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2篇

  • 页数:9页
  • 字数:约 6585 字
  • 大小:56.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二十四设计
  •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角的初步认识 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④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学具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找一找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谁愿意告诉大家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三条边。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A:我想知道怎样画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书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习,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习:(屏幕出示练习)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BC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些什么?

    生:怎样折角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