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才汇智,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优秀人才集聚,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总量稳步增长、素质明显提高、结构逐步改善,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加快引才聚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规格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调整优化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出台《晋城市创优高质量人才生态若干举措(试行)》(人才新政“20条”)和一系列配套实施办法,对人才在晋城工作提供科研经费、创新平台、生活补贴、服务保障等方面支持;深入开展省校市校合作“12大基地”建设,与164所省内外高校合作,建设“12大基地”638个,开展836次对接活动,组织2万余名高校学子前来研究研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柔性引进院士6人、博士206人、硕士40人,转化科技成果39个,激光器芯片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开展“引凤兴晋?城就未来”主题宣介,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1所高校签署13份战略合作协议,
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打下坚实基础。面对疫情,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成立临时党组织937个,组建党员突击队、先锋队等7825支,9.6万余名党员冲锋在前。坚持党建引领,狠抓村级集体经济,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2.5亿元,经营性总收入达8.2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100万元的行政村分别达到52%和16%。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高效推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蹚出一条可复制、能借鉴的改革新路。打铁还需自身硬,牢牢把握自身建设这个永恒课题,开展“对照职责找差距明确责任抓提升”专项活动,创新构建组织系统“2533”抓落实工作机制,全市132项组织工作纳入“五定三清单”管理,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做到让市委放心、让党员干部人才信赖、让广大群众满意。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站在新起点,全市组织系统将以“干字当头”的思想行动、“实字落脚”的担当举措、“走在前列”的拼搏冲劲,为全市加快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市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到《临汾市柔性引才聚智办法》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为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人才效能逐步释放。坚持将深化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作为总牵引,以深化市校合作“双千工程”作为总抓手,抓人才、抓平台、抓项目,在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上精准发力,先后与118所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签约推进“12大基地”建设项目1558项,引进博硕研究生2563名,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0余所高校签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科研平台延伸基地167个,形成以才兴产、以产聚才新局面,带动全市创新动能竞相迸发。今年以来,我市实施“市县党政正职访名校”招才引智“五个一”行动,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放在同等地位、同步推进,以“人到山西好风光——智汇临汾?才赢未来”为主题,市委主要领导赴暨南大学交流洽谈,示范带动32名县(市、区)党政正职带领企业家160余人次,前往北京、上海、广东等16个省市51所高校,开展“企业家进校园”、专场招聘会等活动137场次,全职引进人才106人,柔性引进人才87名,迅速掀起招才引智新热潮。
二是人才助力效能不断增强。“许昌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落地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项目,累计有40多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奖励,30多人承担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100多人获得近400项专利授权,30多人参与起草制定包含国际标准在内的各类标准50多个。其中,河南万里交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许昌英才计划”引进认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14人,引进认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7个,引进长安大学冯忠绪教授团队,实施的“振动搅拌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为世界首创,成立的德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振动搅拌行业领军企业,在振动搅拌设备细分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在95%以上。围绕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选派156名专家人才挂任乡镇科技副职,选任413名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下乡助农,开展种植、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等各类培训1600次,累计培训农民7万余人,持续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争取55名省派博士服务团成员到我市挂职服务,推动企事业单位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合作;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人才的交流合作,柔性引进专家人才80余人,落地转化项目22个;深化实施校地人才共建工程,遴选98名专家人才互派交流,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大抓基层不动摇,紧盯各领域弱项短板,分类别具体指导,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双提升”工程,以“十大行动”推动嘎查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围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推动形成上下协作配合、各方共同参与网格治理的工作格局。围绕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全力打造“河套先锋?星耀北疆”党建品牌。在农村牧区党建方面,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为嘎查村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持续深化苏木乡镇党委书记“擂台比武”和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比武争星”活动,激发基层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活力;深化边境地区“五个一”党建模式和党政军警民企联合党支部建设等特色做法,不断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在街道社区党建方面,持续深化“1+N”区域化党建模式,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在机关党建方面,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创新落实好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在国有企业党建方面,进一步理顺市属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在“两新”党建方面,全市有党员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
