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说课稿2篇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8173 字
  • 大小:57.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尹超工作室
  • 重叠问题说课稿2篇

    重叠问题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1、说内容:《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广角”例1。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3、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在实际调查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4、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二、说教法

    重叠问题属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非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果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

    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通过现场调查学生对“吃鱼和吃肉”的喜欢情况作为教学素材展开教学,根据学生名单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这一小组一共有几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学具、教具准备:写有学生姓名的纸条两张,练习纸一张。

    (一)创设选择的空间,唤起“主角”意识

    先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喜欢吃鱼还是喜欢吃肉的现场调查,并讲清要求:每人有两张写有姓名的纸条,喜欢吃鱼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鱼”一栏,喜欢吃肉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肉”一栏,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都不喜欢的把纸条贴在右下角。

    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讲集合论,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模拟的生活中有所感悟。因此我对教材做了改动,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吃鱼、吃肉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自己身边,而且让三年级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现场调查,情况肯定多样,如只喜欢吃鱼,或只喜欢吃肉,或两样都不喜欢,亦或两者都喜欢。同时让学生统计喜欢吃鱼还是吃肉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我在指导贴纸条时有意说“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目的是为了使生成资源出现重叠现象,为下一环节设置冲突作伏笔。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收集、分析、整理数据

    完成调查后,让学生根据选择的情况,分别说出各选项数据。我将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并引导学生质疑:一组实际人数是10人,怎么会有13人呢?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哪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几个是两样都喜欢的。那么就顺势引导得出这一组的选择可分成三类,一种是只喜欢吃鱼,一种是只喜欢吃肉,还有一种是两样都喜欢的。把“两样都喜欢”板书在中间的下面。)

    适时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我设想首先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先独立思考,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后面的交流中思维产生碰撞,真正领悟所学知识。

    2、重新排列

    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路已初步打开,我就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说一说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地方。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将让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重新调整姓名卡的摆放位置,使学生既能看出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又一眼就能发现重叠现象。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有重叠的现象。进而讨论这家张重叠的姓名条该如何处理?学生应该很自然地认为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张,我就指名让学生将相应的纸条拿走。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点一点、说一说、拿一拿,直观形象引出重叠问题,同时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

    4、画集合图

    在人数确认后,就让学生来分别指一指喜欢吃鱼的和喜欢吃肉的以及两样都喜欢的。引导学生用黄颜色的笔圈出喜欢吃鱼的同学。用红颜色的笔表示出喜欢吃肉的同学。

    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集合图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让学生画圈,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

    5、各部分的意义

    讨论各部分的意义。重点是让学生说清楚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喜欢吃鱼A喜欢吃肉B

    只喜欢吃鱼a两样都喜欢b只喜欢吃肉c

    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集合思想的表象形成,为算法的引出作好伏笔。

    6、掌握算法

    在理解各部分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重点是要学生利用意义来说请每个数字的含义。方法一:喜欢吃鱼+喜欢吃肉-重复人数;方法二:只喜欢吃鱼+两样都喜欢+只喜欢吃肉。方法三:喜欢吃鱼-重复人数+喜欢吃肉;方法四:喜欢吃肉-重复人数+喜欢吃鱼。方法五:只喜欢吃鱼+喜欢吃肉方法六:喜欢吃鱼+只喜欢吃肉等。方法重点是对一、二两种方法的指导学习。

    由于先前经历了“把重叠的人名拿走”的操作,又对集合图各部分意义的反复阐明的过程,再到算法的引出,又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在解题策略上,我要求:数、形、语言结合,如:A-b+B,A-b表示只喜欢吃鱼的,再摸一摸,图中指哪部分。当学生对集合有清晰的认识后,最后进行算法的探究,并要求他们尽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方式的意义,或借助图形阐述自己的算式,如:B+A-b=?人,喜欢吃鱼的A人加喜欢吃肉的B人,多算了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b人,所以要减b;B-b+A,只喜欢吃鱼的(B-b)人加喜欢吃肉的A人就是一共的人数,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算法多样化便水到渠成。

    7、归纳揭题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书本108页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重叠问题。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一画这样的重叠圈,帮助理解。

    (三)学以致用,积淀“主角”意识

    1、继续从学生身边寻找练习的素材。我们学校最近开展了多种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我呈现了三年级1班第一小组同学参加实践活动的调查情况统计表(学生学号)

    参加绿色环保实践活动的有:1、3、5、8、10、15、34

    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有:1、5、10、20、30、45

    两样都没参加:没有

    (1)你能把学生学号填入下面合适的位置吗?

