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9课的课文。它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共同入选该册教材第三单元阅读古诗词,感悟人生这一学习专题。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词的名篇,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优美的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这些诗词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词作品的能力,在分析、鉴赏中感悟前人丰饶的情思,博大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鼻矶所作。本词感情激荡,意境雄浑壮阔。全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要领,领略壮阔意境,感受豪放词风;同时学习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读,是学生接触作品最直接的方式。初读词作,让学生听示范读,并且在课本注解的提示下,解决词作的读音问题。再进一步了解词人情况、本词的创作背景以及怀古咏史诗词的基本情况。通过齐读的方式,亲身感受词作的音韵之美。读,是放飞想象的最好方式。再读词作,通过诵读上阙内容,想象上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来极力描绘这些景象?呈现出何种意境?有何作用?并且利用智慧课堂进行填空和选择。读,是把握内容的最有用的方式。通过智慧课堂随机选择,引导学生分角色诵读下阙,分析三国时的周瑜与此时的词人苏轼的形象。在对比中,感受周瑜的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的情况,和苏轼的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的人生境遇。理解周瑜之于苏轼而言,是某种程度上热切向往的和难以企及的梦。读,也是赏析体悟作品主要方式。学生再次齐读下阙,赏析词作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来完成本篇内容的学习。
(三)以读带讲,感知文本1.学生朗读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自由大声的朗读本篇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感知词意。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解决词中的生字困难,疏通文意。2.教师范读我会声情并茂、感情充沛的进行配乐朗诵。此环节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词的音乐美,懂得词的朗诵方法,为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做准备。(四)精讲细读,深入文本此环节主要解决本课的重点,所以我会运用合作教学法和点拨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词中典故,探讨作者写作目的。首先我将学生分为孙权刘裕组、刘义隆组、拓跋焘组、廉颇组四个小组。然后对这四个小组分别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我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分别找每个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回答,并引导点拨学生答案。孙权刘裕组:
此环节运用的是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放回答即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辛弃疾主张抗敌,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对南宋政府苟且偏安的不满,吸取的历史教训,告诫当使用者不要草率用兵。对于决策者提出警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教师总结归纳即可。本诗写出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典故的运用。学生可以本诗对用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将在在PPT展示诗歌用典的意义,意在帮助学生理解更好用典这种诗歌技巧。本篇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本单元学习了两首同题材诗歌,有必要使学生掌握一类型的诗歌鉴赏方法。(五)比较阅读 品味历史这一环节PPT将展示上次课程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并从内容,形式等角度分析异同,采用提问的方法。此环节结束后简要归纳咏史怀古诗类型。目的是巩固加强对于咏史怀古题材诗歌理解,理解归纳咏史怀古诗题材类型。(六)布置作业 巩固感知鉴赏李白《越中览古》我将采用习题的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咏史怀古诗。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鲁迅杂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情,确定教学重点如: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确定教学难点如: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二、教学方法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本文采用“疑问教学法”相对合适。
1.圈点、勾画重要词语评点的读书习惯和方法。如全出描绘秋色的词语,标出传递秋声的词语,点评北国故都秋色的词语、南国秋色的词语,摄取主要信息。2.口、耳、手、脑并用的读书习惯和方法。如默读、听读、跟读时,不动笔墨不看书,不动思维不读书。3.学以致用的迁移运用方法。如投影仪的练习设计,让学生由品文到品读诗词等。四、说教学程序(一)导语激趣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导语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篇课文的导语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同学们,自古诗家多爱秋,因为秋是文人心中的一粒愁种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杜甫面对秋风登高而抒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面对秋雨而吟咏愁情。秋风秋雨愁煞人啦。
一、说目标本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有三:1.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表达效果。2.通过朗读、品读、赏读,掌握《荷塘月色》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3.了解心中情和笔下景,体会本文感性与理性交织构成的独特情致,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确定以上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奠定基础的任务,即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本课,理解和明确散文应该“读什么”和学会散文应该“怎么读”,然后在学习《故都的秋》和《囚绿记》的过程中去实践、检验、修正,不断增强散文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三)说目标鉴于以上学情分析,结合单元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定位,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通过设置任务情境,带领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表达的有针对性、论述的层次逻辑性以及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其中以表达的有针对性为教学重点,以论述的层次逻辑性为难点。(四)说理念根据课标和教材特点,结合学情,授课将依托“学为中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积极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三、教学实施(一)设定学习情境为引导广大学生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学校辩论社拟设定辩题——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展开辩论。有同学说坚决抵制外来文化(正方),也有同学说要积极吸收(反方)……那么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辩手,你将在《拿来主义》中如何撷取素材呢?
