就小组学习任务单中的关键词进行还原,分析其于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各小组展示:

    (1) 词的本义还原:“抛来”“抛给”“送来”“恐怖”“蹩”“拿来”

    (2) 词的临时义还原:“丰富”“大度”“奖赏”“鼓吹”“吝啬”“国粹”

    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文在用词上非常的灵活、生动,各类词的选择和多处褒贬易色、反语的使用,让我们能够初步感知到鲁迅先生于文中的情感和观点。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搭建范例支架让学生获取关键词还原的路径。鉴赏杂文用词灵活、常用讽刺、笔触犀利的特点。

    (三)论证手法还原,赏析说理艺术:

    在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基本掌握鲁迅先生的观点之后,我们来重点看一看鲁迅先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使用的论证手法。

    学习活动三:反向还原,赏析比喻论证的效果

    子活动一:请把下面这段话,去掉喻体,直接写出本体意思。体会改写后与原文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PPT展示:

    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改写展示:

    面对博大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懦弱无能,害怕继承,做拒绝接受和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我们也不能不分好坏,全然割断历史,做盲目排斥一切的虚无主义者 ;我们也不能崇洋媚外,全盘接受,做自甘沦落的投降主义者。

    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比喻有本体、喻体、相似点等要素。改写以本体代喻体,具体说明了相似点,但其效果却不佳。“文化遗产”“逃避主义者”“虚无主义者”“投降主义者”等虽具体却难以理解。原文的画面感和动作性及讽刺性都很强烈。“孱头”“昏蛋”“废物”毫不留情,“徘徊不敢走进门”“放一把火烧光”“欣欣然地蹩进卧室”这些动作真实而具体,画面感极强。把深奥和抽象的道理利用比喻说得通俗浅显、生动形象。

    子活动二:以此方法对“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一段进行反向还原,并赏析。

    学生展示:略

    设计意图:改写法或换词法是较为直观的比较方法,通过换词改写,原文与改文的表达效果高低立见。这里并不是唯教材作品是瞻,日常写作中的作文升格也是这种方法灵活使用的体现。

    学生活动四:正向还原,感知先破后立的逻辑顺序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下面,我们来辨析以下两句(段)话在上下文语境中的逻辑关系:

    1.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节,说到:拿来!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小组展示:

    1句与上文有转折关系,可见,作者否定的不是“送去”,而是下文又提及的不根据“礼尚往来”的礼节的“只是送出去”;作者提倡的“拿来”是既“送去”(但不“只是送出去”),也要“拿来”(后文提及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即后文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破与立交织)

    2句与上文是一种因果关系。“所以”表示前文所述的外国文化问题只是为引出“拿来”的问题。以此否定“送来主义”。(破)与下文“他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等照应。(立)

    设计意图:这两句单独成段的话,必须放在段间关系甚至全文语境中才能明白其作用。其共同点是“拿”,一为“拿来”,一为“来拿”,皆体现本文中心“拿来主义”,是立;又与前后文语境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先破后立,立后又破,破后又立。破与立是动态延伸的,而非机械的先破后立。

    (四)历史背景还原,学习议论的针对性: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附记》中谈到杂文的编排和知人论世,认为“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体不可的。”因此,研究鲁迅作品时进行知人论世,不仅要关注具体而微的写作背景,还要关注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

    写作/时代背景:同步作业/课本94页注释⑥⑦

    PPT展示背景

    学习活动五:置身写作与时代背景,再读文章第一段,与文本对话,思考学习提示中的问题: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学生展示:鲁迅在《拿来主义》讨论“送去主义”时使用的不是徐、刘二人欧洲巡展的事实,而是《大晚报》评价二人欧洲巡展为“发扬国光”这一事实,故用了“叫作”,且是加引号的“发扬国光”;用“送”字表明自己针对的对象不是梅兰芳本人及其艺术,而是“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的人及其行为,即强行将中国戏剧与象征主义相联系的牵强附会的行径。可见,鲁迅针对的是当时国民政府一味送去的行径和主流媒体宣扬为“发扬国光”的舆论导向。

    设计意图:有的放矢,针砭时弊是杂文的突出特征。耙子指向哪儿、时弊是什么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有学生误以为鲁迅在批判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等人,甚至调侃说鲁迅“怼人狂魔”“老阴阳师”。通过此活动,细读文本,还原历史,抓住“叫作”与“送”的主体,找准鲁迅批判的对象和针对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用不可随意使用所谓网络“梗文化”来消解名人、伟人等事迹的严肃性,不可以娱乐心态品读经典作品。

    (六)审美价值还原,探究“拿来主义”的不朽内涵:

    《拿来主义》结尾用两个双重否定句强调了“拿来”的意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个结尾照应了首段的“学艺”现象,论述的针对性再次得到凸显。阅读钱理群先生对鲁迅作品的评价,探究以下问题:(PPT)

    鲁迅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杂文,总有两个层面: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紧张思考着现实的针对性,而且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人类学的层面,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的体验。

    ——钱理群《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论述上针对性和概括性相统一特点的认识。

    教师点拨 :思考鲁迅是如何将个别之事和一般之理紧密结合的。

    明确:本文从当时的“学艺”现象说起,针对几种对待文化的典型做法,针砭时弊,先破后立,突出了论述的针对性。同时,本文还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用各种简括的“主义”名称揭示问题的本质,概括其本质特征。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步步深入。

    2. 鲁迅提出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作为学生,我们会遇到一些学习上的难题经历和生活问中的困惑,举例说明“拿来主义”在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运用。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予以指点。)

    设计意图:经典作品不应该束之高阁,而应该用于生活。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的于自身的现实意义,并推而广之,思索其当代价值。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