五、大战大考显担当,从严从实抓队伍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紧扣“两个绝对”的重要要求,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高度自觉,持续打造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一是服务大局有为有效。第一时间吹响疫情防控“冲锋号”,组织动员全市4100多个基层党组织、10万余名党员挺身而出,组建3869支党员先锋队和204个临时党支部冲在一线,让党旗始终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印发《关于在防汛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主心骨作用的通知》等文件,组建2200余支党员突击队、自救队到防汛一线,16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03支工作队就地转化为防汛救灾队,为实现防汛“金标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广大组工干部带头投身重大斗争主战场,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组工答卷。
聚焦破解制约城市基层治理瓶颈难题,创新构建“一核引领多网融合五化共推”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建立“1+12”制度体系,累计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552名,将县级层面263个事业编制跨层级调整充实到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成效日益显现。持续推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市52所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党委(总支)书记、校长(院长)分设,114所实现党支部书记、校长“一肩挑”。扎实开展农村发展党员违纪违规问题排查整顿,推行发展党员“1136”工作法,严把党员入口关,全市党员数从2018年的7.5万名增加到8.2万名,党员队伍年龄、学历等结构大幅优化。创新开展以管理安家、服务安业、关怀安心为主要内容的“三安”行动,常态化排查整顿党员信教参教和涉黑涉恶问题,从严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保持,各领域基层党建全面加强,党的二十大代表康丽、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荆花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引领全市广大党员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基层治理等各条战线上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网格化管理,大力推进邻里中心建设,着力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孵化培育“三自”组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聚焦各类“两新”组织,毫不动摇坚持推进“两个覆盖”(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持续推进“红色物业”创建,建成投用“红色驿站”,以商圈党建楼宇党建为纽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使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将创建“五星”支部拓展至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医院、中小学校、国有企业等基层党组织,着力把全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得牢不可破、坚如磐石。三是涵养党员发展“源头活水”。坚持提高党员质量、强化教育管理、发挥党员作用并重,在全市农村建立“镇选村培”发展党员工作机制,注重在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产业工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持续实施农村无职党员“一编三定”,引导无职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激励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先出彩。
融入长三角,谋划大发展。我市连续13年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开展人才工作接轨上海“月月有?家家到”系列活动,在沪建设飞地孵化器面积近4万平方米,实现了“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通过人大行权设立“南通人才日”,与江海英才创业周共同构成南通人才工作双子活动品牌,引领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优化创新生态,厚植发展沃土。除了构建人才政策、创新载体、科技金融、人力资源、产教融合、乐享生活“六位一体”集成式服务体系外,我市推出覆盖108项服务的“江海英才一卡通”和“江海青年卡”,构建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以精准入微的服务让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南通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迅速,真是出乎意料”“南通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未来南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将大有可为”在参加江海英才创业周活动时,蹇锡高、夏志杰、贾力等院士纷纷看好南通、“点赞”南通。
吴忠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优化城市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突出网格“塑形”、党建“铸魂”,以党的组织体系重构优化网格治理体系,街道“大工委”、社区“联合党委”“红色物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同步设立153个网格党支部、500余个楼栋党小组,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600余名,推动“社区-网格(小区)-楼栋”三级组织链条有机嵌入,构建起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格局。吴忠市坚持抓点带面、以点促面,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新兴领域深入推进“红色领航”工程,市县两级互联网、交通运输、“小个专”综合党委实现全覆盖,“两个覆盖”持续提高。机关启动实施机关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增强工程,“五型”模范机关创建率达85.9%。国企深入推进“六化六提升”行动,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意见,党组织领导的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制学校达到73.96%。实施发展党员“源头工程”,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规范化党员档案室,2.7万名党员档案归档安家。
