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内容来看,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性质”部分。依据课标的要求,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设定了课程目标,分别是:1。知识技能:(1)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2)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能用尺规作出直角三角形。2。数学思考:(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3。问题解决: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全等解决有关问题。4。情感态度: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发展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选鲁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5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别找出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将其互换即可.解:(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真命题;(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真命题;(3)内错角相等.假命题;(4)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真命题.方法总结: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只有当它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它才有逆定理.三、板书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直角三角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讨论能力、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考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突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解析:已知BE⊥AC,CD⊥AB可推出∠ADC=∠BDC=∠AEB=∠CEB=90°,由AO平分∠BAC可知∠1=∠2,然后根据AAS证得△AOD≌△AOE,△BOD≌△COE,即可证得OB=OC.证明:∵BE⊥AC,CD⊥AB,∴∠ADC=∠BDC=∠AEB=∠CEB=90°.∵AO平分∠BAC,∴∠1=∠2.在△AOD和△AOE中,∵∠ADC=∠AEB,∠1=∠2,OA=OA,∴△AOD≌△AOE(AAS),∴OD=OE.在△BOD和△COE中,∵∠BDC=∠CEB,OD=OE,∠BOD=∠COE,∴△BOD≌△COE(ASA).∴OB=OC.方法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HL”外,还有SSS、SAS、ASA、AAS.三、板书设计1.作直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将其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此外,还要注重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请同学们把根据动画启示得到的方法的证明过程写下来。(一生板演)已知:如图,△ABC。求证:∠A +∠B +∠C=180°证明:作B C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 A 则 ∠ACE=∠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CE =∠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CA +∠ACE+∠ECD =180°﹙平角定义﹚∴ ∠BCA +∠A +∠B =180°﹙等量代换﹚问:添加辅助线有什么目的?生:1、利用平行线实现角的“移动”。2、构造平角或同旁内角。问: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请把你们预习成果在小组内交流。(3分钟后)各个小组组长互相交流每个小组汇总的方法,每人证明一种,尽量不重复,板演在后面黑板上。已知:如图,△A B C。求证:∠A +∠B +∠C=180°多种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方法:(学生尽可能的寻找多种方法)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7题【类型三】 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面积问题在△ABC中,∠B=45°,AB=2,∠A=105°,求△ABC的面积.解析:过点A作AD⊥BC于点D,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D、AD的长,再根据解直角三角形求出CD的长,最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解:过点A作AD⊥BC于点D,∵∠B=45°,∴∠BAD=45°,∴AD=BD=22AB=22×2=1.∵∠A=105°,∴∠CAD=105°-45°=60°,∴∠C=30°,∴CD=ADtan30°=133=3,∴S△ABC=12(CD+BD)·AD=12×(3+1)×1=3+12.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
首先请学生分析:过B、C作梯形ABCD的高,将梯形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来解.教师可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笔答此题.教师在巡视中为个别学生解开疑点,查漏补缺.解:作BE⊥AD,CF⊥AD,垂足分别为E、F,则BE=23m.在Rt△ABE中,∴AB=2BE=46(m).∴FD=CF=23(m).答:斜坡AB长46m,坡角α等于30°,坝底宽AD约为68.8m.引导全体同学通过评价黑板上的板演,总结解坡度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①适当添加辅助线,将梯形分割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③计算中尽量选择较简便、直接的关系式加以计算.三、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运用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通过数值计算,去求出图形中的某些边的长度或角的大小.在分析问题时,最好画出几何图形,按照图中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帮助思考、防止出错.四、布置作业
解:如图所示,过点B作BD⊥CA交CA的延长线于点D.∵∠BAC=150°,∴∠DAB=30°.∵AB=40m,∴BD=12AB=20m,∴S△ABC=12×50×20=500(m2).∵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元,∴一共需要500a元.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在于作出CA边上的高,根据相关的性质求BD的长,正确的计算出△ABC的面积.三、板书设计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节课借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并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的训练得以提高.
