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小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例6、例7《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我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构知识、发展思维。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一、 说教材1、教材分析:“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生活入手,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第5单元中内容,(二)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几年前已学过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以及加法的运算定律,知道它不仅适用于整数加法,而且也适用于小数加法。那么是否也适用于现在所学习的分数加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当然,结果是肯定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其次,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丰富其内涵。而且加法运算定律字母表示形式,为以后代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初步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教学难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下载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a+b=b+a(a+b)+c=a+(b+c)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下载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⑴、理解小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意义,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计算简便。⑵、经历发现归纳小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全过程。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⑶、在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4、教学重点、难点从猜测—验证中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二、教法和学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理解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2、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还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教学过程:一、激发:1、计算:25×95×4 25×32 4×48+6×48 102×56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 a(b+c)=ab+ac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1.揭示课题那么,这个运算定律是否对分数加法也适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2.研究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的适用性出示式题:提问:上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得数是否相等?先指名学生练习,算出得数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两组试题有何共同之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概括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通过讨论明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直观感知了加法运算定律同样也适用于分数加法。这种通过自己实践得来的东西,学生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牢。
3、在学生已有了乘法口诀的数学模式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自参与其它乘法口诀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4、多采用提问让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在摆了两根小棒后问学生:现在摆了几根小棒?可以用几表示?摆了几个2根?用乘法算式应怎样表示等。5、运用磁性黑板摆实物,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感知,如:问2个2是多少?学生实在不能想的可以通过看图数数来完成,这样便可以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已经对乘法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掌握口诀就比较容易;但是,要熟记乘法口诀并准确的运用还需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由加法到乘法,再到口诀的归纳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如:2个2,可以用加法22=4,再到写乘法算式2×2=4,再归纳出口诀“二二得四”;先引导学生说出1个2是多少?编出口诀,再引导说出2个2是多少,编出口诀等等。
在课堂上,我通过点播和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放手让学生找规律,顺势而导地将其引向“精彩”,使课堂教学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当然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数学思考方法,发展了数学能力。在记忆口诀之前,我让学生找找口诀中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我还设计了《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情节帮助记忆口诀,通过有趣的人物形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口诀的兴趣。对于特别难记的口诀,让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规律,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探究心和创造欲,学生想出了联系上、下句记忆,或者用以前学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等方法。(四)分层练习,由浅入深。这里的练习主要分基本练习及拓展性综合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两类。首先,通过对口令、口算练习,进一步巩固口诀。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教学目标: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3个:知识与技能目标:让使学生经历编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编口诀和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是: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难点是: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三、说教法学法接着,我说说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的呈现是在学生学了“2——7的乘法口诀”以后,所以教材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归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的环节)观察比较,巧妙记忆(英国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把记忆口诀的好方法跟小组的成员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学生说:“我的方法是积的十位比几个9的几少1,个位加十位等于九,所以个位是9减十位上的数。比如:6乘9,积的十位就是5,个位是9减5就是4。”还有学生说:“我的方法跟他的不同,我用的方法是:几个9就跟几十比,有几十减几。比如:4乘9,跟40比,用40减4就是36。分享了同学的好方法我指导学生手指记忆口诀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试背口诀。然后我还采用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男女生比赛对口令方式进行练习。
由于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小时候学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针对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地进行反馈练习就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让他们讲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通过改写,让学生体会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乘法概念轻轻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1、横着看乘法口诀表的规律。(1)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2)几的口诀就有几句。(3)第一句都从一开始,几的口诀到几为止。2、竖着看乘法口诀表的规律。(1)从第一竖行到第九竖行的口诀句数是从9——1的顺序出现的。(2)第一竖行是“一个几”,第二竖行是“两个几”……第几竖行就从“几”开始。(3)每一竖行都是到9为止。归纳出乘法口诀表规律后,我让集体分别按横行、竖行各读一遍口诀表。增加学生记忆乘法口诀表。第四环节:利用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我向学生说明:乘法口诀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那时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所以也叫“九九歌”。七百多年前才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乘法口诀表。
1、教材地位:《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这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加法两个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教材中改变了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是在例2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3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础上,给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让学生求4天计划行程的和。教材中设计的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你是怎样学习方法的?估算方法的认识:两数很接近最好一个估大,一个估小。如果两数相差很大,要看大数。估算的要求:计算方便;与实际得数接近;符合实际情况学习估算的方法:把结果与准确计算结果比;策略要符合实际情况;总之,要放在实践中学习。[从总结内容,总结方法,总结评价标准,总结学习过程多个角度去评价自己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习的?我学习得怎么样?]四.预设结果。这节课这样教以后,学生可能都会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在经历一系列现实问题后,学生不再觉得估算难以捉摸,并会对估算教学产生亲切感。总之这样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估算价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着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分数乘法单元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拟引导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答方法。是在初中第一个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问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后面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大众的、现实的、有价值的数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实情境。将解决现实问题与学习分数乘法的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
1.本课修订版教材和未修订时的教材没有变化。教材首先是复习文字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然后教学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白菜?”这道例题本身和学生联系不紧密,题材无新意,无情趣,课后有些习题又没有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如第16页第7题: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应把谁看作单位“1”?①乙是甲 。②乙的 相当于甲。这样教材本身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给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就应紧紧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2.课改的基本理念是: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节课我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的。课上学生的反应与以往大不相同。首先在课前问题情境部分,学生的反应就让我惊喜,在学生自己的见解中,居然发现了地球吸引力和月球吸引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真实表现。
本课内容安排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后,考虑到以后每次出现的口诀都比较多,而且较难记,所以学习乘加乘减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后面的乘法口诀。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并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多样的,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能进一步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二是第一册学生已经学过了连加、连减,它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本册的乘加、乘减都是只教学乘法在前,加、减法在后的题型,计算顺序同样是从左至右;但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这样说,而必须是学生明确要先算乘法,教材的设计就正是如此,没把“先算乘法”作为运算顺序机械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联系解题策略,使学生依据问题的情理确定先算乘法,真正明白算理。根据教材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