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2篇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5096 字
  • 大小:53.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皓PPTER
  • 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2篇

    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一

    各位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过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1~20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共安排了4个例题。分别从数数,读数,数序和写数四个方面对教学任务进行了细化。这节课主要教学前3个例题。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充分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树立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

    三、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不过11~20各数绝大部分学生只限于会数,会写, 计数单位“十”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而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如何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一概念呢?

    四、教学策略

    根据“数学知识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通过操作实践活动,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10个可以捆成1捆”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其余各数,完成20以内数的认识。

    五、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情境,认识十一-----自主探究,认识各数-----拓展思维,综合应用

    活动1 创设情境,认识十一

    第一步 创设“拔萝卜”的情境(课件:拔萝卜图)。

    第二步 数萝卜(课件:展示萝卜), 发现问题“小黑兔的一堆萝卜有多少个?”。

    第三步 帮小黑兔摆萝卜,展示一部分摆法(课件:各种摆法)“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从中优化出“10个放在一起”的方法(课件:10个放在一起)一个一个的数,几个一?(10个一)。(课件:捆萝卜). 10个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十。

    设计意图:创设“帮小黑兔摆萝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节课的第一次操作活动, “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当他们将“10个放在一起”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计数单位“十”的建构:10个一就是1个十。同时对11的组成有了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我又安排了第四步。

    第四步 摆11根小棒

    “你能很快的摆出11根小棒吗?”这时同学们可能都会“把10根放在一起”了。也就是(课件)左边1个十,右边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二次操作,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亲自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还知道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对11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的教学,探究其余各数。

    活动2 自主探究,认识各数

    第一步找各数

    “你还能用小棒摆出十几?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们会在摆弄小棒的过程中发现:我摆出了12,它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我摆出13了,等等。

    ……

    当有学生找到19的时候,引导他们观察:19再添一个是多少?(20).20里面有1个十和几个一?

    10个一又是多少?(1个十)哦.20里面有2个十。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三次操作, “想摆十几就摆十几?”通过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摆出了12,13,14一直到19,它们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了它们的组成,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二步 作比较

    “把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数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能看出什么?”

    设计意图:把直观的小棒图和所表示的数,有顺序的放在一起,再让学生观察,开始他们可能会只观察一个数,比如“我看出14里面有1个十和4个一。”“我知道1个十和8个一组成18”, 慢慢的可能会发现得更多,“我发现;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大”“每次都加一”“12比11多1”“19在18的后面”等等。

    第三步 游戏

    接着安排了两个练习:一是“读出直尺上的数”,刚才是竖着看,现在是横着看,学生可能会从0读到20,也可能会从20读到0,二是填出直尺上数,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熟练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活动三:拓展思维,综合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今天所学的11—20以内的数生活中更是经常用到,这一部分设计了3道综合应用题,根据教学时间作相应的处理.

    应用一:数数

    要数清楚三种动物,就有与人合作的需要.不光是数数,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应用二:找数

    “能找出哪些数?”还提醒学生注意“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方可行。”

    应用三:翻书

    根据需要决定往前翻,还是往后翻,这其实是对数的顺序及大小的一种检验.

    设计意图: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有责任让数感的培养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本节课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个作业: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11~20这些数.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反思: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我设计了“摆萝卜”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捆一捆的经历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也就是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设计了利用萝卜和小棒认识11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其余的数,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材教学的设想,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2、教材地位、作用和意义:

    “11~20各数的认识”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又是后面认识较大数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桥梁。由此可见“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11~20”之间物体的数量及能够读出这些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并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B.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演一演中发挥想象,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组成是学生初步接触,又比较抽象,而且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11~20各数的组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因此,上课伊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熟悉又喜欢的小动物蜜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后面的学习活动。最后,我又设计生生、师生互猜谜语的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兴趣驱动下巩固新知。

    2、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教新知识时采用引导探究法,给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探索,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演一演、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让愿意扮演蜜蜂飞舞的学生到前面扮演,没有上来的学生根据蜜蜂扇动翅膀的次数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1、2、3、5、6、7、8、9、10)

    2、现在,小蜜蜂又扇动了一次翅膀,一共扇了几次?请用数字表示?(引入“11“)

    [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喜欢模仿的天性,重组教材内容,以富有情趣的“扮演小蜜蜂飞舞”情境引入,很自然地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2篇

    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一

    各位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过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1~20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共安排了4个例题。分别从数数,读数,数序和写数四个方面对教学任务进行了细化。这节课主要教学前3个例题。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充分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树立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

    三、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不过11~20各数绝大部分学生只限于会数,会写, 计数单位“十”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而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如何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一概念呢?

