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3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3篇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8188 字
  • 大小:58.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梁小A-PPT
  • 平均数说课稿3篇

    平均数说课稿一

    A.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说目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C.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D.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E.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在上课前通过课件出示两个统计表,分别是4个女生和5个男生踢毽子的数量,抛出问题:根据统计表,你认为哪组的总体水平高一些?通过学生激烈的争论,适时引出在总数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数据来比较两组的总体水平。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习内容了解之后,我便提出两个问题:1、什么是平均数?2、怎样求平均数?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然后学习书上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平均数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对于数据较小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求平均数,然后采取“我说你摆”的小游戏,通过老师说学生摆棋子的方法吸引并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的理解,后面制造困难加大数据量,让学生产生数据大时不能采取移多补少的方法而改用计算的方法,自主讨论探究方法,引出总数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这时返回课前问题,学生自己计算分别求出男生女生的踢毽子的平均数,进而由教师引导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三、练习

    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之后,教师出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平均数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常见性。

    1、给出4次数学检测的成绩让学生求总分和平均分

    2、手工课上老师教大家叠纸鹤,小明叠了5只,小红和小刚各叠了8只,小芳叠了3只,平均每人叠了多少只?让学生选择算式A.(5+8+3)3B.(5+8+8+3)4

    3、手工课上老师教大家叠纸鹤,小明叠了5只,小红和小刚合叠了8只,小芳叠了3只,平均每人叠了多少只?让学生选择算式A.(5+8+3)3B.(5+8+8+3)4

    C.(5+8+3)4

    4、思考题: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充分讨论什么是平均水深,加深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这些信息的出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课后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实际问题(比较两组同学的踢毽子水平)踢毽子比赛是男生赢了还是女生赢了,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后面教师制造矛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加深总数份数=平均数的印象,使学生理解逐层深入,达到掌握方法的目的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平均数的特点估算平均数的大小,这样既巩固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练习具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1道题是计算题,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2、3题是通过一个字的变化引导学生养成解决问题时仔细读题的习惯,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4题是说明了平均数的含义,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2米,说明有的区域比1.2米浅,有的比1.2米深,那么身高1.4米不会游泳的人到泳池里会有危险。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 课堂问题指向性不明,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或回答不到位,说明了个人对于学情分析不深,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2、 学生自主探索不够,教师由于担心学生理解不到位,有代劳的情况,不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性,后面要在组织好教学前提下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

    3、课堂教学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简洁、逻辑,把握节奏,提高课堂吸收率

    平均数说课稿二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内,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平均数》是新课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新增加内容,以前从来没教过,第一次尝试,肯定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备课前,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的教参、资料,以及上届老师上课的反思,认识到以下几点,作为我制定教学预案的准则:

    1、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必须建立在两组数据的比较之上,使得平均数具有其现实意义。

    2、认识“平均数”这个概念,必须全面,包括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平均数的区间认识等。

    3、学会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比较作用。

    2、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理解是本课要达成的认知目标的话,求平均数应该说是要达成的技能目标,但是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又是在螺旋上升、相互融合中达成的。以下是我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

    在材料的选择上考虑到教材例题对于认识平均数产生不利这个局限,我选用了苏教版中“套圈”的例题,主要意图是在讨论“谁赢了”的大背景下,认识到比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要。

    第二个环节:

    目的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这两个目标是在相互融合中初步达成的。

    首先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数,旨在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的认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计算之上的,还有少部分学生或许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但是这个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

    第二,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移一移、说一说,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知道是怎么得到这个平均数的。

    第三,在比较两个“7”的含义,以及“女生的平均数6是小红套中的个数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辨别虚拟数和真实数,在还原统计图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它的“虚拟”。

    第四,观察三条线的关系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区间”,在解释这种现象时,学生用“移多补少”来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第五,教师的两次小结对于学生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小结“为什么男生赢了”的三种比较方法,小结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帮助学生及时梳理所探讨的学习内容。

    第三个环节:

    平均体重的估计能帮助进一步完善概念,从学生猜测的数据就能看出来。求平均体重的方法交流中,既让学生练习了计算平均数,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

    第四个环节:

    练习设计有一定的层次。

    练习一,举例你什么时候也碰到过“平均数”?在交流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进行知识的巩固。

    练习二,辨析题,对于学生的概念掌握进行考查,也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概念的建立。

    练习三,计算每天做的题目道数,搜集学生中的正误两种做法,能让学生在对错辨析中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

    练习三的拓展部分,第三天做多少道才能使平均数有所上升,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与各数据的关系,以及数据组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对于平均数都是有影响的。

    第一次尝试教学“平均数”,总是有得又有失,待会请大家尽量地对于一些不足之处或者需要改进之处指点迷津,谢谢大家。

    平均数说课稿三

    ▲教学内容

    各位老师,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平均数》。

    ▲教材分析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内,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材中的例1通过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情境,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和它的一般求法;例2通过欢乐队和开心队的身高比较,使学生体会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了解平均数具有比较功能。练习十一中安排了一些让学生进行实际调查的题目,使学生意识到统计中的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安排了一些根据统计图或表来计算平均数和比较两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题目,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进一步理解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比较好。

    ▲教学目标

    由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定位的:

    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由于它有别于老教材的平均数,老教材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以及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教法、学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在上课前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欣赏一段儿童画作品展示。从而引出这是三年级儿童画比赛时各班上交的作品,其中301班上交了4件作品,302班上交了5件作品,美术老师分别对两个班的每件作品打了分。在学生了解了得分之后,抛出问题:根据得分,你认为哪个班的总体水平高一些?通过学生激烈的争论,适时引出在作品件数不同的情况下,求两个班的平均得分能很好地比较两个班的总体水平。从学生喜爱的儿童画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平均数产生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