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短歌行》《归园田居》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归园田居》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页数:2页
  • 字数:约 2207 字
  • 大小:67.63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Inge设计
  •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2号选手,现在我将开始我的说课。

    东汉末年、晋宋易代,时局不稳,人心难定,个体如何抉择,是一大难事。《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诗人的多元选择,古典诗歌的多样精彩。两位诗人各得其志,两首诗歌各得其美,交相辉映,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两颗明珠。可谓是无论魏晋,尽得风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PPT

    一、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1课。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为“诗意的人生”。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任务,制定本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如下。

    二、 学习内容分析PPT

    三、 学习目标设置PPT

    四、 学情分析PPT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其一)》《桃花源记》等诗文,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短歌行》中的典故陌生,对陶渊明辞官归田的现实原因不解。为更好地适应学情、完成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

    五、 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PPT

    1. 情境导入:

    小组合作进行朗诵脚本的设计,经过小组间的评比,选出朗诵代表。让学生在朗诵中学诗歌,在诗歌中学朗诵。借助朗诵创设鉴赏诗歌的情境。

    (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任务)

    2. 教学任务一:PPT

    提供两首歌的删减版本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对比删减前后的诗歌内容,分析删减之弊和原诗之利。

    通过比较可得:

    《短歌行》中删除了诗歌中情感慷慨与忧思矛盾交织、贤才不至的悠悠沉吟、主客宴会饮酒之欢的相关诗句,就不足以表现曹操求贤若渴之忧及礼贤下士之心和其渴望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诗人情感高低起伏,是因为曹操有诗人才情,又有雄图霸业之抱负,具备这样双重的感情,才能写出《短歌行》这首千古名作。诗人的忧思杂以英雄的昂扬慷慨,这种刚健有力的表达,正是基于曹操渴望天下安定的真情和悯时悼乱的热肠,也基于曹操的自信和霸气。整首诗哀而不伤,可谓志深笔长!

    《归园田居》删去了田园景象,大意好像并无改变。但陶渊明描写的田园未选择特别动人的景象,不刻意营造诗意的环境,而是纯用白描手法散淡写景,几乎就是田园日常实录。这稀松平常的日常,表面是惊人的朴素,内里却是令人沉醉的诗意。后人评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即如此。陶渊明笔下呈现的不是其他一些山水田园诗人笔下特定境遇下片刻的怡然自得,而是每天都如此的生活。这恰是其身心之“归”。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短歌行》中典故的深刻意蕴、赏析《归园田居》田园风光的平淡之美。

    3. 教学任务二:PPT子任务一、二、三

    感悟诗情:那么为什么不能轻易对诗人诗歌进行删减呢?除了诗歌语言及内容方面的影响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情。情感是诗歌的尺度,而非长短。下面将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再读诗歌。重点赏析曹操的“忧”与“解”和陶渊明的“误”与“归”。

    通过编写诗人年谱的方式,呈现诗人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让诗人回到历史现场,让自己代入诗人境遇,以意逆志。

    通过查阅资料和编写年谱,可以了解到:曹操既能横槊,又能赋诗,如曹丕在《典论自叙》中所说:“上(曹操)雅好诗文书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短歌行》中多用典故和善用比兴或许就源于此。其次,曹操虽出身仕宦,但门第不算高贵,这样的家庭地位让他有着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因此,“唯才是举”是曹操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再次,曹操写《短歌行》的确切时间已难考证,如取赤壁大战前的说法,曹操已五十四岁,来日无多的紧迫感、贤才归附的愿望自然尤为强烈。

    陶渊明的淡远诗风,来源于其人的任真淡远。陶渊明归隐田园是他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陶渊明出身于仕宦家庭,曾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但陶渊明的支系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没落。陶渊明幼年丧父,一直生活贫苦,做过很多小官,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且当时门阀严苛、官场黑暗,实难安身。最终在彭泽令上,“郡遣督邮至县”“束带见之”的成规促使他下定决心全身而退,归隐田园,做回真实的自己。

    由此可见,曹操之“忧”唯有贤才可“解”,陶渊明之“误”只有田园可“归”。这样生平经历让他们有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也促使了不同诗歌风格的形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查阅、筛选、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教会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4. 教学任务三:对话诗人,寻求诗意人生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