    四、教学策略

    根据“数学知识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通过操作实践活动,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10个可以捆成1捆”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其余各数,完成20以内数的认识。

    五、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情境,认识十一-----自主探究,认识各数-----拓展思维,综合应用

    活动1 创设情境,认识十一

    第一步 创设“拔萝卜”的情境(课件:拔萝卜图)。

    第二步 数萝卜(课件:展示萝卜), 发现问题“小黑兔的一堆萝卜有多少个?”。

    第三步 帮小黑兔摆萝卜,展示一部分摆法(课件:各种摆法)“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从中优化出“10个放在一起”的方法(课件:10个放在一起)一个一个的数,几个一?(10个一)。(课件:捆萝卜). 10个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十。

    设计意图:创设“帮小黑兔摆萝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节课的第一次操作活动, “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当他们将“10个放在一起”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计数单位“十”的建构:10个一就是1个十。同时对11的组成有了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我又安排了第四步。

    第四步 摆11根小棒

    “你能很快的摆出11根小棒吗?”这时同学们可能都会“把10根放在一起”了。也就是(课件)左边1个十,右边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二次操作,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亲自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还知道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对11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的教学,探究其余各数。

    活动2 自主探究,认识各数

    第一步找各数

    “你还能用小棒摆出十几?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们会在摆弄小棒的过程中发现:我摆出了12,它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我摆出13了,等等。

    ……

    当有学生找到19的时候,引导他们观察:19再添一个是多少?(20).20里面有1个十和几个一?

    10个一又是多少?(1个十)哦.20里面有2个十。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三次操作, “想摆十几就摆十几?”通过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摆出了12,13,14一直到19,它们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了它们的组成,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二步 作比较

    “把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数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能看出什么?”

    设计意图:把直观的小棒图和所表示的数,有顺序的放在一起,再让学生观察,开始他们可能会只观察一个数,比如“我看出14里面有1个十和4个一。”“我知道1个十和8个一组成18”, 慢慢的可能会发现得更多,“我发现;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大”“每次都加一”“12比11多1”“19在18的后面”等等。

    第三步 游戏

    接着安排了两个练习:一是“读出直尺上的数”,刚才是竖着看,现在是横着看,学生可能会从0读到20,也可能会从20读到0,二是填出直尺上数,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熟练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活动三:拓展思维,综合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今天所学的11—20以内的数生活中更是经常用到,这一部分设计了3道综合应用题,根据教学时间作相应的处理.

    应用一:数数

    要数清楚三种动物,就有与人合作的需要.不光是数数,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应用二:找数

    “能找出哪些数?”还提醒学生注意“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方可行。”

    应用三:翻书

    根据需要决定往前翻,还是往后翻,这其实是对数的顺序及大小的一种检验.

    设计意图: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有责任让数感的培养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本节课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个作业: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11~20这些数.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反思: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我设计了“摆萝卜”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捆一捆的经历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也就是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设计了利用萝卜和小棒认识11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其余的数,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材教学的设想,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2、教材地位、作用和意义:

    “11~20各数的认识”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又是后面认识较大数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桥梁。由此可见“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11~20”之间物体的数量及能够读出这些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并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B.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演一演中发挥想象,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组成是学生初步接触,又比较抽象,而且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11~20各数的组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因此,上课伊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熟悉又喜欢的小动物蜜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后面的学习活动。最后,我又设计生生、师生互猜谜语的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兴趣驱动下巩固新知。

    2、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教新知识时采用引导探究法,给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探索,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演一演、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让愿意扮演蜜蜂飞舞的学生到前面扮演,没有上来的学生根据蜜蜂扇动翅膀的次数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1、2、3、5、6、7、8、9、10)

    2、现在,小蜜蜂又扇动了一次翅膀,一共扇了几次?请用数字表示?(引入“11“)

    [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喜欢模仿的天性,重组教材内容,以富有情趣的“扮演小蜜蜂飞舞”情境引入,很自然地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2篇

    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一

    各位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过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1~20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共安排了4个例题。分别从数数,读数,数序和写数四个方面对教学任务进行了细化。这节课主要教学前3个例题。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充分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树立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

    三、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不过11~20各数绝大部分学生只限于会数,会写, 计数单位“十”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而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如何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一概念呢?