    参加绿色环保实践活动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参加绿色环保实践活动的有:()人

    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人

    两样都喜欢()人

    (2)这一小组一共有几个同学?

    这个练习是和例题一脉相承的,因此,我没有花太多时间讨论,在学生理解题义后就让他们独立完成。我就积极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答题的对错情况,再请一对一错的两位同学上来汇报。展开辩论,总结解题的策略,指导做法。在讨论“这个小组一共有几人?”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每个数字各代表什么意义,理解“减3”的理由。(7+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去3?)7-3+6=10(人)(7-3表示什么?)生3:6-3+7=10(人)(6-3表示什么?)生4:4+3+3=10(人)(4,3,3各表示什么?)

    这一练习题的设计,既能进一步巩固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同时又能很好地对学生开展学习指导,即解决问题都要考虑一个先后次序。一对一错相互交流汇报,有利于学生正确学法的形成。

    2、看例题1

    师:请同学们把数翻到108页。我们一起来看例题1。这道题目你现在看得懂了吗?请你说说这张图各部分的意义和下面算式的含义。如果你还有不同的解法,请你写在边上。并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解法。

    3、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师:动物王国要进行动物奥运会了,有10种小动物要报名参加200米游泳和100米飞翔两个项目的比赛,你能帮它们报个名吗?出示习题1。学生独立解决。交流反馈。个别订正。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在课堂总结时,让学生回顾今天遇到的数学问题的共同特征。用了什么解决方,并寻找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即生活,生活皆数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有关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课外吸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机动:课外拓展:

    小白鸽:还有16种动物参加了马拉松和花样游泳两个项目的比赛。参加马拉松的有9种动物,参加花样游泳的有10种动物。亲爱的同学们,你能猜出只参加马拉松的有几种动物?参加花样游泳的有几种动物吗。

    重叠问题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们,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重叠问题》。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几点自己在设计“重叠问题”一课时的粗浅见解,恳请评委老师支持我的观点,谢谢!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

    数学体系。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2、学情分析: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3、教学目标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活动过程,在猜想、验证、思考、交流等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数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做数学”。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结论才具有的,而在结论形成过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情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些目标不是逐条逐条零散完成的,而是在学生自我探究、自我获取的过程中一体化完成的。

    二、说教学策略

    1、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容易理解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对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尝试利用画图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从而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本课教学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放学习。

    2、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通过现场调查学生对“语文和数学”的喜欢情况作为教学素材展开教学,根据学生名单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这一小组一共有几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三、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课前老师了解到我们班的小朋友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看书……也有的喜欢不只一样。我对我们班的14位同学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语文、数学的喜欢情况(课件出示)。【师板书:喜欢语文、喜欢数学】

    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讲集合论,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模拟的生活中有所感悟。

    收集、分析、整理数据

    引导学生质疑:一组实际人数是14人,怎么会有17人呢?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哪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几个是两样都喜欢的。那么就顺势引导得出这一组的选择可分成三类,一种是只喜欢语文,一种是只喜欢数学,还有一种是两样都喜欢的。把“两样都喜欢”板书在中间的下面。)

    适时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我设想首先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先独立思考,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后面的交流中思维产生碰撞,真正领悟所学知识。

    2、归纳揭题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书本108页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重叠问题。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二、自主控索,分析问题,建构模型

    1、你能用图、符号或其他喜欢的方式把这个现象清楚地表示出来吗?人人动手。

    2、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和大家分享?你听懂了他的介绍没有?对他的设计你有什么想法?

    有了独立的思考,还需资源共享,接着便是全体的交流。先交流自己的想法,再点评他人的想法,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质疑能力,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交流的过程肯定会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如:喜欢语文8人,喜欢数学9人到底对不对,说不清楚,有争论,怎么办?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