先建立“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平战结合指挥体系”,运用于支援长春抗疫,发挥巨大能动作用,省委书记景俊海给予肯定性批示。二是坚持原则守初心,公道正派用干部。全市组工干部把一心为公作为立身之本,把公道正派作为“为党护党、兴党强党”生命线。坚守协助党委选准用好干部的职责定位,始终把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作为立身大节,不讲条件,只讲奉献,只要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满意、干部服气、群众认可”,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始终把“实干实绩实效”作为最硬评价标准,不被感情所扰,不被关系所困,能够为党的事业选出更多闯将、干将,就是自己最大的欣慰;始终把党的干部政策研究作为必修课程,深入钻研,打通堵点,出台文件,解忧暖心,努力为干部干事创业营造更好内部条件。近年来,我市选人用人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三是常态交流抓业务,实践锻炼提能力。坚持每周三“学习日”制度,建立“部长讲堂”“科长论坛”“组工新课堂”制度,实行“一月一考”,确保学习成效。
二是立足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自主培养人才。建设顶尖科学家领衔的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对“北京学者”计划瞄准的战略科技人才,逐人制定培养方案,赋予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等自主权,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创新“企业出题、院所答题、产线验证”协同攻关模式,在实践实战中培养人才。实施基础研究创新工程,设立“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资助”专项,推动市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科技领军企业联合设立基金,支持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础研究。三是强化政治引领,用心用情服务人才。坚持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深化国情研修、青年人才训练营等活动,持续制作播出人才纪实电视节目《为你喝彩》,引导人才传承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矢志爱国奋斗。结合北京实际,制定实施一揽子人才支持保障政策,畅通沟通联系渠道,提供及时周到服务。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编制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指导规划,选取部分区域重点推进,建成一批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及特色示范街区,为各类人才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二是加强招才引智力度。按照刚柔并用、以用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柔性引才,重点围绕产业发展、专业镇建设、开发区建设、云冈学研究,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5个方面,吸引更多人才来同创业。特别是今年,在北京、上海举办高层次医学专家柔性引才座谈会,与104名专家对接合作;与人社、卫健、大同师专等部门和高校联合开展校园招聘,全职引进121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全市教育、医疗的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帮助。三是稳步推进省校合作。将省校合作放在全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大局中谋划定位,不断深化拓展,共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0余所知名高校签约共建“12大基地”490个。今年以来,积极开展党政正职访名校等一系列活动,吸引知名高校学生来同实习实训、研学参观,在新能源、有机农业等领域签订40多个合作项目;赴中国农业大学和厦门大学开展人才宣介和双招双引,达成就业意向数百人;组建招才引智小分队,赴23所双一流高校及30所省属重点院校开展“筑巢引凤?聚才兴同”博士宣介会,省校合作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高举思想旗帜、持续凝心铸魂今年1月19日上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迎来激动人心的时刻:大会宣布,在江苏参选的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刻,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久久激荡。一张张神圣的选票,凝聚着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为圆满完成此次省人代会选举组织工作,省委组织部在省委领导下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全力做好思想引导、组织选举、风气监督等工作,引导广大代表投好忠诚一票、光荣一票,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坚持守正与创新相融合,坚持“学、做、改”相贯通,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相促进,坚持严字当头和务求实效相统一,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推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二、坚持以理论武装凝心铸魂,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工程,全面推行“三个第一”学用制度,创新推出“学习包”、现场课、主题教室和“名家讲、大家谈”等鲜活载体,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全面做到“三个结合”,突出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学原著同“对年谱”相结合,领导干部“领学、带学、促学”、干部“真学、深学、实学”同党组织“导学、督学、评学”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增强全市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质效。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再到提前谋划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扎实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把提升党员、干部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边学习边思考边谋划,大兴调查研究,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改革发展。