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2篇

  • 页数:12页
  • 字数:约 8619 字
  • 大小:66.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皓PPTER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2篇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一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难点: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五、教法学法

    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

    (1)布置学习任务。(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教学过程

    导入:刘晓;刘晓公园(图片)

    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多媒体演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

    三个子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走向国际舞台

    1.■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学生回答: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共有25国承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播放影视片段:“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老师如导游。导游只是引导游客去看,去听,去体验,去享受,关键处才进行精当的讲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三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投影仪演示:

    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现在是否过时?

    3、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问题研究:

    1、第一个问题:

    ■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如何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弄清,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把问题细化,通过精读第一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第一段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把重大的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通过精读 “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阅读77页第三段“一边倒”方针实施的成效来进一步说明其必要性。第二,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假设: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课堂方式上,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结合起来,老师补充相关史料。

    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多媒体演示: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第二个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

    首次提出: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一步阐释: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国际上越来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播放影视片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3、第4个问题: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学生回答: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解决问题。今年正好是亚非万隆会议五十周年,可补充相关时事,如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历史的时代感。老师要补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中国本来参加会议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途中又发生“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会议进行中,一些代表又对中国进行攻击。所以,中国是在会议上的作为直接决定会议的成败得失。“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中国以大局为重,撇开分歧,强调合作,最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一致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

    播放影视片段: “万隆会议”

    新课程要求体现出开放性的精神,课堂学习只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资源是最丰富的。上述一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继续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图书馆书店翻阅相关内容,甚至可以走访一些长者、学者等。

    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投影仪演示)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

    1.问题研究:(投影仪演示)

    ■新中国和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概括总结学生回答: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可补充一些史料,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千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个,租界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就多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外人评价说;“中国已经达到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通过新旧中国的外交比较,让学生增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现场模拟采访: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感想。鼓励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惑,并提出自己质疑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历史学习不是背背记记就可以了。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所以,历史教学应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或幼稚,或与书本传统的观点不尽一致,也应该给予宽容。学生说总比不说好,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

    3、合作探究:

    ■ 如何看待评价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

    (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还是应当走中间道路?

    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学生回答(略)

    3. 研究性课题:

    ■“新中国外交成就展”——引导学生搜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图片、邮票,或举行小型展览会、或撰写图文对照的历史小论文。

    八[巩固练习 及时评价]

    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A.亚非国际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雅尔塔会议

    3.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一条线、一大片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之一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的含义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主要是

    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C.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7.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中国的政策D.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8.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一大片 D.求同存异

    非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成就展

    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邮品等,举行小型展览会,制作手抄报。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间道路”是否可行?撰写历史小论文

    资料链接

    《新中国外交50年》王泰平北京出版社 1999.09.01

    《新中国外交史》黄安余人民出版社 2005.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王泰平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大外交家周恩来》(上、下册)王俊彦1998.03.

    《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米镇波郝祥满宋文峰著1998.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节。

    一、说教学理念

    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我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二、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章的内容是从“新中国初期、70年代、改革开放”三个时间段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的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

    ㈡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㈢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解

    运用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苏建交及建国第一年外交成就

    “求同存异”

    “万隆精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Ⅰ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环境—Ⅱ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Ⅲ欣赏活动、再现历史—Ⅳ学生感悟、教师评价。各环节均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周总理倡导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依据: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而且,该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万隆会议正是其具体实践。

    ⑵、教学难点:万隆精神

    依据:万隆会议倡导的求同存异精神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而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⑴教法选择:在教法选择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谈话式的问题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既可以实现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又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此外外辅之以读书指导法、讲授法等。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⑵教学手段选择:本课以多媒体为平台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将知识用最快捷的方式展现出来。

    2.学法

    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但由于历史知识不广,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对于该课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一些简单的分析上,学生的分析、归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