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说课稿3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说课稿3篇

  • 页数:23页
  • 字数:约 15132 字
  • 大小:95.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大猫丶演示
  • 宋明理学说课稿3篇

    宋明理学说课稿一

    一、课前系统

    1、教学内容分析

    ①分析《课程标准》要求。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因此学生学完之后,必须能够熟悉有关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能够明白理学与儒学的关系及差别。


    由于思想文化涉及到人物及思想,因此又要求学生学完之后能了解其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逐步形成正确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体会须由学生切身感受,而非教师说教和灌溉的结果。

    ②分析教材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宋明理学》是历史必修III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在本单元中起到了一个承上而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基本线索是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主。从春秋到汉朝,讲述儒学由出现到独尊的发展,但魏晋以来的动荡和外来文化的传播,使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打击和威胁,为重振儒学地位才出现了融合各家思想的理学。而理学对于巩固专制皇权起了重要作用,但其禁锢人性的消极思想也成为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对象,这就为第五课《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埋下伏笔。所以《宋明理学》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分析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在初中只学到儒家思想的出现和汉代的独尊儒术,没有涉及到理学的部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但由于初中与高中教学要求的差别,初中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只要背诵记忆就行了。但高中更注重理论的讲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而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并逐步形成正确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的高尚情操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

    经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和必修III前2课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对于人物评价、史实分析归纳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在高二才刚开始接触文化史的专题学习,所懂的历史知识以单一孤立的知识点为主,逻辑思维能力弱。所以学生在学习上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层次,即史实。同时,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没有意识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对复杂事物的分析往往简单化,这就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学生思维能力较强,有一定的逻辑归纳能力,学习的自觉性增强,更喜欢探究原因,总结规律。因此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引导学生了解原因和寻找规律。以小组讨论形式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取长补短,在了解史实过程中,令能力和情感提升。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根据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设计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的学习,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正解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②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③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按照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学术代表和地位。

    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4、教学方法及手段

    ① 教学方法:

    按“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归纳讲解”模式进行

    A:给出问题和材料,分组进行搜索资料、整理、总结,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合作交流。

    B:课堂上,提出重、难点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C: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讲解,加深学生理解并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印制课前阅读资料(见最后一页)、分组活动讨论

    二、课堂系统

    1、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法:通过复习儒学自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以来,到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到秦朝遭到打击,再到西汉逐渐复苏并走向正统的历史流程和各个时期对应思想之演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儒学后期发展动向——宋明理学的出现!

    2、教学过程设计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潮流

    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互动

    创设情境,导入第一框内容

    多媒体展示: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教师: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

    学生:宗教的兴盛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学生合作活动,构建新知识

    展示问题,学生合作完成(结合课前阅读材料“汉代儒学的衰落及佛、道教的兴起”、课文内容和考虑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

    问题:为什么两汉以来儒学会逐渐衰落?为什么佛、道两教会逐渐兴盛?儒家学者对此有何反映?最终出现什么结果?

    前后两排成一组,共同完成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最后随机抽取一组,由一名组员代表本组向全班同学阐述观点。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参考课前阅读材料的有关信息。

    提炼信息,培养能力

    学生完成讨论,阐述观点后,由其他组补充,最后由教师展示结论,完整知识体系。

    参考答案:

    1、现实社会的政治腐败、王朝更代频繁、社会的动荡,令人对儒学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产生怀疑。

    2、佛教中的“因果轮回”和道教追求的长生不老对处于乱世中的人民产生巨大影响,为求得解脱,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佛、道思想。

    3、儒家学者为重振儒学,不断吸纳佛、道两教思想,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教师总结: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最终形成了儒学新的理论体系---宋明理学。

    (注:让学生明白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注的产物。)

    二、理学的内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互动

    学生合作,构建新知识

    掌握基础知识点:阅读课本第二、三目—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有关内容,完成以下的基础知识点(投影显示)

    程朱理学

    (1)代表:“二程”即__、__。集大成者是__。

    (2)主张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__(客观唯心主义),体现在社会上是____,在人身上就是__; ②把握“理”的方法是“____”。

    ③个人修养准则:“ 存,灭”——维护封建的和

    (3)地位和影响

    ①__灭亡后,理学北传,促进理学的传播和普及。②元朝曾将朱熹《__》作为科举考试内容。③明初,确立了__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

    (1)代表:“陆王”即__、__。

    (2)陆九渊“心学”主张

    ①“心即理也”,心是__的渊源(主观唯心主义)。②求“理”的方法是“___”。

    (3)王守仁“心学”主张:思想核心是“___”,认为____就是本心,__就在自己心中。

    学生填表,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后,投影显示答案。

    创新反思,升华历史知识,培养分析能力

    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点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投影显示):

    1、什么是理学?

    2、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中的“理”指的是什么(结合书本中的《二程遗书》的相关内容来思考)?并分析这种观点有何影响?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3、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4、王守仁的“心学”有何积极作用?(结合课前阅读中王守仁的有关内容思考)

    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每组选出一名组成,收集组员的观点,最后由组长向阐述本组观点。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适当给予指导,最后听取每组的总结并作出简要评价。

    提炼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能力

    在学习完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宋明理学有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完善知识系统。

    教师引导学生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内容、作用、目的等方面去思考这些问题。

    问题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异同?