(三)赏析课文,品味哲理此环节重在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首先,我运用问答法解决1.2两个问题。问答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概括和说话能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即“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及“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三个句子,最后明确答案:古今历史对比生悲、人生短暂和自然无穷对比生悲、理想与现实矛盾生悲;再以同样的方式分析第4段,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这一过程,归纳出“水与月”、“变与不变”和“自然之无尽藏也”这三层哲理,最后得出是苏轼超然洒脱、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劝慰了客人,从而达到第5段中“客喜而笑”的结果。设计两个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得以把握苏轼由疑惑沮丧到豁然开朗这一情感变化,从而更好的赏析本文。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讨论比较字词改换后与原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然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总结出原诗中的画线字词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显得既生动又含蓄,富有意境美,而改后的字词显得直白而又重复。通过文本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思想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在拓展练习部分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的问题,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互动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地加以点拨: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合作,令人敬佩;歌唱田园风光,令人赞叹;归隐田园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因素,这一点自然不应当苛求古人。
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基础知识,体会作者的感情,熟读成诵;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经典,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通过重点讲解、问答与自主探究的方式来突出重点。2、教学难点: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提高文学修养。通过反复吟诵,自主探究等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五、说教法、学法为了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1、教法:吟诵法、问答法、情境教学法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有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④结合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这里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情感?第五步是拓展延伸对比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讨论诗体形式与诗人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第六步是达标检测我将紧扣考试题型,以理解性默写的形式,当堂检验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第三环:课后跟踪课后作业:①背诵并默写诗歌②鉴赏诗歌《秋兴八首》 (其一) ,找出诗歌所用意象,体会意境,表达情感。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捣衣砧上拂还来。最后,我来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清晰直观,能够突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上就是我本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五、 说教学过程(一) 前置学习:作家为核,群文导读,感知作家对“秋”的情有独钟《故都的秋》是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与其同时期的诸多散文也直接流露出郁达夫对“秋”的热爱,四季之中,钟情于“秋”,尤其是北国之秋。教学时借助师生皆有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提供的出自同一作家——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和《北平的四季》两篇文章,以“爱秋人士郁达夫”为核心议题“1”,形成“1+X”小群文阅读,进行群文导读。以前置学习的方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泛读文章,筛选出直接描写秋景、抒发对秋的热爱的语句。然后借助划线部分,佐证并丰富《故都的秋》中作家对“故都的秋”之热爱。通过这个小群文阅读的前置,学生们发现对郁达夫而言,时空变换,不减爱“秋”之情;四季对比,更增“故都的秋”之可爱。“故都的秋”另其欲罢而不能,毫不吝啬笔墨,更不吝啬颂赞,可见其对“故都的秋”爱得深沉。
环节二,在品读过程中把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融入其中。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环节三,提出问题: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文中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三、仔细品读,把握感情。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赏析语段,品味语言,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假设眼前有一片荷塘,设问学生会看到什么?很自然会看到:叶,花,闻到花香。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自然段,当然教师要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一例: 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在点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时,我举了诗人艾青描写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你的眼睛在,你的耳朵在倾听。”这个例子能诗意的解释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结合现实、自然导入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那些启示呢?(二)整体感知、疏瀹文意1.请同学介绍“我所知道的鲁迅”,教师补充写作背景。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2.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教师范读课文,针对较难的字音进行正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全文框架,小组讨论后分出层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概括文意可以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展示:鲁迅在《拿来主义》讨论“送去主义”时使用的不是徐、刘二人欧洲巡展的事实,而是《大晚报》评价二人欧洲巡展为“发扬国光”这一事实,故用了“叫作”,且是加引号的“发扬国光”;用“送”字表明自己针对的对象不是梅兰芳本人及其艺术,而是“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的人及其行为,即强行将中国戏剧与象征主义相联系的牵强附会的行径。可见,鲁迅针对的是当时国民政府一味送去的行径和主流媒体宣扬为“发扬国光”的舆论导向。设计意图:有的放矢,针砭时弊是杂文的突出特征。耙子指向哪儿、时弊是什么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有学生误以为鲁迅在批判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等人,甚至调侃说鲁迅“怼人狂魔”“老阴阳师”。通过此活动,细读文本,还原历史,抓住“叫作”与“送”的主体,找准鲁迅批判的对象和针对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用不可随意使用所谓网络“梗文化”来消解名人、伟人等事迹的严肃性,不可以娱乐心态品读经典作品。
5、赏析诗歌:(1)结合书本注释,读懂诗意。并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愁”情的词句。(2)分析叠词的作用(3)选择一个自己有感触的意象,联系你接触过的诗文,小组讨论这个意象在词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设计说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考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联系高考对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考查范围。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把握诗歌内容,领略其艺术特色,从而体会其情感。所以我在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上我以愁情引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诗歌赏析步骤,通过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哀情。)
本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优美的情景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先播放莲花的图片,让学生们谈谈自己联想到的诗词曲赋或文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教师总结,引出现代写荷花的名篇《荷塘月色》,从而导入新课。导语部分的设计既给了学生美感享受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二)初读文本,把握结构本环节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文章夜游顺序和情感变化这两条线索发展,教师适当的进行点拨,让学生通过探索文章线索完成对本课“圆形结构”把握。目的是发挥学生主导作用,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结构美。(三)选读文本,分析手法在本环节中主要运用讲授法和问答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第4、5、6段,找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修饰了的景物,随后师生问答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荷塘”“月色”“荷花”“荷香”等景物的,又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最后由教师来具体讲解本文中学生不熟悉的写作手法(如:通感)。
四、 学法指导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处境,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2、反复诵读,联系具体语境,品味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意蕴。3、欣赏诗人相关的其他作品及名言,在理解、感受诗歌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精神,树立自我意识。五、教学过程环节一 常识补充1、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主要从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个文学领域开展。2、① 现代诗歌: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