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认识正画、上面、右面。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活动中,首先我与学生交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三个面都有自己的名字。”然后大胆放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接着通过指认长方体纸箱、讲桌及班级中可能有的长方体物品的三个面加以理解,最后变换某一物品的摆放方向,请学生再次指认各面,使学生明白所谓的“正面、右面、上面”是会发生变化的。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这一原则,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一组梯度式练习题:巩固深化题。教材26页的“连一连”、27页“练一练”中的1、3题;实际应用题。看图猜物、小小摄影师;课外延伸题。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一件物体,试着把看到的形状画下来,结合着画为家长讲一讲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经过学习,我认为应该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有效的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通过“实物观察—图片观察—形成视觉表象”,使学生正确地区分开左右两侧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依据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根据平面图判断观察者的角度。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1、教材的地位《观察物体》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能辨认并能想象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探究中,学生掌握全面、正确的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并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3、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出示主题图配合音乐,师:“有一只蜻蜓在动物城里玩,遇到了辛勤工作的蜜蜂,看见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屋。”蝴蝶说:“瞧。自己做了一件衣服,但是穿起来很不合身,怎么办?”(出现三种不对称的衣服图形)“于是,蝴蝶去找蜻蜓帮忙。”2.师:“一路上,蝴蝶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遇见许多动物朋友。瞧,美丽的孔雀走来了,还有知了、七星瓢虫、螃蟹。”3.师:“小朋友,它们美吗?你能说说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学生自由回答)那咱们把它们画下来,好吗?”二、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1.(指着蝴蝶形)师:“这么美的图形你想不想剪出一个来?请小朋友们拿出一张彩纸,用剪刀剪出这只蝴蝶,行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剪的?)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为什么不像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又能剪出美丽的蝴蝶呢?蝴蝶的形状到底有什么特点,让咱们来研究研究。”
⑴照相现在高科技产品已经越来越普及。利用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好奇心,我带来了一部数码照相机。我对学生说:“你们想拍照片吗?”学生会情绪高涨“想!”“那你们可要听仔细了。我请一位同学来帮另一位同学来拍照片,拍出来的照片要既能看到他的正面又能看到他的侧面。其余同学判断他站的角度是否正确。”正当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之时,我趁热打铁,说“你们其他同学一定也很想照相吧。这样,我来帮你们拍一张合影,好不好?我想拍一张你们的正面照你们怎么站?我要拍你们的侧面照你们怎么站?我要拍你们的背影呢?(让学生根据要求站位置,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⑵观察礼物盒我先出示一个礼物盒,对学生说:“你们想要这个礼物盒吗?先猜猜这个礼物盒最少能看到几个面?多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在哪儿可以看到?”部分学生可能会说出正确答案,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不能很快地说出答案。
第一课时: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教学设计:一、,谜语导入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观察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首先是小组合作观察药箱和其他立体图形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观察物体,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二、说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已意义建构而获得 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作如下思考: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 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究活动,利用一 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地位作用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观察物体(二)》是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形状的认识,是小数教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数学知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视角)观察物体位置与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通过从相同的角度(视角)位置观察、认识不同几何组合体形状的活动,认识、感悟从相同角度(视角)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丰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铺路奠基。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前面从不同方向角度观察认识简单物体的形状的学习,具一定的初步观察思考判断能力和左、右、前、后的二维空间观念,但却十分稚嫩;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3.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4.教材的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分层次留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有收获四、设计说明这节课从内容上我着重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在形式上突出知识的体验过程;在手段上突出多样化和直观化,例如: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法、讨论交流等多种手段;评价突出过程化和多样化。教师、学生活动的这两条主线分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化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实新课程标准,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样让学生的想象建立在一定的表象基础上,不是凭空去想像。学生经历了猜测、分析推理,最后再实物验证的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我继续追问: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吗?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维。从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还要知道另一个面或两个面的形状。2、有了练习八第2题做铺垫,再小组合作完成39页“做一做”就很容易了,这样也体现了知识出现的层次性。)为了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接下来我对应用部分进行了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件事物或一个人也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不能片面的看待。
【教学目标】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基础知识精讲】1.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定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叫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2.几种几何体的三视图(1)正方体:三视图都是正方形.圆锥的主视图、左视图都是三角形,而俯视图的图中有一个点表示圆锥的顶点,因为从上往下看圆锥时先看到圆锥的顶点,再看到底面的圆.3.如何画三视图 当用若干个小正方体搭成新的几何体,如何画这个新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物体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四、说教学程序在提出问题中,引发学生思考;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展示交流中,感受学生的个性;在总结陈述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联想记忆中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导学案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3.能识别从三个方向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体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一、情境导入观察图中不同方向拍摄的庐山美景.你能从苏东坡《题西林壁》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验出其中的意境吗?你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让我们一起探索新知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由一些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是()解析:这个几何体从上面看,共有2行,第一行能看到3个小正方形,第二行能看到2个小正方形.故选D.
一、说教材货比三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上节课“买文具”这一情境的延续。教材中安排了学生熟悉的主题图,从标价牌上的价格入手,由“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买橡皮最便宜?”这一情境问题,自然地进入比较小数大小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把表示价格的小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也为后续学习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了必要的铺垫。针对学情,教材的实际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们初步拟订了两个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正确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2、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学会独立思考,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乘火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P39页内容。2、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这是一堂计算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扩展,又是学习后继知识“有关0的乘法”的重要基础。3、学情分析:在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三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已基本养成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且在计算的灵活性、策略性上能有明显的提高。学生们的好奇、好胜是教学的大好契机。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1.结合“存零用钱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3.经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填空。(1)5.9元=元角=角(2)3.3元=元角=角2.列竖式计算。25+1146-48124-23103+28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题。(1)出示题目。(2)说说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花了多少元?(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式:3.2元+11.5元=元(4)探索算理和算法。1)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2)让学生各自独立探索计算方法。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一、说教材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本节教材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的教学载体。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4、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联系实际,体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
一、说教材本节课的内容是三位数的连加计算,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安排的。学习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一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连加法的数量关系学生早就熟悉,理解也比较容易,本节所呈现的:"捐书"情景的数量关系也很简单,只是每个数据都比较大,能正确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掌握计算的方法,特别是计算过程中出现连续进位的情况,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养成认真计算,及时验算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的大致范围.三.说教学目标:根据>第一学段在“数与代数”中提出的要重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加强估算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