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素材: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发布了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 考点考查:网络的利与弊、合理利用网络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公共参与(1) 第一步:本题的设问主体是教育部“禁入”的依据,联系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 相关内容;第二步:有效信息: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从网络的利与弊、未 成年人缺乏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沉迷网络的危害性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三步:组织答案。得分点: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 成熟, 自我能力较弱,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到手机网络消极因素 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保护;这样做有利于避免未成年人沉迷于手机网络, 有利于未成年人专心学习,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2) 本题考查对如何来合理利用网络的认识和理解,属于课本中基础知识的范畴,结 合相关课本知识进行回答。
(1)图片表现: 网络上信息很丰富。(2)面对网络海量的信息, 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 有关的信息, 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 不应在无聊信息是浪费精 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10、某中学八年级 400 多名学生, 在田地里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劳 动体验实践课——插秧。据相关负责人介绍, 劳动体验实践课走进 田间地头, 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拓展视野, 锻炼综合实践 能力。学生学插秧既可感受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体验农民劳 作的艰辛生活, 也让他们悟出“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真实 意义。(1)亲社会行为有哪些意义?(2)请列举两个你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3) 中学生怎样才能养成亲社会行为?设计意图:本题设计意图在于结合实际事例, 引导学生对事例进行讨论, 分析, 促使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参考答案:(1) 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2) 当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
情景一 :小明发现利用手机不仅可以查阅资料 、学习新知 、广交朋友, 还可以聊微信 、 刷抖音 、 玩游戏 。 小明感叹: 一机在手 , 天 下我有!情景二: 在使用过程中 , 小明还发现 , 广告插件无处不在 , 明星八卦 扑面而来 , 各种信息真假难辨 。 游曳在五光十色的网海里 , 小 明 经 常 旷 课 , 成 绩 不 断 下 滑 , 越 来 越 不 愿 与 人 打 交 道 , 经 常宅在家里 ,沉迷游戏 ,最后还因为在网络上诈骗而被拘留。小明再一次感叹: 一机在手 , 毁我所有!请你根据情景,结合所学 内容 , 回答下列问题:(1)两 则材料共 同说 明了什 么? 请谈谈你对 “ 一机在手 , 毁我所有 ” 的理解 。 (6 分)(2)对 比两则材料 , 你 能得 到 哪些启示? (三个方面 即可 ) (6 分)【心系社会 公益有我】12. ( 18 分 ) “海 阔凭鱼跃 ,天 高任鸟飞 。 ”置 身于前所未有 的广 阔天地, 我们要主动融入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会互 助关爱 、合作共享 ,承担起我们作为社会成 员的 责任 。某校八 (1) 班 同学在团支部带领下,开展了以“心系社会 · 公益有我”为主题的探究性学 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一) 单元质量检测内容一、单项选择题1.2021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 183 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 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 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 受害人请求补偿的, 受益人应当给予 适当补偿。”这样的规定,有助于( )①弘扬真善美的行为 ②培养人们的亲社会行为③依法维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④使身处危难之中的人们得到及时救助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宣城市宣州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 7 月 26 日下午发布信息:7 月 26 日上午,一网友在名称为“宣城的士之声交流群”的微信聊天群中散布消息, 称宣城有一人 核酸检测呈阳性。经核查, 此为不实信息, 属于谣言, 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 请广 大群众及时关注政府官方公告、信息, 以官方发布消息为准, 不造谣、不传谣、不 信谣。对此,网民应该( )①严厉打击制造、传播谣言的行为,让谣言止于智者②塑造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甄别,抵制不良信息③提高网络媒介素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一 近年,外形酷似汽车的代步车大量上路,他们无牌、无照,走机动车道、 闯红灯,逆行、随意抢道、并线,不仅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也造成不少安全隐患。材料二 斑马线上礼让行人已成为常态,大部分行人在遇到车辆礼让时,都能自 觉快速通过,但仍有部分行人“ 目中无车”——边过马路边看手机,或以散步的速度 缓慢通行,还有一些人在等候的机动车间任意穿行。让行司机表示:很苦恼也很无奈。(1) 你如何看待闯红灯、逆行、随意抢道、并线等交通陋习?(2) 针对部分行人“ 目中无车”,你会如何劝说他们遵守交通规则?(3)请你为杜绝交通陋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可从国家及相关部门、社会、公 民等角度提建议)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邮轮旅游作为现在新兴旅行方式之一,很多国人还并不习惯,有的游客因为不懂 邮轮规则而“露怯”,有的游客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影响到他人。
2.内容内在逻辑本课由引言和两框内容组成。引言开宗明义,指出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意在告诉 学生,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离开社会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个人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本。因此,要把社会当作成长的课堂,在其中学习、锻炼、发展,这是成长的必 经之路。第一框“我与社会”,从中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丰富多彩 的同时,认识到随着身体的发育、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 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进而认识到“我”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我”是社会中的一分 子,在社会交往中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进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 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探究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支持和帮助,认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养成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努力 践行。(三)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处于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生理发育期和精神成长期,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 正视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引导其“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本单元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是“法治观念”,旨在树立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意 识。了解和识别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 保护方法,预防和远离伤害。本单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及特征,感受法律对 个人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 习惯和行为方式。 ”(二) 教材分析1. 单元立意:本单元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域,着力体现学生生命成长的连续 性与教育内容的衔接,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 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加强法治教育,是对未成年 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要求。教材着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带领学生学习法 律知识,了解法治的进程,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 分,理解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