    四、教学策略

    根据“数学知识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通过操作实践活动,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10个可以捆成1捆”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其余各数,完成20以内数的认识。

    五、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情境,认识十一-----自主探究,认识各数-----拓展思维,综合应用

    活动1 创设情境,认识十一

    第一步 创设“拔萝卜”的情境(课件:拔萝卜图)。

    第二步 数萝卜(课件:展示萝卜), 发现问题“小黑兔的一堆萝卜有多少个?”。

    第三步 帮小黑兔摆萝卜,展示一部分摆法(课件:各种摆法)“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从中优化出“10个放在一起”的方法(课件:10个放在一起)一个一个的数,几个一?(10个一)。(课件:捆萝卜). 10个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十。

    设计意图:创设“帮小黑兔摆萝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节课的第一次操作活动, “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当他们将“10个放在一起”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计数单位“十”的建构:10个一就是1个十。同时对11的组成有了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我又安排了第四步。

    第四步 摆11根小棒

    “你能很快的摆出11根小棒吗?”这时同学们可能都会“把10根放在一起”了。也就是(课件)左边1个十,右边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二次操作,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亲自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还知道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对11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的教学,探究其余各数。

    活动2 自主探究,认识各数

    第一步找各数

    “你还能用小棒摆出十几?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们会在摆弄小棒的过程中发现:我摆出了12,它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我摆出13了,等等。

    ……

    当有学生找到19的时候,引导他们观察:19再添一个是多少?(20).20里面有1个十和几个一?

    10个一又是多少?(1个十)哦.20里面有2个十。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三次操作, “想摆十几就摆十几?”通过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摆出了12,13,14一直到19,它们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了它们的组成,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二步 作比较

    “把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数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能看出什么?”

    设计意图:把直观的小棒图和所表示的数,有顺序的放在一起,再让学生观察,开始他们可能会只观察一个数,比如“我看出14里面有1个十和4个一。”“我知道1个十和8个一组成18”, 慢慢的可能会发现得更多,“我发现;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大”“每次都加一”“12比11多1”“19在18的后面”等等。

    第三步 游戏

    接着安排了两个练习:一是“读出直尺上的数”,刚才是竖着看,现在是横着看,学生可能会从0读到20,也可能会从20读到0,二是填出直尺上数,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熟练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活动三:拓展思维,综合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今天所学的11—20以内的数生活中更是经常用到,这一部分设计了3道综合应用题,根据教学时间作相应的处理.

    应用一:数数

    要数清楚三种动物,就有与人合作的需要.不光是数数,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应用二:找数

    “能找出哪些数?”还提醒学生注意“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方可行。”

    应用三:翻书

    根据需要决定往前翻,还是往后翻,这其实是对数的顺序及大小的一种检验.

    设计意图: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有责任让数感的培养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本节课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个作业: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11~20这些数.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反思: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我设计了“摆萝卜”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捆一捆的经历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也就是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设计了利用萝卜和小棒认识11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其余的数,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材教学的设想,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2、教材地位、作用和意义:

    “11~20各数的认识”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又是后面认识较大数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桥梁。由此可见“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11~20”之间物体的数量及能够读出这些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并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B.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演一演中发挥想象,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组成是学生初步接触,又比较抽象,而且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11~20各数的组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因此,上课伊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熟悉又喜欢的小动物蜜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后面的学习活动。最后,我又设计生生、师生互猜谜语的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兴趣驱动下巩固新知。

    2、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教新知识时采用引导探究法,给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探索,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演一演、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让愿意扮演蜜蜂飞舞的学生到前面扮演,没有上来的学生根据蜜蜂扇动翅膀的次数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1、2、3、5、6、7、8、9、10)

    2、现在,小蜜蜂又扇动了一次翅膀,一共扇了几次?请用数字表示?(引入“11“)

    [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喜欢模仿的天性,重组教材内容,以富有情趣的“扮演小蜜蜂飞舞”情境引入,很自然地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2篇

    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一

    各位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过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1~20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共安排了4个例题。分别从数数,读数,数序和写数四个方面对教学任务进行了细化。这节课主要教学前3个例题。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充分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树立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

    三、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不过11~20各数绝大部分学生只限于会数,会写, 计数单位“十”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而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如何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一概念呢?

