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性活动课,教学大纲上对数学活动课作了这样的解释:“数学活动课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弥补数学学科课程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可见教学大纲把实习和开展探究性教学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师:同学们,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了图形的密铺,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密铺?(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师:图形的密铺又可以叫做镶嵌,以上四个图片,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密铺(镶嵌)而成的呢?(请学生边指边说。)师:还有哪些图形也可以镶嵌?(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正六边形,……)师:今天就请你发挥一下想象力,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镶嵌图形。[设计意图说明: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了解了图形的密铺(镶嵌)现象,四幅图片是四年级下册教材《三角形》单元中《密铺》内容中的原图。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游戏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新授探究一:利用平移变换设计镶嵌图形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膜的成分2、膜的基本支架3、膜的结构特点4、膜的功能特性设计意图: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知识的苦海中解救出来。初次的尝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把知识和习题联系,只是把他所知道的知识简单罗列,不能够体现出能力的训练。在上课中发现学生比较腼腆或拘束,声音比较小,表达不能到位。尽管本节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是也让我看到了闪光点:学生比较欢迎这样一堂自己是主角的课堂。
五、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 . 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 . 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六、设计说明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实例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构建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几渗透。本节课自始至终,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七、结束语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然后能通过图象找出变量的对应关系在图象上的体现。3、做一做:课本P154第1小题,学生在课本上填表,让学生通过填表,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4、师生小结:和学生一起对刚才的三个例子进行总结,启发学生思考三个例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表现形式不同,有图象、表格、代数表达式。相同的有它们都是两个变量,确定其中一个变量后就能相应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个高度,并掌握函数的概念5、课堂练习:完成课本P155随堂练习。通过本练习的完成巩固概念并会用概念去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做函数。6、新课巩固:以填空形式对本堂课进行小结,使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及应用有一定记忆。并通过对最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自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
接下来学生类比有理数中相关概念,体会到了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并进一步掌握了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等知识。学生类比有理数中相关运算,体会到了实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律。并探讨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将数和图形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数轴也可以直观地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然后通过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实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学生交流,互相补充,完成本节知识的梳理。布置作业:所布置作业都是紧紧围绕着“实数”的概念及运用。设计选作题是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五、关于板书设计我将板书设计为“提纲式”。这样设计主要是力求重点突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后续学习,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模型,也为下节和今后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另外,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数学思想会一直影响着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二、学情分析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较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一定的数学化归能力。但学生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会产生一定的困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并向理性认知过渡,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引导其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了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从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入手,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活动,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并同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三、教学目标设置n 教学目标(1)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概念过程,会根据根的判别式不解方程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2)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活动,锻炼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并同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某铁路桥长1000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从上桥到离开桥共用1分钟,整列火车全在桥上的时间为40秒,求火车的长度和速度.4.有大小两个两位数,在大数的右边写上一个0之后再写上小的数,得到一个五位数;在小数的右边写上大数,然后再写上一 个0,也得到一个五位数,第一个五位数除以第二个五位数得到的商为2,余数为590.此外,二倍大数与三倍小数的和是72.求这两个两位数.知识拓展5.一个正整数,分别加上100与168,可得到两个完全平方数,求这个正整数.意图:由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选择上述题目让学生达到知识巩固、能力迁移、思维拓展的目的.既可作为课堂补充内容,也可留作课后练习.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对数学的不同需求.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2、 教学目标①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②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③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二、 教学分析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一.学生情况分析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通过量、折、拼的方法进行了合情推理并得出了相关的推论。在小学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得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在学生升入初中阶段学习过推理证明后,必须明确推理要有依据,定理必须通过逻辑证明。现在的学生喜欢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强。部分优秀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分析、归纳能力。
2、课标要求对于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在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二、学生分析 1、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重点学习的是1、2、3。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6,平行线的定义。提出本节的方法难点的归纳与综合运用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虽然这部分的知识在八年级下第四章会讲,但作为老师对公理要有了解。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要强调规范书写。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给出三道问题: 1)绝对值是7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四)总结归纳,知识升华小结时我也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教师在教学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一起合作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做一个小结。(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布置作业不是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本节课的内容。所以我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找出南方和北方各三个城市的温度,并比较这些温度的大小,并写出每个温度的绝对值进行比较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是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并掌握了解法后,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中的典型素材,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认识方程运用模型的重要环节。二、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列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自主探索在模型变化过程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从而将图形问题代数化。
通过活动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只要合理,就给以认可。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理解三种数据都是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个授课的过程中,由于问题的难点进行了分解突破,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同时要学生意识到:学会用数据说话,科学地分析身边的事例。5.归纳小结,巩固提高。(1)列表对比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概念注意点(2)在生活中可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特征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联系实际进行选择,对于同一份材料,同一组数据,不同的目的,应选择不同的数据代表。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分析数据应该从多角度对统计数据作出较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本环节运用了一个阶梯式的问答方法,帮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同时,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入手,由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的揭示,不仅解决了难点问题,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渗透给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还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培养。4、自主评价本环节主要是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以及所积累形成的学习经验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课堂巩固训练。在练习题的选择上,由简单到复杂。先是结合图象获取信息进行简单的填空和选择,此题属于A组题型,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了一道B组题,关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一步通过练习体会它们的关系。5、自主发展:最后一道则是特殊的区别于之前所学习的分段函数练习,发散学生思维问题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分段函数的特点,并掌握求分段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1.小明调查了班级里20位同学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情况,并将结果绘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1)在这20位同学中,本学期计划购买课外书的花费的众数是多少?(2)计算这20位同学计划购买课外书的平均花费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反思?交流*(3)在上面的问题,如果不知道调查的总人数,你还能求平均数吗?2.某题(满分为5分)的得分情况如右图,计算此题得分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活动4:自主反馈1.下图反映了初三(1)班、(2)班的体育成绩。(1)不用计算,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判断哪个班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2)你能从图中观察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65、75、85、95分,分别估算一下,两个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看你估计的结果怎么样?*(4)初三(1)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理由吗?
③如果某人本月缴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是多少元?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是本节课的重点加难点,所以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体会,教给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中发现问题的方法。类比出一次函数关系式的一般式的求法,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我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经学生分析:(1)当月收入大于1600元而小于2100元时,y=0.05×(x-1600);(2)当x=1760时,y=0.05×(1760-1600)=8(元);(3)设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是x元,则19.2=0.05×(x-1600) X=1984五.教学效果课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学目标应该可以基本达成,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识别一次函数解析式,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都能有所提升,
、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引进概念a、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给出计算公式:S2= 1/n [(x1-x)2+ (x2-x)2 +…+ (xn-x)2 ]b、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c、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