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2篇

  • 页数:13页
  • 字数:约 10606 字
  • 大小:70.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皓PPTER
  •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2篇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一

    大家好!

    我叫(),来自(),()年毕业于()师院历史系,衷心地希望和大家成为好朋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本课与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起,全面展示了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中的很多经验教训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利用探究法和比较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理论阐述

    1、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他的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定位,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内容及失败原因。

    2.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理解: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3.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影响。

    运用: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3.总结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

    材料分析、问题比较、问题探究、开放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三、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四、学习方法

    阅读指导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由教师提问:说出你知道的苏联领导人?

    然后学生回答: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再由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列宁和斯大林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这三位苏联领导人是如何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

    (二)、讲授新课

    利用探究法进入本课重点知识的讲解,首先是探究一:赫鲁晓夫改革。

    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三位领导人的改革,我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从改革的背景、内容的侧重点,失败的原因等方面了解和分析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入手,让学生回忆前一课并阅读本课教材进行概括回答。然后引出斯大林逝世,新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面对形势决定进行改革,于是开始给学生介绍赫鲁晓夫其人,让学生说出对他的最深刻的印象是“鲁莽的改革家”,由此导出:鲁莽具体是怎样表现的?通过学生对教材的分析和概括,改革内容及侧重点是农业等基础知识自然呈现出来。当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则相关材料,即一是赫鲁晓夫在各种场合说出一些口号,二是种玉米的一些数据,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出改革失败的原因。然后在大屏幕上进行总结,让学生深刻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最后由教师小结改革: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探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导致了他的下台,勃列日涅夫作为苏联新的领导人继续进行改革,由些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问题。然后用屏幕展示:勃列日涅夫执政的介绍,让学生说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会说:是超级大国。于是教师提问:成就了超级大国的伟业,勃列日涅夫改革到底是如何做的呢?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回答出:与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同的是,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方面。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苏联的综合国力大增,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人民生活改善有限,改革并没有使苏联经济摆脱困境。在他执政后期,苏联陷入困境。它仍是一场失败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多种材料提示,比如漫画(片面的经济),苏联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等数据进行分析概括,自然得出其改革失败的原因。然后再通过一个小笑话,让学生分析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引出这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由此导出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所以他继任者还要进行改革的尝试。

    探究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首先还是对戈尔巴乔夫进行介绍,然后由引出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经济政治体制上,企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改革并没有想象的简单,通过学生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和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时,政治改革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政治局势动荡,后来走向了解体。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侧重于改革的方向上,让学生明白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真正理解中国改革的正确性,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改革。

    当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讲完后,用大屏幕展示:小结三次改革。(图表比较)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遵重客观规律。3、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4、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然后进行部分选择题的针对性训练。

    在课后探究中,我设计了四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你是苏联领导人,你怎样进行改革?

    你是中国领导人,你怎样总结苏联改革?

    你是美国领导人,你如何看待中苏改革?

    你是一个普通人,你怎样理解中国改革?

    在充分讨论发言后,由教师总结一个历史结论:历史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是有差异的。由此来结束本课。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利用探究法进行授课,与学生频繁互动,利用比较法进行辨别分析,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最后用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改革,理解历史。总之,本人教学经验有限,教学理论研究不深,在教学设计方面的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二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我校生源较差,学生素质不容乐观。由于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人民版”新教材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⑵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⑶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⑴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⑵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⑶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⑵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提问启发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设备】

    教师、学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投影仪

    【教法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师:预习课文后,苏联的改革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是哪三位?

    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师:苏联为什么要改革?

    生:斯大林模式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师:什么是斯大林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政治:高度集权(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思想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思想学术问题;个人崇拜)

    师:这种体制带来了什么危害?

    生: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思想上专制导致个人迷信盛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一、赫鲁晓夫改革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苏联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赫鲁晓夫的改革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生: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赫鲁晓夫走上政治舞台,稳固自己的地位

    师:推行了哪些改革?

    生:政治——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开展批判斯大林的活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

    外交——改变了斯大林时候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

    师: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带来了什么影响?

    生:引发了人们对苏联模式共产主义运动的怀疑和反思;为苏联政治改革和苏联专制的终结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水岭,从此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由顶峰迅速滑落;中国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师:经济上,赫鲁晓夫是如何改革的呢?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集体朗读课本P98~99改革的具体内容,归纳特点。⑴以农业为重点,努力提高粮食产量;⑵下放部分权力,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⑶以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师:结果如何?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生:改革失败。原因:⑴对斯大林模的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⑵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⑶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上本人作风专横;⑷没有结合国情;

    师:如何评价?

    生: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同时也促进生产的发展。

    局限性:引起思想的混乱,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难以解决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和工业发展中的矛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东欧政局动荡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师: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生:⑴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⑵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走上政治舞台

    师:面对改革的失败勃列日涅夫又做了那些努力?

    生:经济——(1)企业管理: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浓缩为:加强领导、扩大自主权、改善管理)(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军事——加紧发展军事力量

    对外——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师:结果如何?

    生:(浓缩为:前期有成效,后期背负担)

    ①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事实力明显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②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停滞,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面临新困境。

    师:改革失败原因是什么?

    生: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③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师: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相同点,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

    生:共性: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内容上运用手段刺激经济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改革没有明显成效;在结果上,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苏联社会长期存在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济体制,只是在保留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因此,无法扭转苏联经济的颓势。

    师:对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

    生:解题关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失败。

    思路引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在原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

    答案提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师: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⑴前面改革的失败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⑵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社会动荡;

    ⑶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国民经济背上沉重的包袱。

    ⑷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师: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经济改革→政治改革

    (1)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经管代行管)

    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指导代指令)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企业承包或合资)

    ⑤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集体或国营变家庭)

    (2)然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

    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果如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师: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师: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生:⑴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⑵争霸拖垮苏联经济;

    ⑶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⑷外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师:苏联解体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哪些教训?

    生:⒈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⒉完善民主法制;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⒋反对霸权主义;⒌抵制和平演变;⒍抓好党的建设

    师: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

    生: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性质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前提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策略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

    稳妥推进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师: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生: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③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师:阅读课本P100学思之窗,回答问题: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生:解题关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国情;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

    思路引领: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备课资料】

    1.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他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速度比斯大林时代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赫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也有人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伊万诺夫将军90年代和记者议论赫鲁晓夫的功过时说:“他是个犯了错误的共产党人。他跟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不一样,是真心想实现共产主义的,只是方法不对头,效果不好。

    假如游客来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导游一定会推荐他们去参观赫鲁晓夫墓。一方面是墓主作为政治家的极高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墓碑独具特色。他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鲁晓夫的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中。有趣的是,墓碑的设计者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臭骂过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愿。为什么设计者把赫鲁晓夫的墓碑设计为黑白两色的呢?象征赫鲁晓夫的改革功过分明。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