    四、教学策略

    根据“数学知识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通过操作实践活动,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10个可以捆成1捆”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其余各数,完成20以内数的认识。

    五、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情境,认识十一-----自主探究,认识各数-----拓展思维,综合应用

    活动1 创设情境,认识十一

    第一步 创设“拔萝卜”的情境(课件:拔萝卜图)。

    第二步 数萝卜(课件:展示萝卜), 发现问题“小黑兔的一堆萝卜有多少个?”。

    第三步 帮小黑兔摆萝卜,展示一部分摆法(课件:各种摆法)“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从中优化出“10个放在一起”的方法(课件:10个放在一起)一个一个的数,几个一?(10个一)。(课件:捆萝卜). 10个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十。

    设计意图:创设“帮小黑兔摆萝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节课的第一次操作活动, “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当他们将“10个放在一起”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计数单位“十”的建构:10个一就是1个十。同时对11的组成有了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我又安排了第四步。

    第四步 摆11根小棒

    “你能很快的摆出11根小棒吗?”这时同学们可能都会“把10根放在一起”了。也就是(课件)左边1个十,右边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二次操作,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亲自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还知道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对11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的教学,探究其余各数。

    活动2 自主探究,认识各数

    第一步找各数

    “你还能用小棒摆出十几?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们会在摆弄小棒的过程中发现:我摆出了12,它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我摆出13了,等等。

    ……

    当有学生找到19的时候,引导他们观察:19再添一个是多少?(20).20里面有1个十和几个一?

    10个一又是多少?(1个十)哦.20里面有2个十。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三次操作, “想摆十几就摆十几?”通过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摆出了12,13,14一直到19,它们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了它们的组成,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二步 作比较

    “把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数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能看出什么?”

    设计意图:把直观的小棒图和所表示的数,有顺序的放在一起,再让学生观察,开始他们可能会只观察一个数,比如“我看出14里面有1个十和4个一。”“我知道1个十和8个一组成18”, 慢慢的可能会发现得更多,“我发现;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大”“每次都加一”“12比11多1”“19在18的后面”等等。

    第三步 游戏

    接着安排了两个练习:一是“读出直尺上的数”,刚才是竖着看,现在是横着看,学生可能会从0读到20,也可能会从20读到0,二是填出直尺上数,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熟练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活动三:拓展思维,综合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今天所学的11—20以内的数生活中更是经常用到,这一部分设计了3道综合应用题,根据教学时间作相应的处理.

    应用一:数数

    要数清楚三种动物,就有与人合作的需要.不光是数数,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应用二:找数

    “能找出哪些数?”还提醒学生注意“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方可行。”

    应用三:翻书

    根据需要决定往前翻,还是往后翻,这其实是对数的顺序及大小的一种检验.

    设计意图: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有责任让数感的培养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本节课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个作业: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11~20这些数.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反思: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我设计了“摆萝卜”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捆一捆的经历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也就是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设计了利用萝卜和小棒认识11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其余的数,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材教学的设想,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2、教材地位、作用和意义:

    “11~20各数的认识”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又是后面认识较大数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桥梁。由此可见“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11~20”之间物体的数量及能够读出这些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并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B.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演一演中发挥想象,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组成是学生初步接触,又比较抽象,而且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11~20各数的组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因此,上课伊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熟悉又喜欢的小动物蜜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后面的学习活动。最后,我又设计生生、师生互猜谜语的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兴趣驱动下巩固新知。

    2、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教新知识时采用引导探究法,给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探索,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演一演、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让愿意扮演蜜蜂飞舞的学生到前面扮演,没有上来的学生根据蜜蜂扇动翅膀的次数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1、2、3、5、6、7、8、9、10)

    2、现在,小蜜蜂又扇动了一次翅膀,一共扇了几次?请用数字表示?(引入“11“)

    [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喜欢模仿的天性,重组教材内容,以富有情趣的“扮演小蜜蜂飞舞”情境引入,很自然地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2篇

    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一

    各位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过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1~20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共安排了4个例题。分别从数数,读数,数序和写数四个方面对教学任务进行了细化。这节课主要教学前3个例题。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充分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树立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

    三、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不过11~20各数绝大部分学生只限于会数,会写, 计数单位“十”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而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如何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一概念呢?

