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看木偶戏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看木偶戏说课稿2篇

  • 页数:8页
  • 字数:约 6009 字
  • 大小:60.5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yuuta设计
  • 看木偶戏说课稿2篇

    看木偶戏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页例1,

    说课稿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在这里教材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游乐园一角──学生观看木偶戏的情景)为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自己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为学习后面的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经历从具体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说教法和学法:

    一、情景图的动态化处理。根据二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对情景图进行动态化处理,采取逐步呈现,可以消除无关干扰,集中指向中心内容,有利于学生快速发现信息,提取信息。呈现的次序是:整幅游乐园——22人在看木偶戏图——走6人,来13人。单独出现22人在看木偶戏的情景,目的是强化“原来有22人在看戏”这一信息,建立清晰表象,再让学生发现变化,从而寻求变化后的结果,即“现在有多少人在看戏?”。

    二、以一种解法为抓手,触类旁通。在解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以一种解法为抓手,理清算理,扶中有放,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从而构建加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模式:先算还剩下多少,再算现在有多少;或先算一共有多少,再算现在有多少。

    三、图式结合,明白算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凭着文字叙述和生活经验轻松地列出算式,如果教师也把要求仅仅停留在列出正确的算式,不让学生表达思考的过程或停留在直觉经验的表述上(如22-6学生表述为“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22+13学生表述为“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那学生构建的只是一个活动过程,而没有关注活动后的结果,就不有利于学生沟通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图式的对照、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白算理。

    四、说算理沟通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应该说对教材中的情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比较轻松地写出综合算式,但对每一步的算理比较难以表达;通过说算理,让学生明白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实际是同样的解决思路,是同一种解题方法,从而较好地沟通了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

    五、练习的处理。在练习的设计上做了一些变动,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福娃问题、溜冰问题),练习的层次是: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生活应用,整个过程经历的是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教材的练习第4题是表格题,填表的难度太大,又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本节课中不用,留到练习课的时候解决。

    说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儿童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有的在看戏,有的在玩跷跷板,在玩丢沙包。)

    3、我们先来看一下在看戏的小朋友。瞧,他们看得多认真啊?有几人?(22人)

    4、过了几分钟,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有6人走了,有13来看戏。)

    5谁能把图上的信息说完整吗?

    6、我们一起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来了13人。)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根据这3个信息,你想知道什么?

    (1)走了6人后,剩下几人?(2)来了13人后有几人?(3)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选择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3、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下来,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先独立解决再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6+13=29(人)22-6=16(人)16+13=29(人)

    方法二、22+13-6=29(人)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三、13-6+22=29(人)13-6=7(人)7+22=29(人)

    方法一:

    (1)、22-6=16(人)16+13=29(人)这种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走了6人,还剩几人?

    (2)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原来有22人,走了6人后还剩16人,再加上来了的13人,就是现在看戏的人数。)

    (3)谁能边指着图边说?

    (4)我们一起来说说?

    (5)22-6+13=29(人)这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这种方法也是先算剩下16人,再算现在看戏的有29人。

    (6)我们来看22-6=16(人)16+13=29(人)这种方法跟22-6+13=29(人)这

    种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方法二:我们再来看22+13-6=29(人)22+13=35(人)35-6=29(人)这两种方法也是一样的。

    (1)接下来同学们对着图,跟同桌说说22+13=35(人)35-6=29(人)这种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2)、谁愿意边指着图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原来有22人,来了13人后共有35人,减去走了的6人,就是现在看戏的人数。)

    (3)这种方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方法三:13-6=7(人)7+22=29(人)这种方法中,13-6=7(人)表示什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得数一样,都是两步计算,都有加减)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小结。

    三、巩固应用

    巩固练习:

    1、仙居福娃专卖店原有福娃36套,卖出11套,运进13套,现有福娃几套?

    2、练习一第1题。

    提高练习:看算式想问题。溜冰场上的问题。原有15人在溜冰,来了6人,走了7人。

    15+615-715+6-715-7+6

    拓展练习:寻找生活中的加减两步计算问题并解决。

    提升练习:一辆公交车下车5人,上车7人后有23人,你知道车上原有几人?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22-6=16(人)二、22+13=35(人)三、13-6=7(人)

    16+13=29(人)35-6=29(人)7+22=29(人)

    22-6+13=29(人)22+13-6=29(人)13-6+22=29

    看木偶戏说课稿二

    【说教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当学生在口述例1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配合着先后显示了色彩鲜明的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然后慢慢移动位置使它们合并成一部分,接着闪动其中的20个皮球表示卖给出的个数。这样,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皮球的总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而卖出的20个是从这两部分的总数里卖出的。通过这样形象生动且富有动感的直观演示,一方面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后面的分析题意寻找中间问题上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比较法。

    从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到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了减缓这个学习的“坡度”。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我着重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的异同点。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比较低,因此这时我没有让学生独立进行比较,而是这样引导他们进行观察的:“同学们,从题目的意思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从已知条件的个数来比,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而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在复习题里,根据所给的两个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算出还剩多少个皮球?而在例1里,能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观察、分析、比较就能较快地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同时也促进学生循着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思路进一步去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能较轻松地找出需要解决的中间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分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谈话法。

    在把例1和复习题做了比较以后,接着我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卖出的20个皮球,是从哪些球里卖出的?”“知道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可以求出什么?”“该怎样算?”算出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了,再算什么?”这种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的方法正好适应本班学生中、差生居多的实际情况,学生易于理解,而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得以解决了。

    (4)讨论法。

    由于考虑到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从问题入手去分析数量关系,进行逆向思考,为了让优生“吃得饱”,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还有没有别的分析方法?在讨论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主人,因而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所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同时,通过讨论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又能互相帮助,相互指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5)练习法。

    练习环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迁移练习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即让学生完成第82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在练习时,我还注意侧重训练学生能按教师的问话说明分析思路,对于能独立说明分析思路的学生我就通过“说得真好!”“真棒!”“掌声表扬他!”等激励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的第2层次则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深化应用。即组织全班4个学习小组进行自编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竞赛。每组先给基础分100分,然后再对每组轮流提问,每编对一道题再由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抢答说出具体的解答方法。编对、抢答对就加10分,编得特别好就加20分,编错、抢答错或犯规则扣10分。这种竞赛游戏不仅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了更高一个层次,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都能达到各自的最佳发展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与创造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说学法】

    我们都知道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方法,达到自主学习。因此,针对以上教法的选用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扶放结合法”来进行学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揭示课题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课题后,你想学什么?通过提问再归纳提出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自主意识,初步学会如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