(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作业的素材选择多元化,有漫画、图表等。设问指向明确,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 用性。通过作业设计与实施,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和社会,认识到推进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作业2( 一) 作业内容绘制《与法同行,做守法小公民》手抄报一、活动背景学习了《我们与法律同行》的内容后,同学们充满了力量,更加坚定了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某中学七年级 (1) 班班委会拟组织一次《与法同 行,做守法小公民》手抄报比赛,邀请你参加并绘制一份手抄报。二、活动步骤1.班委会明确活动主题,并对板面设计和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2.学生收集资料,设计版面,组织内容,绘制手抄报。 3.全班交流分享。4.班委会组织评奖,将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展示。
(一) 单元质量检测内容一、 单项选择题1.小林爸爸承包了村里的一个鱼塘, 需要签订一份承包协议。他爸爸准备去律师 事务所花钱让律师拟订一份承包协议, 他妈妈却说花钱浪费, 自己随便写写就 可以了。这说明( )A.小林妈妈勤俭节约B.小林爸爸小题大做,实属多此一举C.小林爸爸法治观念强,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D.小林父母性格不和,观点有分歧2. 《民法典》规定: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义务教 育法》规定: 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 环境。《环境保护法》规定: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 设备。这说明( )A.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很重要B.环境保护要求很严格C.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法律D.国家重视民生
(四)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整套作业分基础作业、提升性作业和综合拓展实践作业,通过问卷星调查, 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特点,作业注重基础性、应用性、分 层性,难度总体呈现递进趋势,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 选择。作业设问指向明确,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情境素材选择,第 3 题具有一 定的综合性,强调知识融会贯通。通过作业设计与实施,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法治 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后面继续学习法 律知识奠定基础。(五) 参考答案1 、B 2 、B3、 (1)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 ,惩恶扬善 ,伸张正义 ,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2)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宣传法律;依法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积极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2.内容内在逻辑本单元作为法律版块的起始单元,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背景,带 领学生了解社会的法治进程,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理解法律对生活的 保障作用,感受法律对青少年自身的关爱,引导学生自觉尊崇法律,激发学生学 习法律的责任感,学会依法办事,同时青少年们要积极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树 立法律信仰,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就需要青少年不断学 习、 内化法律知识,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三) 学情分析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制观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现象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中小学法 治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的现状影响,中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因此, 必须要增强 全民法治观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 少年抓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考点: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作用解析:A.B杜绝、不容许、说法太过绝对,排除。 D只看到互联网的消极作用,没 看到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排除。故该题应选C。2.答案:C考点: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解析:A. B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 D.就不会、太过绝对,排除。《未成年人保 护法》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故该题应选C。3. 答案:B考点: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名称。解析: A.C.D与题意不符,故该题应选B。4. 答案:A考点:学校保护。解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学校保护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表现。 ①②③说法 正确。 ④消除、说法太过绝对,排除。故该题应选A。5. 答案:D考点: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解析: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该题应选D。二、 非选择题⑴参考答案:社会保护点拨:从保护的表现和主体判断出是未成年人六道防线中的社会保护。
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本单元体现 2022 年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 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在学生亲近社 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 任意识。第一课对应 2022 版课程内容生命安全与健康部分: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行为。能正确 认识和处理自己和同学、朋友的关系,在团队活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做文明 的社会成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 主义情怀。第二课对应 2022 版课程内容生命安全与健康: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提高自 我管理能力;法治教育: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隐私等合法权益。
(一) 课标要求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具体 相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能够分辨是非善 恶,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还有“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 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学会换位 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 “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 的品质,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 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 实的人。”“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 弱欺生, 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不歧视他人, 富有正义感。”