    四、教学策略

    根据“数学知识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通过操作实践活动,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10个可以捆成1捆”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其余各数,完成20以内数的认识。

    五、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情境,认识十一-----自主探究,认识各数-----拓展思维,综合应用

    活动1 创设情境,认识十一

    第一步 创设“拔萝卜”的情境(课件:拔萝卜图)。

    第二步 数萝卜(课件:展示萝卜), 发现问题“小黑兔的一堆萝卜有多少个?”。

    第三步 帮小黑兔摆萝卜,展示一部分摆法(课件:各种摆法)“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从中优化出“10个放在一起”的方法(课件:10个放在一起)一个一个的数,几个一?(10个一)。(课件:捆萝卜). 10个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十。

    设计意图:创设“帮小黑兔摆萝卜”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节课的第一次操作活动, “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当他们将“10个放在一起”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计数单位“十”的建构:10个一就是1个十。同时对11的组成有了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我又安排了第四步。

    第四步 摆11根小棒

    “你能很快的摆出11根小棒吗?”这时同学们可能都会“把10根放在一起”了。也就是(课件)左边1个十,右边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二次操作,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亲自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还知道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对11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的教学,探究其余各数。

    活动2 自主探究,认识各数

    第一步找各数

    “你还能用小棒摆出十几?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们会在摆弄小棒的过程中发现:我摆出了12,它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我摆出13了,等等。

    ……

    当有学生找到19的时候,引导他们观察:19再添一个是多少?(20).20里面有1个十和几个一?

    10个一又是多少?(1个十)哦.20里面有2个十。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三次操作, “想摆十几就摆十几?”通过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摆出了12,13,14一直到19,它们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了它们的组成,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二步 作比较

    “把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数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能看出什么?”

    设计意图:把直观的小棒图和所表示的数,有顺序的放在一起,再让学生观察,开始他们可能会只观察一个数,比如“我看出14里面有1个十和4个一。”“我知道1个十和8个一组成18”, 慢慢的可能会发现得更多,“我发现;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大”“每次都加一”“12比11多1”“19在18的后面”等等。

    第三步 游戏

    接着安排了两个练习:一是“读出直尺上的数”,刚才是竖着看,现在是横着看,学生可能会从0读到20,也可能会从20读到0,二是填出直尺上数,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熟练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活动三:拓展思维,综合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今天所学的11—20以内的数生活中更是经常用到,这一部分设计了3道综合应用题,根据教学时间作相应的处理.

    应用一:数数

    要数清楚三种动物,就有与人合作的需要.不光是数数,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应用二:找数

    “能找出哪些数?”还提醒学生注意“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方可行。”

    应用三:翻书

    根据需要决定往前翻,还是往后翻,这其实是对数的顺序及大小的一种检验.

    设计意图: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有责任让数感的培养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本节课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个作业: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11~20这些数.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反思: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我设计了“摆萝卜”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捆一捆的经历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也就是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设计了利用萝卜和小棒认识11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其余的数,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材教学的设想,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11—20各数的认识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2、教材地位、作用和意义:

    “11~20各数的认识”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又是后面认识较大数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桥梁。由此可见“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11~20”之间物体的数量及能够读出这些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并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B.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演一演中发挥想象,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组成是学生初步接触,又比较抽象,而且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11~20各数的组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因此,上课伊始,我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熟悉又喜欢的小动物蜜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后面的学习活动。最后,我又设计生生、师生互猜谜语的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兴趣驱动下巩固新知。

    2、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教新知识时采用引导探究法,给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探索,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直观的认识,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演一演、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让愿意扮演蜜蜂飞舞的学生到前面扮演,没有上来的学生根据蜜蜂扇动翅膀的次数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1、2、3、5、6、7、8、9、10)

    2、现在,小蜜蜂又扇动了一次翅膀,一共扇了几次?请用数字表示?(引入“11“)

    [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喜欢模仿的天性,重组教材内容,以富有情趣的“扮演小蜜蜂飞舞”情境引入,很自然地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