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本节教材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的教学载体。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4、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联系实际,体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
一、说教材货比三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上节课“买文具”这一情境的延续。教材中安排了学生熟悉的主题图,从标价牌上的价格入手,由“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买橡皮最便宜?”这一情境问题,自然地进入比较小数大小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把表示价格的小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也为后续学习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了必要的铺垫。针对学情,教材的实际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们初步拟订了两个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正确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2、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学会独立思考,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我设计并将按如下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恰逢六一节即将来临,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了到游乐场去玩的情景,(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这个活动由导游带领大家到售票处买票,太空船4元,蹦蹦床3元,电动火车2元,然后提出“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接着又提出“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接下来,小组汇报,老师给予及时表扬。信息由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始终置学生于主人翁的地位,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仿佛是其中的一员,那么专注,那么投入,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二)、探究发现,激趣促学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因此,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我将从如下几个层次展开: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四组闯关题。第一关是试一试:①买3支铅笔需要多少元?②买两把直尺需要多少元?这关是模仿性练习,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关是说一说,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小数乘法的意义后,我给出了6个算式,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表示的意义。第三关是填一填,即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根据乘法算式写加法算式,这两关是提高性练习。第四关是涂一涂,即根据算式涂涂得出结果。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第五关是想一想:0.3×4=0.6,4×0.3=?这关是深化性练习,一是让学生明白整数乘法的交换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二是让学生体会一个整数乘小数的意义也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第六关是两组口算练习。第七关是两道解决问题。主要是在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复习以前所学的数量关系。
第一题:分一分,算一算,你是怎样想的,这题进一步巩固了本堂课的知识。第二题:这道题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第三题:赛跑这道题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掌握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我将提出三个问题: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成果等进行反思和评价,随着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也推动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学习的过程,便于学生记忆。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乘火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P39页内容。2、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这是一堂计算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扩展,又是学习后继知识“有关0的乘法”的重要基础。3、学情分析:在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三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已基本养成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且在计算的灵活性、策略性上能有明显的提高。学生们的好奇、好胜是教学的大好契机。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1.结合“存零用钱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3.经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填空。(1)5.9元=元角=角(2)3.3元=元角=角2.列竖式计算。25+1146-48124-23103+28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题。(1)出示题目。(2)说说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花了多少元?(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式:3.2元+11.5元=元(4)探索算理和算法。1)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2)让学生各自独立探索计算方法。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34—35页,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创设了“丰收”的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任意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年龄的特点,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具体情境,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够结合已有的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与交流,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3)课堂拓展:是通过提供的三个链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日历。便于学生直接快捷地获取相关信息。锻炼了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变为学习的一种新方式。(4)课后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同时也把所学的数学问题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后师生的交流,从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立体网状的交流信息渠道,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后以时间老人的分别赠言结尾,首尾呼应,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中“重过程,轻结论”的教育理念。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推理验证、自主探究。意在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动脑思考、动手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学习过程。
探索完估算以后,再解决问题二“买2箱矿泉水共花多少钱”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习惯采用分步计算,我就会让学生回忆在复习旧知阶段采用的方法,鼓励他们尝试列综合算式,引入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且要求学生能说明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学生普遍会先计算“1箱需要多少钱”,这时我会这样问:“除了可以先算出1箱矿泉水的钱,还可以先算出什么呢?看谁能想出第二种方法”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爱表现的心理会促使他们去开动脑筋,发现更多的解答方式。因为连乘的算式以前已经学过,只是数学比以前大一些而已,所以这里只简要点拨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45页“试一试”第一题,也就是进入了练习巩固阶段。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4课《去奶奶家》。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基础上,借助线段图,简化原题,找到破题思路,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和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破题思路,掌握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答的方法。教学难点:明确破题思路,熟悉应用线段图解决问题。知识链接: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的算法。教具准备:PPT多媒体。预习内容:教材P58,因为本节课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在预习时留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做好预习。1、能将所有数学信息用线段图完整表示,并说出线段图的优点;2、分别用分步式和综合式解决问题;3、在地图上标2小时后的位置,并说出这样标的原因。
一、教材分析《运白菜》这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是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教材创设了“运白菜”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连减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方法的多样性,并运用学会的知识正确计算。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连减”,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过“三位数的加减及其应用”。许多孩子对“连减问题”已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购物中有很好的经验和体现。用两种方法解决连减的问题,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现在学生可以把两种方法都掌握,而且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检验计算的是否准确,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和认真检验的好习惯。但学生对三位数加法、减法的计算不够准确,运算速度慢,导致在连减计算中,会出现错误。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教材分析:《0×5=?》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内容。学生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0×5=?》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得0,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和加法混淆,乘积怎样写也容易出现错误;几乘0得0后,很容易忘记加进位上来的数。为了分散难点,教材把一个因数中间有0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安排在学生学会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一般运算方法之后进行讲练,这样可使难点分散,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在乘的过程中,0的具体处理方法。学习《0×5=?》,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连乘乃至于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一、说教材本节课的内容是三位数的连加计算,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安排的。学习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一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连加法的数量关系学生早就熟悉,理解也比较容易,本节所呈现的:"捐书"情景的数量关系也很简单,只是每个数据都比较大,能正确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掌握计算的方法,特别是计算过程中出现连续进位的情况,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养成认真计算,及时验算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的大致范围.三.说教学目标:根据>第一学段在“数与代数”中提出的要重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加强估算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说教材《小马过河》是统编语文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全过河的故事。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二、说教学目标1.会认“棚、驮”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三、说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一、教材分析:《小熊购物》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第1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步运算题,教材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小熊购物”主题图呈现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和解决问题过程有机结合,教材列举了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得出结果,在综合列式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乘法放在前面,另一种则将乘法放在后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加法和乘法的综合算式中,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表内乘法,能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法的运算,并具备提出简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经过动脑想、动笔算,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二、教学目标24时记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换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明确12时计时法和认识24时记时法,使学生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对两种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教具:多媒体课件、时钟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24时记时法,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
3、认识正画、上面、右面。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活动中,首先我与学生交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三个面都有自己的名字。”然后大胆放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接着通过指认长方体纸箱、讲桌及班级中可能有的长方体物品的三个面加以理解,最后变换某一物品的摆放方向,请学生再次指认各面,使学生明白所谓的“正面、右面、上面”是会发生变化的。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这一原则,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一组梯度式练习题:巩固深化题。教材26页的“连一连”、27页“练一练”中的1、3题;实际应用题。看图猜物、小小摄影师;课外延伸题。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一件物体,试着把看到的形状画下来,结合着画为家长讲一讲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是相隔两站的里程,相对问题1而言,难度有所增加。但数量关系不复杂,而此时学生已经有了问题1扎实的画图基础,所以我直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图,再算一算。3、会用图,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画一画的目的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在学生初步掌握借助画图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我及时向学生提问,你还想求哪段,鼓励学生小组交流,并发现总结起点相同的里程问题的解决策略。在问题3时,我还是放手自主探究,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此时,聪明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两站之间的里程的方法,而接受能力稍微慢一点的学生通过画一画明确算式中相减的两个数量分别表示的哪一段路程,也能解答出来,这时再乘胜追击,鼓励学生说一个算式,让其他学生求的是哪两站之间的里程,这样的设计既巩固学习方法,又进行了开拓延展,可谓一举两得。本节课学生经历、感受着,借助画图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