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4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4篇

  • 页数:16页
  • 字数:约 12082 字
  • 大小:82.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Mu
  • 平均分说课稿4篇

    平均分说课稿一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平均分说课稿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也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老师们总是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但任何事情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教学课堂中会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学生的操作是教师指令下的行为,操作没有起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作用。今天,我将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平均分》一课的教学,和各位教师交流如何突出课堂操作的有效性。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及二年级上册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解决除法问题的基础。教材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每个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验,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预设为: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为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有效的动手操作是关键。但怎样的情况属于平均分,对于学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在引出平均分环节个人认为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分,我预设本节课的操作重点应该在探究不同的方法实现平均分这个环节,而在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可以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1、积极创设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平均分》一课,我采用书中的主题图“春游分食品”这一情景,来引入教学。

    2、加强实践活动

    结合教学情境,在本课我将安排多次实践操作活动,如动手分水果,帮小明分橘子,给小猴子分香蕉及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设计、布置黑板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中,分水果活动和设计黑板布置活动,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多次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质疑,互相评价。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今天数学课,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

    (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书。但是在这个“分”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问题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3)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教学例2,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同学们观察例1图,说说图上的同学们是怎么分的?这样分合理吗?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堆分得同样多。

    3.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一堆就是一份,每堆就是每份,每堆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平均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是存在“平均分”的。因此,在这一环节,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观察书中例1图,得出“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教科数16页第2题)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创设情景: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苹果呢,看图小明要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学生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而学生爱动手并不等于会操作,盲目地动手不但不能为课堂服务,反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这里的操作活动可以说是本节课操作含量最重,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就操作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定向指导,即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样做”。)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在有目的、有组织的分一分活动之后,让学生有序地叙述分法和理由,参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抽象出各种分法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第一层次练习:

    1、13页的做一做

    2、14页的做一做

    指导理解题意后,让学生思考,平均分的方法很多,既可以一个一个地分,又可以几个几个地分。自己尝试分一分。

    第二层次练习:

    练习三1题和3题

    看着图直接在括号里填数:

    (1)把6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

    (2)把12个正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第三层次练习:开放练习

    在庆祝三八妇女节的中队活动上,老师准备了气球,鲜花,还有彩旗。你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一分,把教室的黑板装扮得更漂亮吗?

    出示操作要求:1)同桌先商量一下,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放到黑板的哪个位置比较合适?2)把袋子里的材料,分一分、贴一贴。

    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选择漂亮合理的作品贴出来,并检查是否平均分。

    反馈:一起来欣赏已经完成的作品,请作者介绍。

    (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习题第一层是基础题,第二层是提高题,第三层是拓展创新题,我重点说我第三层习题的意图,这一环节的操作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的准备是学生能够实现有效操作的前提,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是有效操作的催化剂,反馈评价则是对学生操作活动的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四、全课总结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下节课汇报给同学们听好吗?。

    平均分说课稿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也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老师们总是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但任何事情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教学课堂中会出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学生的操作是教师指令下的行为,操作没有起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作用。今天,我将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平均分》一课的教学,和各位学员交流如何突出课堂操作的有效性。

    一、依据教材和学情分析预设操作时机

    《平均分》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及二年级上册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解决除法问题的基础。教材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每个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都感到比较困惑。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预设为:

    1、使学生在分东西的操作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以及对分的结果的思考中,经历建立平均分概念的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为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有效的动手操作是关键。但怎样的情况属于平均分,对于学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在引出平均分环节个人认为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分,我预设本节课的操作重点应该在探究不同的方法实现平均分这个环节,而在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可以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结合教学方法的设计操作内容

    1、积极创设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平均分》一课,我创设了“学校举办读书节”这一情景,并贯穿全课始终,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生活中学习数学。

    2、加强实践活动

    结合教学情境,在本课我将安排多次实践操作活动,如动手分铅笔,看图分书本,及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设计、布置黑板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中,分铅笔活动和设计黑板布置活动,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多次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质疑,互相评价。

    三、通过教学设计实践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谈话:“小朋友们,这个学期我们骆驼中心学校将举行“雏鹰杯”读书节,期间将举行很多比赛,其中二年级的书签制作比赛已经结束,大队部在准备奖品。我们来看看!”引入课堂学习,并为“分”这一操作内容垫定现实背景。

    (二)理解含义

    1、引出“平均分”

    1)通过问题1:“在书签制作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是……,二等奖……,三等奖……,把6只牛博士将给他们,怎样分合理”使学生感受生活中非“平均分”的情况。

    2)通过问题2:“除了一、二、三等奖之外,学校还设了三个鼓励奖。把6只机器猫奖给他们,现在怎样分合理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平均分”的情况。

    3)引导比较:“刚才我们分了两次奖品,分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4)小结揭题:像分牛博士这样,每人分得——不一样多,机器猫每人分得——同样多。这是两种常见的分物品的方法,我们把右边这种每人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平均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是存在“平均分”的。因此,在这一环节,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分,而是通过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观察、思考,得出现实中“平均分”的需要,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判断“平均分”

    1)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判断下面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反馈,并让学生说说是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理由。

    3)在学生判断并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小结:“像这里每份都是3,这里每份都是2,这里每份都是5,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看着黑板说一说。”

    4)修整,让学生根据对平均分的理解,把苹果重新分一分使之成为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再一次引导学生小结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及时安排一组判断辨析题,进一步强化概念的建立,同时通过对非平均分现象的修正,为后面探究分法作铺垫。】

    (三)探究分法

    1、创设情境:三个小朋友在读书节知识竞赛中获得了团体一等奖,把一捆(15支)铅笔平均分给她们三个人。引导学生思考:该怎么分?(示范)请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个小朋友当校长,负责把这捆铅笔平均分给另外3个小朋友。先商量一下:谁当校长?打算怎么分?”(小组活动,教师指定1支1支分的一组上去准备)

    【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而学生爱动手并不等于会操作,盲目地动手不但不能为课堂服务,反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这里的操作活动可以说是本节课操作含量最重,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就操作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定向指导,即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样做”。

    2、组织反馈:指定一个小组演示他们是怎么分铅笔的,要求其余小组仔细观察,说一说是怎么分的,并引导出不同的分法。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