2. 内容内在逻辑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组成。引言首先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说明本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 联 。随后,点出本课的三个主题: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第一框“尊重他人”,用学生常见的两个场景引导体验,导入新课 。学生在理解尊重含义的 同时,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懂得尊重的复杂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实 际生活做到尊重他人。第二框“以礼待人”,引导学生探讨文明有礼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再扩展至“礼仪之邦”的 国家形象,懂得参加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第三框“诚实守信”,首先使学生明白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 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在学生体会和认识到诚信对个人、社会等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不断增强诚信意识,积极参加诚信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法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下列违法行 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有 ( )①欠债不还 ②谎报险情 ③殴打他人 ④故意杀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共同点是 ( )A.都违反了民事法律 B.都要受到刑罚处罚C.承担相同法律责任 D.都具有社会危害性3.“人生不能越界,底线必须坚守”。这句话说明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 )A.守诚信 B.讲道德 C.不违法 D.懂礼仪4.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处罚性 D.触犯法律性 5.初中生小辉因沉迷网络游戏,经常偷父母的钱。后来发展为盗窃,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告诉我们 ( )①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②网络游戏有害健康,我们应远离网络③预防违法犯罪需要强化防微杜渐意识④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做网络的主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本题考查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关系,要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防微杜渐,① ②符合题意。一般违法行为也会引发犯罪行为,故③错误,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这是公民的义 务故④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A【设计意图】以上作业对应的学习内容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 法不可违。作业目标是:明 白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增强法律意识严守法律底线,警惕身边违法行为。学习水平:B 级。13.张某驾驶私家车在红绿灯路口未能按规定路线行驶,交警小王将张某拦下进行批评教 育。可是张某不服,与交警争吵起来,小王伸手抓住张某的车门把手,准备打开车门让张某下 车接受处罚。这时,张某突然猛踩油门,轿车将交警小王带出十几米,交警小王重伤不治死亡。 法院一审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十年。张某在争吵前后行为的性质有何不同? ()A.张某在争吵前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争吵后变成犯罪行为B.张某在争吵前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争吵后的行为是犯罪行为C.张某在争吵前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争吵后的行为是犯罪行为D.张某在争吵前的行为是违背道德行为,争吵后的是违法行为【解析】本题考查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公安机关作出的处罚是行政违法行为,由法院 作出的刑事判决是犯罪行为。答案选 B.
(三)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加强对这 一年龄段学生的法治教育尤为重要。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延展和能力的提升, 本课程的学习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 会。从生活经验看, 大部分中学生有参与班干竞选、给班级或学校提建议的经验。 从知识储备看, 学生在八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 度, 故学习本课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如何理解民主, 还需要通过 不断的学习来建立认同。另外七八年级也打下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学生已经初步 了解个人的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本单元第三课通过介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 主的本质和实现方式, 引领学生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 帮助学生认同民主的 价值,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第四课阐释法治是什么、回顾法治中国的历程、 明确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怎样建设法治中国及初中生在法治 中国的建设中应扮演怎么样的角色等问题, 帮助学生认识法治中国的进程, 引导 学生正确看待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而把法治作为基本 的生活方式,在实践中培育法治观念。
2. 内容内在逻辑本单元亲子之间的交往既承接了上一课的“师生之间”的交往,也为七年级 下册关于中学生提升在集体中的交往水平和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单元 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框“家的意味”,通过对“家规” “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进行深入思考,学会孝亲敬长。第二框“爱在家人间”,通过体验家人间的亲情之爱,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对 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第三框“让家更美好”,通过对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 现代家庭的特点,树立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共创和谐美德之家。从初识家中“孝”,体验家中“爱”,处理家中“冲突”,到自觉共建家庭 “美德”,学生逐步体味亲情之爱,将“亲情之爱”内化于心、夕卜化于行。(三)学情分析(1) 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不 断增强,逆反心理更加强烈,情绪波动较大。
(一) 课标要求本课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 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规则对于 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 是: “自尊、自爱, 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能够分辨是非善恶, 学会在比较复 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在 集体中成长”,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掌握基 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 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学会换位思考, 学会理解与宽容, 尊重、帮助他人, 与人为善”、“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 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 努力做诚实的人”、“知 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做到平等待人, 不凌弱欺生, 不以家 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不歧视他人, 富有正义感”; “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和“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 容标准是: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知道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理解任何违法行 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掌握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增强 自我防范意识”。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