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三:拓展延伸,促进内化。 新的教学方法是从塑造人的角度考虑。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本课知识的教学,而应创设机会,促进知识的内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正因为深知这一点,本节课我设计了"森林小帮手"这一拓展练习,让学生带着成功的探索经验去思考并解决更多复杂标准的分类。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和情感。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板块四:作业延伸,还原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的课外作业:1、请小朋友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事理好。2、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当地的某大超市、商场的设计家或管理人员,你将怎么摆放物品和划分商场呢?
同时,大大地调动起学生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对学具材料进行分类,可以选择不同标准(例如,可以按照学具的形状、颜色、是否立体图形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总结分类的依据,以此来评价孩子分类的能力。板块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在本课最后一环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可以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做些什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整节课的设计贴近生活,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体现《课标》中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层层深入,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1、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体验到生活中需要分类,教师适时出示课件。(一个房间里到处凌乱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教师简单介绍课件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房间的物品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台操作课件,进行分类整理。随着学生的操作,房间里各类凌乱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你对这样的整理结果满意吗?”马上有眼尖的学生发现衣物混在一起,还可以进行细分,上衣与裤子应该分开摆放。2、实验操作。(细分)(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五组物品:铅笔、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实物的第一次分类。小组讨论热烈进行着,学生与同伴们交流着,操作着,对同一类物品进行第一次试分类。
教学目标:1.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类物品进行不同的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2.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4.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5.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选择不同标准分类难点:思维的发散性 关键:在直观中拓展思维的时空教学准备:铅笔、实物卡片、学具袋(各种形状、颜色各异的物品)教学过程:一、观察分析 多重分类1.师出示如书本P39页的铅笔。(1)观察这些铅笔有什么不同?并把它们分分类。(2)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可以怎么分类?是按什么分的?比比哪一组的分法最多。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9-20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8-10题。(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几和几”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这是一年级教学要注意的部分。在认数教学中,主要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的游戏,使学生知道了数的组成。(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2)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级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二、说教法本课时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游戏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为学生创设了“分小棒”等游戏,让学生不断地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加法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书第24页插图。在清楚加法含义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方法可以多样化也要最优化,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为今后的加法学习及减法学习打好基础。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2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3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五、说教学过程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我打算从说教学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具准备、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一、 说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要求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的结果,但又不是正式的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它是为以后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打下基础。二、 说教学目标一年级的心理特点和有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使同学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对分类结果进行整理,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2.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学习,经历收集信息、分类、统计的过程,体会对同一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一致性。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按单一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分类结果进行整理,完成简单的统计活动,也就是能根据结果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的突破方法是首先通过把黑板上图形摆放整齐,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交流中体会按单一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得到结果的一致性,最后对分类结果进行整理,完成统计活动。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新知识一旦形成,务必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使它进一步形成技能,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用结合是提高深化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设计以下练习:(略)(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角可以分为哪几类?怎样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呢?课外延伸:学生收集不同的角,下节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五)学生互相评价,自己评价自己,(互评,自评)六、说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是一节课的精髓,能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反映教学思维的过程。七、说教学评价。本课时的教学,我大胆组织教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分散难点,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导入新颖,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有序思维,首尾呼应志趣相融,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本节课板书大方,一目了然,各个环节衔接合理。
一、教材分析:?我备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中的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生活中大量接触了角,对角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直角,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又在本单元前两个课时中认识了直线和射线以及系统地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给学生呈现了一幅主题图,图中画了两把折扇,每把折扇下面对应画了平角和周角,教学可以借助折扇的实物素材来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以及《课标》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这是一个所有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学习生活事例,这个事例中包含着基数和序数知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5、锤子、剪刀、布这是一个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的游戏,游戏蕴涵了统计和比多少的知识。这样既巩固了比多比少的知识,又使学生体会了比多少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让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10以内的数的大小顺序,加深对基数和序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口算能力。2、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47页《用数学》这一课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的计算问题,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了6、7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将对今后进一步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教材第47页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主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例题中的4+2=6和7-3=4以及相对应的做一做的简单求和与求剩余两个问题。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以及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巩固学生的这一能力,教材还在第52页配备了同一类型的保护小动物为主题的练习。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数字0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同的应用体现出0的不同含义,有关0的加减法也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下:1.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了解数的顺序。2.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3.通过在数学活动中的观察、思考、讨论、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推理应用能力。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活动中认识0──关于0的含义和书写1.排排队──复习数的顺序。师:这节课,数字王国有几位小客人要到咱们教室找朋友。他们来了。(敲门声)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11”。让学生说说身边的“11”,接着数出11根小棒。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想学生能顺利地数出;再接着让学生另外数出11根小棒,动手摆一摆,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摆法。比较各种摆法的不同点。[在学习新知,突破重难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用眼观察,用脑思考,使学生通过具体实物比较各种摆法,让学生借助实物感知10根一捆的原因,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认知。](2)学习例2中的“15、20”,加深理解组成。让学生数出15根小棒,动手摆一摆,捆一捆。引导学生运用上面发现的容易看出数量的方法,摆一摆,捆一捆,同桌交流,互相猜猜,根据实物说出数量,根据实物说数的组成,再倒过来根据组成说出这个数。如:“15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同样,让学生动手摆摆,捆捆,看看,说说,学习“20”。
4、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我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交流,在情景中亲身体验关于0的加减法计算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用3只小鸟飞走了的情景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出示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互相交流说说看懂了什么,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集体交流不同想法然后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原来教材中静态的图动态化,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然后,创设情境,用所学来的知识帮助学习伙伴解决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解疑的欲望。最后,通过学习过程中所列出的算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有关0的加减法算式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三个层次是加法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书第24页插图。在清楚加法含义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方法可以多样化也要最优化,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为今后的加法学习及减法学习打好基础。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2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3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通过 动手实践操作来 突出重点。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 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六、教学程序及学生预设(一)创设情景学校艺术节,美术小组的同学们要制作折纸作品进行展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制作的怎么样了。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学生分析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课间欣赏,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既使身心得到了放松,又在欣赏的同时,体验到了几何美、数学美,渗透了审美教育。 (四)巩固练习 本节课设计了趣味练习、开放练习。 1、趣味练习:摸物体游戏 听老师的口令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比如用手摸出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等。2、开放练习:用平面图形的学具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拼完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说说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拼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1)出示题目大家刚才看到的摸到的面都是住在立体图形上你能把他的家搬到纸上吗?(分组动手操作)(2)操作分析:让学生先想,问:你有哪些好办法搬搬家?2学生讨论探索问题(1)动手操作后,让生展示其结果问:把你认为画得好的贴到黑板上看它的家住哪?(2)分析正确与否3巩固练习“可是有几个淘气的小朋友迷路了,你能送他回家吗?让学生来判断这些特殊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而达到灵活地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课堂练习(1)丛生活中举例。(2)提高练习。出示组合图形让生数出起个数。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辨认,而且增强了生的数数能力。在上述的探究中,我利用从小猪的房子中的立体图形上拓出其面,让学生体验到获得新知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 3的后面是几 还有可能是几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