    问题二

    宋明理学有何可取和不可取之处?可否简单以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完成讨论,阐述观点后,由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问题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①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问题二:宋明理深究有何可取和不可取之处?可否简单以例子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可取: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可取:压抑人性。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女子缠足”。

    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小结本节教学内容,为下节课做铺垫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代表—宋明理学的源流、发展、内容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大背景;理学的两大充派—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理学是宋明时期人儒学主流,对中国制度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要点

    一、基础过关题(投影显示)

    1、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 C、程朱理学 D、西学

    2、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4、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

    A、对“理”的认识不同 B、求“理”的方法不同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

    二、能力提升题(根据所学填写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史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

    对儒学的影响

    孔子

    董仲舒

    朱熹

    王守仁

    (注: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学生回答,教师显示参考答案。

    三、课后系统

    1、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的教学内容。而教材课后的“自我测评”体现了本课要求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并能较好的考核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布置课后作业时,我选择了教材的“自我测评”。

    2、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我认为,历史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学会知识,以史为鉴;而且还体现着巨大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本课中宋明理学强调的“自我主动作用”,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方面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结合现实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选择了课后“阅读与思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试评重义轻利的观念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3、教学反馈设计

    教学反馈的作用在于让教师了解教学质量与效果,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基于这一目的,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

    1、你认为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否紧贴“教学课标要求”?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2、你是否能完成和完全解决了课堂上的问题?在完成的过程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教师的讲解是否清楚明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4、你认为课堂上讨论问题的时间足够吗?教师的语速快吗?

    5、在本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什么?

    宋明理学说课稿二

    一、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动探究。

    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并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这些是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而且对于加深以前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并有利于学习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代的反映。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聆听教师的讲解,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搜集材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讨论可以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有些内容很抽象,有必要教师重点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对象:高二文科班

    有一定的思维基础,特别是高二政治课已经开始学哲学部分。经过前几节的学习,对儒学的发展有了相当的理解。

    四、课程资源:《四书》等历史文化典籍;《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网络;朱熹等人的传记;多媒体。

    五、策略与方法:

    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特点,采用设置情境、联系现实等策略并且综合运用讨论,讲解等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兴趣,从而突破难点。

    六、过程与模式

    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说课稿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中学生在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方面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重点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的历史地位。

    教具准备 1.多媒体及课件。

    2.有关理学人、物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观点。

    2.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认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其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拓展教材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程朱、王陆的思想观点,观察发展变化,比较综合归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

    2.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3.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它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丁云鹏《三教图》)

    师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图中三人分别代表了三教,是哪三教呢?猜一猜。

    生儒、道、佛。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这“一”又是指什么呢?学完“宋明理学”,就能弄清这些问题。

    推进新课

    板书:

    宋明理学

    师春秋以来,儒学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生春秋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地位低落;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师事实上,儒学的统治地位并不是一直稳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危机。

    板书:

    一、三教合一

    1.背景:①佛、道教盛行

    师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生我想应该是它自身的。具体我也说不清是什么。

    师你的推理是正确的。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儒学进行了论证,但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而且,东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动荡也使人们怀疑它的权威性,儒家思想的大一统并没有使天下统一。

    板书:

    ②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2.情况:从三教并修到呼吁三教合一

    师谁能讲讲这部分的情况?

    生宋代的智圆有一段话: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意思是说三教各有其可取之处,正是这样,许多知识分子三教并修,如王维就有“诗佛”的称号,白居易既学道又礼佛。这样就加强了三教之间的交流、影响,由此,隋末大儒王通认为“三教可一”。

    师讲得不错。这里的“三教”是指儒、道、佛。儒学在传播过程中,逐渐神学化、宗教化,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在中国古代,它的教化意义超过了道、佛两家。它的思想不仅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和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人们只是提出“三教可一”,还没有真正实现三教合一,这时最大的问题是怎样合一。

    (多媒体课件显示

    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师尽管儒学一度受到冲击,但它曾经的统治地位、它对封建统治的作用使它在这场三教融合的大潮中仍居于主流地位,因而,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了理学。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佛、道思想,为儒学的发展增加了新的血液。它是儒学的新发展,但为什么叫它程朱理学呢?

    生因为它的发展与二程和朱熹有关。

    板书:

    二、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和朱熹

    师能讲讲程颢、程颐和朱熹吗?

    生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宋代理学家。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登进士第,历任永兴军邗县(今陕西户县)和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主簿、晋城县令。宋神宗熙宁初,入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安石议新法不合,出任签书镇宁军判官等。元丰八年(1085年)病死。

    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宋代理学家。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赵祯末年,入太学,任学职。宋哲宗初,经司马光等引荐,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因参与党争,削籍。宋徽宗时,被定为“奸党”,大观元年(1107年)病死。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40年)在福建讲学。晚年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师准备得挺充分的。程颢、程颐和朱熹确实为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难怪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那为什么又叫理学呢?

    生因为他们思想的核心是“理”。

    [问题探究]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说说什么是“理”?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如何“穷理”?

    生(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师在程朱理学中,“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生(2)“穷”“格”。

    师也就是“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呢?

    生 “格”是推究、探究的意思,也就是通过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师查字典了,是吗?

    生是。(笑)

    师学习就是要有这种探究精神。在这里,“格物”的目的,是“致”我们对于永恒的理的“知”。

    板书:

    2.思想:核心——“理”;“穷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1)内涵

    宇宙: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个人:人性

    (2)方法:“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理解,最终贯通明理

    师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板书:

    三、陆王心学

    师陆王是指谁?

    生陆九渊、王阳明。

    师谁能概括一下他们的主要观点?

    生陆九渊:理——“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方法——“发明本心”以求理。王阳明:理——良知;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板书:

    1.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2.思想:

    陆九渊:理——“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方法——“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理——良知;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