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材分析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3、教学重点、难点: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习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下午1时)下午1时我们还可以怎样表示?(13时)下午1时就是13时,你是怎么想到用13时表示的?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针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13时)。那么下午2时、3时、6时、晚上7时30分、9时5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16时,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又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这种用0时到24时来表示一天时间的记时方法我们就把它叫做24时记时法。师小结:同学们,一天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一天的作息时间。4、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同一指针可以表示晚上12时、0时、24时。)抽几个时间板书。观察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发现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教学内容:书上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公顷、平方千米是更大的面积单位,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及1平方千米的实际概念,能区分两个单位。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作好铺垫。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用打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3、填写正确的面积单位:指甲的面数学书本的封面黑板的面二、引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出示:(体育场太大了)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公顷、平方千米)三、新授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1、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第二关:比一比,谁最快(第2题)在比赛游戏的过程既巩固了算法,又加强了简便算法的运用。第三关:动脑筋,巧计算先用多媒体出情境图,接着出示题目:牛奶店的张老板进了一批牛奶,6瓶装的30箱和12瓶装的70箱,你能帮老板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第四关:小老板,会算账(第3题)让学生当一回老板,算一算顾客要付多少钱?让学生运用刚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些练习由易到难,重在加深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且将练习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注意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于生活的能力。]
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出示图片。师: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学生自由介绍)师:这些小数都认识吗?谁来谈谈对这些小数的认识。提问:小数点后面的“5”表示什么?小数点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3.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算式。选择一个问题研究。(三)探究算理1.尝试计算并说明理由。(选择12.5+3.6=板书)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把不同的方法板演在黑板上。2.学生反馈、组织评价。先让生自己说计算过程和想法,并给予点评,再重点讲解笔算的方法和算理。3.探究小数的减法。师:根据小数加法的经验,减法能独立解决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反馈时展示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评价时注重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清算理。强调整数部分“0”的处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引出小数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开始我便与学生谈话:汤老师周末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可是他看不懂商品的价格,你们愿意帮他吗,(愿意)。大家一起帮他读出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爱心和自信心走进课堂。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价格,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2、教学读法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广度。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读,所以我让学生大胆试一试,然后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以及条形统计图的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前几册教材的要求相同,我们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可以了,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知识发展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点:(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会看条形统计图.(2)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3)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意图:这样一来,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是很开放的,例如,有的学生只是把纵向条形统计图进行90度旋转,得到的横向统计图横轴与纵轴的方向始终与规范的统计图不一致(其实,这些“统计图”也同样反映这些数据的状况,只是不够规范而已)。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2、比较并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产生的条件A、(出示完整的横向条形统计图与纵向条形统计图)他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的?把自己的发现跟同桌说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轴:数据;纵轴:项目)B、(生回答后)小结揭题:只是竖着的变成横着了,但是内容没变,只是形状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横向条形统计图”(板书)。它一般在统计报表中出现,有时竖着画不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横着画出这样的统计图。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2、情感目标:使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教具准备:挂图一张,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体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料。三、说教法、学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鉴于此,以上设计中,改变了以往的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拥有了真正自主探索的空间,那些原本应有教师去“教”的知识被学生主动地建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通过比较、点题环节设计,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了思维方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正迁移。)5.总结: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揭示课题)在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你有什么好的策略、方法介绍给大家吗?(关键就是要找到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教学流程:一、游戏导入,创设情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作一个辨认的方向的小游戏,能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的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让学生在贯穿始终的情景中进行学习。二、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一张路线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出通过路线图如何坐车。在这里教师应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讲解,譬如出发的起点,终点,坐车坐几站。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进行自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主要还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小组内的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课堂练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课题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就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共性。个性则是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二、说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设计校园为主题,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安排了整个实践活动。三、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1、通过学生自主调查、讨论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2、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3、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热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3、画集合图在人数确认后,就让学生来分别指一指喜欢语文的和喜欢数学的以及两样都喜欢的。引导学生用黄颜色的笔圈出喜欢语文的同学。用红颜色的笔表示出喜欢数学的同学。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集合图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让学生画圈,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4、经过刚才的演示、讨论、交流,想想看,图该怎样改动?师生共同完成展示图的修改。5、学生修改自己的设计,同桌互查。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数学”,画、说、站、调整……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对新知识的自我建构。6、各部分的意义讨论各部分的意义。重点是让学生说清楚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拨开云雾见天日。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演示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2、探究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方法师问:“同学们看着钟面,能很快找到了两种计时法对应的时间,那没有了钟面,你能发现他们之间互换方法吗?”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普通计时法前面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比如上午、下午、晚上,而24时计时法却没有这些;经过思考总结出由普通计时法向24时计时法转化时要去掉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午12时之后要加上12,中午12时之前不用加,反之由24时计时法向普通计时法转化时,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午12时之后要减去12,中午12时之前不用减。
三、说教学设想课本中以立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为情境,我进行了改编,以中秋节来临之际,月饼店进货为主线,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索交流,获取新知;巩固强化,内化新知;归纳总结。(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现在正逢中秋来临之际,因此,以月饼店进货为背景素材,通过课前的谈话,让学生尽快的溶入课堂,并且根据学生喜欢吃月饼的天性,在屏幕上出示大月饼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即立刻引入正题,出示表格,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面对一些以前学过的数学问题,及时的解决,而面对今天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并通过估算,然后引出课题。(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245×12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与成果。为此,教学时我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既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教师不教。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考虑到以下三点:1、创设情境,感受验算的作用。2、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3、利用情境充分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体验乘法验算的优越性。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来突破教学难点。教学环节过度自然,知识层层递进。在课件的辅助下,以形象的画面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启发学生总结出了验算的方法。
(二)进入情境,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利用称象的方法(等量代换)来解决数学问题。2、出示例2主题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和第2个天平的含意:通过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这样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细地去认识、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为解决例2这个问题作铺垫。]3、4人小组讨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摆摆。4、汇报答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观察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得到多种多样的想法。]
2、请学生介绍指南针的有关知识,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3、自主观察指南针,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为下一步进行小组合作作好铺垫。4、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学生的发现,提出要求:小组长安排,按顺序发言,可以相互补充、纠正,比比看哪组的发现最多。限时5分。师巡视指导。【在小组合作中,通过一部分已会学生的发言带动未知学生的思维,在生生互动中,实现对新知的学习、感悟。】5、汇报交流,检查巩固。【通过集体汇报交流,在教师的系统总结下并板书下,帮学生建立对另外4个方位的概念,并整体感知八个方位。】6、体验操作活动1:制作方向板。当学生认识4个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强化理解认知,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学习,留给学生的是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