四个同学为一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为其准备的各类三角形,作出它们的高.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发现的结论多. 师生行为:学生操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使学生理解【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察.活动结论: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 2.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即斜边上的高),而另两条高恰是它的两条直角边; 3.钝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而另两条高在三角形外.(这是难点,需多加说明) 总之: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且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垂心)课堂小结 1.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线段: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有关证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三条基本事实和一条判定定理,使学生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每一步推理的依据并能准确地表达推理的过程,掌握证明的方法。思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本章后面学习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为今后学习四边形及圆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把已知条件与图形结合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判定线段。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活动内容:① 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D平分外角∠EAC,∠B=∠C.求证:AD∥BC分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即需证明∠DAE=∠B.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B=∠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E=∠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E=∠B(等量代换)∴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
当Δ=l2-4mn<0时,存在以P、A、B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的一个点P;当Δ=l2-4mn=0时,存在以P、A、B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的两个点P;当Δ=l2-4mn>0时,存在以P、A、B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的三个点P.方法总结:由于相似情况不明确,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注意要找准对应边.三、板书设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判定定理1判定定理2判定定理3本课主要是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常见的辅助线添加方法,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几何思维都获得提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下面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明。从而得到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1 已知:如图是一束光线射入室内的平面图,上檐边缘射入的光线照在距窗户2.5m处,已知窗户AB高为2m,B点距地面高为1.2m,求下檐光线的落地点N与窗户的距离NC.例2 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顶点为C,∠MCN=45°,试说明△BCM∽△ANC.例3 在 ABCD中,M,N为对角线BD的三等分点,连接AM交BC于E,连接EN并延长交AD于F.(1)试说明△AMD∽△EMB;(2)求 的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选择:1.已知有一角相等,可选判定定理1和2;2.已知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可选判定定理2和3。(四)学习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哪里还有困惑?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课本P175——186的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3、4、5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二、回顾课本,思考下列问题:1.SAS定理的内容2.ASA定理的内容3.SSS定理的内容4.几何证明的过程的步骤
【活动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主要特征,即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2、能找出生活中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乐意动手操作,提高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小白兔、萝卜、蘑菇图片各一个, 2、图形组成的实物图片4张。 3、孩子人手3个三角形。 【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白兔过生日 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早晨小白兔高高兴兴的从家里出来,它要去采蘑菇,走着走着它看到一个大萝卜,小白兔捡起大萝卜继续往前走,走到蘑菇地里采了一个大蘑菇高兴的回家了。
解析:由题意知,△ABC是等腰三角形,高把底边垂直平分,且高等于底边长的一半.解:作法:1.作线段AB=c;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交AB于D;3.在射线DF上截取DC=12c,连接AC,BC,则△ABC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方法总结:已知底边长作等腰三角形时,一般可先作底边的垂直平分线,再结合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确定另一个顶点的位置.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作图本节课学习了用尺规作三角形,作图时要学会分析.一般先画一个满足题目已知条件的草图,有时结合基本作图和已知条件可作一个与求作三角形相关联的三角形,然后应用有关条件结合基本作图作出其余的图形.
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按边分类: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是不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品尝饼干、观察饼干、触摸饼干,感知形状的基本特征,大胆想象其他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物体。 3、在活动中愿意大胆的讲述。 活动准备: 1、教具: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饼干若干,放置托盘中,并用盖布盖住。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图片各一个。 2、学具 ——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彩色笔若干。 ——各种类似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物品,例如:圆盘子、书、三角铁、镜子、积木、三角尺、插花等,散放在活动室的四周。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游戏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打扮成魔术师的样子对孩子们说:“我是神奇的魔术师,我能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看我变变变”。(边说边转一圈,从袖子里拿出三角形)。 提问:(1)我变出了什么? (2)三角形有几条边?(伸出手点数) (3)你见过什么东西是三角形形状的? 2、用同样方法,从左兜里变出正方形,提问相似问题。 3、用同样方法,从右兜里变出圆形,提问相似问题。 (二)进行游戏:图形娃娃找家 1、以魔术师的身份变出图形娃娃,送给孩子们。 师:我的本领可大了,还能把你们变成图形娃娃,看我变变变(从隐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图形娃娃挂饰,让幼儿辨认形状),你喜欢哪一个,就自取一个挂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么形状的娃娃?
证明:过点A作AF∥DE,交BC于点F.∵AE=AD,∴∠E=∠ADE.∵AF∥DE,∴∠E=∠BAF,∠FAC=∠ADE.∴∠BAF=∠FAC.又∵AB=AC,∴AF⊥BC.∵AF∥DE,∴DE⊥BC.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结论时,先必须已知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以是底边上的中线,也可以是顶角的平分线.解题时,一般要用到其中的两条线互相重合.三、板书设计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3.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中,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条件,就能得出另外的两个结论.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