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介“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初步知道加法含义并探究5以内加法的计算过程,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法。二、学情分析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由于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小时候学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针对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地进行反馈练习就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让他们讲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通过改写,让学生体会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乘法概念轻轻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3、教学目标: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④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4、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我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交流,在情景中亲身体验关于0的加减法计算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用3只小鸟飞走了的情景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出示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互相交流说说看懂了什么,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集体交流不同想法然后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原来教材中静态的图动态化,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然后,创设情境,用所学来的知识帮助学习伙伴解决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解疑的欲望。最后,通过学习过程中所列出的算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有关0的加减法算式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11”。让学生说说身边的“11”,接着数出11根小棒。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想学生能顺利地数出;再接着让学生另外数出11根小棒,动手摆一摆,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摆法。比较各种摆法的不同点。[在学习新知,突破重难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用眼观察,用脑思考,使学生通过具体实物比较各种摆法,让学生借助实物感知10根一捆的原因,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认知。](2)学习例2中的“15、20”,加深理解组成。让学生数出15根小棒,动手摆一摆,捆一捆。引导学生运用上面发现的容易看出数量的方法,摆一摆,捆一捆,同桌交流,互相猜猜,根据实物说出数量,根据实物说数的组成,再倒过来根据组成说出这个数。如:“15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同样,让学生动手摆摆,捆捆,看看,说说,学习“20”。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整节课以动画人物情境贯穿于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上课伊始我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的片头曲《人生不过一百年》,创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引出7个动画人物。不仅复习了1—5,而且顺利引出新课。接下来的探究新知阶段,继续以为七剑合壁解决困难为情境线索,将新知自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6和7的数数、认数、数序、比较大小、序数意义以及书写的学习。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 3的后面是几 还有可能是几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学生分析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观察: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交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及讨论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讨论:时针和分针的区别。(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2.教学整时(1)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出后教师引导:2点,还可以说成2时。(2)再出示4时,让学生再说说是什么时刻,并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3)出示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同时谈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面看发现了什么?充分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的发现和同桌的小朋友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接着让学生观察1-12各数是怎样排的?用手比划一下,并说明时针和分针也是按这个方向转动的,还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老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想去动物园吗?今天我们就跟着亮亮和晶晶一起去动物园逛一逛,好不好?(打开课件,指出亮亮和晶晶,说他们手里还拿着漂亮的气球,为下面的观察作铺垫)动物园里可真热闹,天上还有4只小鸟也在跟着凑热闹,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飞走了1只小鸟)。二、探索新知1.减法的意义(1)认识减号原来有4只小鸟,飞走了1只,就是从4里面去掉1,“去掉”用什么符号表示?板书“-”,并让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用减号表示的算式叫作减法算式。从4里面去掉1,就用减法计算。不仅这个用减法,只要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就要用减法计算。(2)写算式用算式怎样表示呢?4-1=3(只)“4”表示原来有4只小鸟,“1”表示飞走1只也就是去掉1,“3”表示还剩3只小鸟。去掉的数写在减号后面,原来的数写在减号前面,剩下的数写在等号后面。这个算式就表示从4里面去掉1,还剩3.
第三个层次是加法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书第24页插图。在清楚加法含义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方法可以多样化也要最优化,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为今后的加法学习及减法学习打好基础。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2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3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
一、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三、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课中安排学唱《可爱的角》这首歌曲,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四、课堂活动(课件出示)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练习八的第1题)【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这个练习可以叫它“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内容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2.数角(练习八的第2题)。师:小马看见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看看天色不早了,赶紧赶路,跑了一会儿,看见图形王国里面有许多图形,但小马不知道各有几个角?小朋友们能帮助它数一数吗?【这是一道“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正确计算得数是6、7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难点是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6、7的加减法列式解决问题。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的不同角度,能够列出不同的算式。一、复习6、7的组成及分解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背诵6 、7的组成及分解。这个内容在上《6和7的认识》这一课时时就已经让学生学习。在上新课前让学生背诵,一是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的知识,二是为接下来计算6、7的加减法时做好铺垫。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⒋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⒌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2)、说学法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小组交流汇报: ①、20以内加减法知识 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各项活动的总人数,对于有道理的都予以肯定。如结合“踢球有多少人?”可以有多种方法: 生1:从图上看到守门的有1人,踢球的有的14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1+14=15(人) 生2:黄队有7人,蓝队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7+8=15(人) 生3:戴帽子的队员有1人,没戴帽子的有14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1+14=15(人) ②、几和第几的知识 师:刚才有小朋友提出跑步的分别是第几名?小朋友们就来当一回裁判,老师指着哪一位小运动员,你们就举起手中“第几”的卡片来说说他们的名次。 (三)尝试统计 按学生对活动的喜好将学生分成五组。 每小组统计所学活动的人数,用笑脸图片表示,最后每一组把笑脸图贴到教师出示的大统计图上。
这是一个所有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学习生活事例,这个事例中包含着基数和序数知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5、锤子、剪刀、布这是一个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的游戏,游戏蕴涵了统计和比多少的知识。这样既巩固了比多比少的知识,又使学生体会了比多少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让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10以内的数的大小顺序,加深对基数和序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口算能力。2、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一、教材分析《5、4、3、2加几》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10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9、8、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式题,主要通过对学生知识的迁移来进行教学,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同时提倡算法多样化,适时的优化算法。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所以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8、7、6加几》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03-104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进行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本节内容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教材中安排了三个例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一个带领同学去游乐园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