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利用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渐深的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活动一: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自主计算,并归纳整理出学生的三计算方法:①根据分数的意义数一数是3/5;②加法计算1/5+1/5+1/5=3/5;③乘法计算3*1/5=3/5,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其实3*1/5就是3个1/5相加,由此感知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
我说课的内容是焦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乘法(二)》一课,我将要从七个方面展开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效果。一、说教材《分数乘法(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第二课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理解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并学会“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分数乘法(一)》的拓展和延伸,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乘分数,分数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习分数多步计算的关键,教材中创设两个问题情境,通过直观图形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思考,将旧知与新知有机联系在一起,应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本课主要采用知识迁移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来教学。课上先复习整数乘分数,通过已掌握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自然引出1的是1×,1111的就是×,从而得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同整数乘分数一样,都表示22221212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在探讨计算结果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再借助图形语言动态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方法的总结上,通过学生对几个算式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乘分数就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本节课学生则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的方法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五、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折纸。学生在操作手中有时会产生分歧或者折不出,课件的动态演示,会有力促进学生的模型建立。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四则运算中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而分数只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因此对于学习分数除法有一定的认知需求,安排分数除法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对计算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进行分数除法教学,学生有能力将原有的计算方法和经验进行迁移。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这时候进行分数除法教学可以促进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类比思维,以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立体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摸、量,数、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集合和分类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与同学交流发现成果,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索的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认识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特征比较抽象,因此我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二、“巧”说教法俗话说:“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将通过情景创设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引入课题;问题启迪法,围绕“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和“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
(四)、巩固练习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 ,踢毽子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式,然后再解答。指名板演。3.某月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 ,这个月有多少天?(课件展示完整过程)(五)、课堂小结,整理内化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用方程解决一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你能来总结一下这类方法的一般步骤吗?(师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并总结)2.课件展示一般步骤: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题意,判断单位“1”(即“总量”)。(2)写出等量关系式。(3)设未知数,列出方程。(4)解方程。(5)写答语并检验。(六)、作业:30页2、3题
5. 作业: 作业我同样选取不同题型的五个计算题,目的是想查看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是否对哪类题型还留有疑问。 6. 自我评价: 这堂课我觉得满意的,是能够利用短暂的45分钟把要学的知识穿插在学与练当中,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并且能让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对于课堂上学生做练习时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处理还没有能够处理得很好,我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再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另外对于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问题,我觉得自己归纳得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解决的办法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做些补充,让学生加深理解。从中我也得到一个教训,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应该多学习教学方法,多思考如何归纳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帮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问题:2015年9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简称:NASA)对外宣称将有重大发现宣布,可能发现除地球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2014年,NASA就发现一颗行星,这颗行星是第一颗在太阳系外恒星旁发现的适居带内、半径与地球相若的系外行星,这颗行星环绕红矮星开普勒186,距离地球492光年.1光年是光经过一年所行的距离,光的速度大约是3×105km/s.问: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多远(1年=3.1536×107s)?3×105×3.1536×107×492=3×3.1536×4.92×105×107×102=4.6547136×10×105×107×102.问题:“10×105×107×102”等于多少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同底数幂的乘法【类型一】 底数为单项式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计算:(1)23×24×2;(2)-a3·(-a)2·(-a)3;(3)mn+1·mn·m2·m.解析:(1)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2)先算乘方,再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3)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
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着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分数乘法单元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拟引导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答方法。是在初中第一个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问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后面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大众的、现实的、有价值的数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实情境。将解决现实问题与学习分数乘法的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
1.本课修订版教材和未修订时的教材没有变化。教材首先是复习文字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然后教学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白菜?”这道例题本身和学生联系不紧密,题材无新意,无情趣,课后有些习题又没有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如第16页第7题: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应把谁看作单位“1”?①乙是甲 。②乙的 相当于甲。这样教材本身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给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就应紧紧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2.课改的基本理念是: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节课我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的。课上学生的反应与以往大不相同。首先在课前问题情境部分,学生的反应就让我惊喜,在学生自己的见解中,居然发现了地球吸引力和月球吸引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真实表现。
(三)看书质疑师:今天探索的问题与教科书第20-21页里例2-例3的内容相似,打开看看,书是怎么解答的?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生认真看书。生质疑。三、模拟练习,拓展应用师:请看学校调查表(课件出示),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啊?(买折叠车和同学去秋游的人数)想解决吗?(想)师:提供这个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生:买车的人数。师:你会直接口算吗?会的请你站起来告诉大家。生都站了起来了。师:这么都同学会啊,老师很为你们高兴,还是请代表说。生说。师:你们有意见吗?生:没有(好)师:谁能求出选择秋游的人数?生:不能啊,条件不充分师:那你能根据图意估计一下,然后补充一个条件,使我们能用今天的知识算出这些人数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边放课件边讲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有一天,一群小猴到山下去玩,走着走着,看到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就摘了很多。回家后,猴妈妈看到小猴们拿了这么多桃回来,可高兴了,说:“妈妈分桃给你们吃。”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动手操作,探究方法(1)提出问题。师:小猴摘了多少个桃?准备每只小猴分3个,可分给几只猴子?(板书: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2)学生列式:12÷3=(3)分一分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可以用其他的物体代替)(4)说一说分的过程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先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桃,再分给第二只小猴3个桃,然后给第3只小猴3个桃,最后3个桃正好分给第四只小猴。……12个桃可分4只猴子。
(二)解决问题,总结方法《新课程标准》主张充分挖掘数学教材潜在的“再创造空间”,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提出、形成、应用的再创造过程,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因此我创设了福娃晶晶为迎接奥运会做准备的数学情景,设计了四组有关7、8、9的用除法算式解决的数学问题。1、出示晶晶的问题:(1)做了56面彩旗,平均每行挂7面,能挂多少行?(2)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3)做了49颗五角星,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多少颗五角星?(4)准备了27个气球,平均9个摆一行,能摆多少行?2、解决晶晶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友情提示"的要求完成自学内容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56÷8=7和56÷7=8这两个算式,从而发现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2、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在三年级,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本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这个“再认识”,我想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教材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目标: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2、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培养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教学流程:一、铺垫。
(一)问题从情境中引入:演示情境: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大蛋糕。爸爸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红吃了其中4块,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分数知识来表达题意。〔设计意图:从身边的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又巧妙地运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复习旧识,为知识迅速迁移做好准备。〕师: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生1:小红和爸爸一共吃的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4/8+3/8)……生2:小红比爸爸多吃的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4/8-3/8)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问题意识,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本节课让学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体会当的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得出术,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分母公式后,请他们推理一下,除法理由具体要求吗?(除数不能为零)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说一说理由,教师板书b≠0,引导进行验证从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三.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结合本书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练习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 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组:7÷13=( )13 58 =( )÷( ) ( )÷9=5( ) B组:(课件展示:4平方米的花坛平均分成大小相同的5快?)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学情分析:根据前几节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本班学生思维还算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依据课标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对已学的口诀进行整理,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2、初步学习整理口诀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体验发现规律的快乐,感受乘法口诀的魅力。
3、教学例3(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解法一:75+75× =75+60=135(次)解法二:75×(1+ )=75× =135(次)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三、练习1、练习五第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2、练习五第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四、布置作业练习五第7、8、9、10题。
(一) 内容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分数的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从而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由此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