统筹推进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国企、高校等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力服务保障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开展两新组织“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分类推进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送餐员等群体党建,组建科技创新、交通运输等行业(综合)党委,制定落实推进乡镇扩权赋能政策措施,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党建联建共建,每年实施一批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四川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是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责任制,累计选派11501个驻村工作队、10.7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集中选派5700名综合帮扶干部向凉山深贫堡垒发起总攻,推动四川与全国同步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乡村头雁”培养计划,深化拓展驻村帮扶、省内结对帮扶、东西部协作帮扶和“组团式”帮扶,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突出抓好中省财政扶持村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换届后,全省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占比达97.5%。
二是着力“聚”,打造英才汇聚平台。推出人才新政“22条”,加快人才汇聚。建立“企业出题、高校破题”的科研攻关机制,推进高校院所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举办“尧都学子?智汇家乡”“尧商尧才暨各界人士新春茶话会”“尧都人才节”“与尧都、共成长”等系列活动,引才聚才氛围日益浓厚。三是注重“引”,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柔性引进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技师以上技能等级的人才60名,获批成立3家博士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12家区级以上人才工作基地。以山西智创城NO.11为平台和桥梁,全力打造“人才+产业”创新驱动体系。累计吸引入驻企业190家,引进高学历人才479人、专业技术人才69人。四是突出“留”,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财政投入人才资金1019万元,并保持逐年增长。制定实施一揽子人才支持保障政策,在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公共服务、职称评审、政治待遇、社会荣誉等方面拿出务实举措。特别是人才公寓的正式挂牌运行,满足了来尧就业的青年人才安居需求。逐梦惟笃行,奋进正当时。未来五年,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尧都实践的关键五年,在新的赶考路上,全区组织系统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以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以组织优势助增发展优势、以组织担当激励干部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组织工作新篇章。
一是学深指示批示精神,增强政治担当。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依托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自觉找准职责定位,深入实施“党建五项行动”,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六型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固本行动”深入实施的意见》“1+4”文件,全面加强“六型干部”队伍建设,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切实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到组织工作各方面。二是抓实理论武装,坚定奋进决心。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首课、主课、必修课,全面纳入培训计划,分级分类抓好党员干部集中培训。充分整合市县党校资源,先后打造赫章海雀、金沙后山、七星关“绝壁天渠”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点),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实战性、实效性。近年来,通过常态化举办专题研讨班、培训班等实现县处级干部和乡镇党政正职全覆盖政治轮训,通过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建设毕节示范区学习大讲堂等培训干部160万余人次,通过举办市级重点培训班11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1.98万人次。深化“党课开讲啦”活动,推进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等讲党课2.7万余场次。
二是一个常态化引才平台构筑起来。积极开展人才强省“八大行动”,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引才系列),吸引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豫创新创业。郑州市升级“智汇郑州”系列人才政策3.0版,全方位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洛阳市出台《河洛英才计划(2020—2025年)》,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三是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成功打造。2021年以来,河南引进“两院”院士、海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16名,领军人才176名,海内外博士9655名,引才数量和层次均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张锁江、徐红星等顶尖人才纷纷加盟河南。四是一系列人才服务保障措施优化提升。推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细化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服务保障措施,着力解除各类人才后顾之忧。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人才分类评价,重大科研课题“揭榜挂帅”,率先实施经费“包干制”,提高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自主权,点燃人才创新创造的激情。一张张出彩的时代答卷、一串串奋进的坚实脚印、一个个攻坚的匆匆背影,见证了我省组织工作的累累硕果。
四、招才引智蓄力,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张湾区创新开展“大学生留(回)堰”重点高校面试直招活动,扩充人才“蓄水池”,激活人才创新创业新活力,让张湾区真正成为广大人才事业发展的新空间、投资兴业的新舞台、耕耘收获的新天地。引育并重引“雁”回。持续深化大学生留(回)堰工作,主要领导带队赴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推介岗位,成立招才引智小分队,组团赴郑州、哈尔滨、武汉等省内外高校开展岗位推介2000个。对报考该区急需紧缺岗位的28名高层次人才集中进行面试,现场与20名高校应届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深化与高校人才共建,遴选23名武大、华科硕博生赴该区实践锻炼。今年上半年,收集企事业单位岗位需求1.2万个,引进大学生到张湾就业创业5700名。筑巢引凤留才栖。打造政策“强磁场”,举办湖北人才周张湾区系列活动,真金白银奖励在张湾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3支优秀管理团队23万元,362名优秀人才314.2万元。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