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互相看一下,计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3、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4、用厘米量师:刚才上课时,老师展示的2根线绳,到底哪一根长一点呢?现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两根线绳各自多长,然后在测量比较一下,好吗?师:结果是哪根线绳长一点呢?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三、知识拓展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切实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学情分析:在上册“比一比”中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是长度单位的操作和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对小孩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培养观察力。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的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厘米、米的学习打下基础。2、让学生用不同实物作标准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估测的意识。3、通过不同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测量活动的过程,感受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例1、例2、例3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统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观念,会用厘米测量。2、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一、说教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出示了一个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再出示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后通过例3和例4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长度测量是其它测量的基础,而且学生虽然接触过有关长度的测量,但技能还很不稳定,更是不规范。所以本内容强调教师指导作用,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组织讨论错误测量引起的测量值偏差,测量结果的正误。教学定位应力求实验操作规范,观察认真细致,给学生以示范作用。5、建立一个人体尺度意义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科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提问,给出了建立人体尺度的目的)(可能回答: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进行粗测)学生分组实验:利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粗测课桌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并与用刻度尺测量的结果进行对照。以上做法相当于学生在自己身上设置了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与身体的其他“尺子”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做出其他许多的估计,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二、说教材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三、说设计意图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组的教师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后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下面仅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三大环节(开课、活动操作、练习设计)来简述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及我们对每种设计的感受。1、第一环节开课的研究关于开课的研究,第一次试教,学生回忆长度单位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到面积单位的研究。
教学内容:课本P104、108页。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统计1、观察讨论(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2、回答问题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三:我先把数字1放在个位,然后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十位组成21和31;我再把数字2放在个位,然后把数字1和3分别放在十位组成12和32;我再把数字3放在个位,然后把数字1和2分别放在十位组成13和23,一共摆出了6个两位数。(21、31、12、32、13、23)每种方法说完后师问:还能摆吗?(再摆就要重复了!提示: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师小结:排数的时候按照一定的顺序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我们用3个不同的一位数拼成了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板书:6个)可拓展:三只动物抽到卡片后最多能组成21、31、32那谁可以和聪聪一起坐呀?小猫很幸运,他抽到了2和3,那么他一定会摆出一个……(三)握手小动物们谢谢我们帮他们一起解决了这些数学问题,一定要让老师表示谢意,好谢谢你们。(老师过去和学生握手。分别找几个人握手,让学生观察,每两个人握一次手。)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三、作业。第四课时课题:可能性和编码复习目标: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一、基本练习。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课中安排学唱《可爱的角》这首歌曲,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四、课堂活动(课件出示)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练习八的第1题)【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这个练习可以叫它“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内容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2.数角(练习八的第2题)。师:小马看见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看看天色不早了,赶紧赶路,跑了一会儿,看见图形王国里面有许多图形,但小马不知道各有几个角?小朋友们能帮助它数一数吗?【这是一道“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出示主题图配合音乐,师:“有一只蜻蜓在动物城里玩,遇到了辛勤工作的蜜蜂,看见了一座座漂亮的房屋。”蝴蝶说:“瞧。自己做了一件衣服,但是穿起来很不合身,怎么办?”(出现三种不对称的衣服图形)“于是,蝴蝶去找蜻蜓帮忙。”2.师:“一路上,蝴蝶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遇见许多动物朋友。瞧,美丽的孔雀走来了,还有知了、七星瓢虫、螃蟹。”3.师:“小朋友,它们美吗?你能说说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学生自由回答)那咱们把它们画下来,好吗?”二、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1.(指着蝴蝶形)师:“这么美的图形你想不想剪出一个来?请小朋友们拿出一张彩纸,用剪刀剪出这只蝴蝶,行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剪的?)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为什么不像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又能剪出美丽的蝴蝶呢?蝴蝶的形状到底有什么特点,让咱们来研究研究。”
1、让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二十二1题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举手自由口答。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重点解决问题3、小黑板出数统计表、统计图(1)学生在树上独立完成(2)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3)师质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二、生活应用1、出示97页2题(1)同桌观察理解(2)独立在书上完成2、互相纠错评价,教师巡视辅导。3、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三、开放实践1、p97页3题4题(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统计。(1、2、3组做3题,4、5、6组做4题)(2)展示师生互评[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听过多节有关的研讨课,但临到自己教学时才真正体会到本课教学的艰难。一是信息化时代对邮政编码的冲突。其实我在教学前也仅仅只知道学校和家庭住址的邮编,至于邮政编码的结构含义等是完全陌生。在课堂前测中了解到,全班仅3人有写信寄信的经历(这三名学生的老家都远离湖北省),他们知道老家的邮编,全班有半数左右的家庭收集不到已经邮寄过的旧信封。可以说在学习本课前师生对邮政编码都是知之甚少,教师本身都只“半勺水”,何以给学生“一杯水”?虽然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一些有关邮政编码的知识,自己也进行了大量的查询,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倍感吃力。如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北京人民出版社的邮编是100008,它的第三、四位都是0呢”;“为什么我们学校的邮编4300XX第三、四位也是0呢”;“邮区是不是指什么市?”“邮区与市、区、县有什么关系?”一个接一个问题“炮轰”过来,着实招架不住。
一、教材分析:《名数的改写》是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只天鹅从出生到长大体重变化的情况。图中用文字标出了具体的变化数据。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解答天鹅体重变化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单位不相同,必须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展开对名数改写知识的学习。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方面:会利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行名数改写。理解知识间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方面: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利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的方法。
1、试验性操作实验师:大家说红花的照片能不能用方格代表?下面请同学们用方格代表红花的照片,用我们的学具卡片摆出红花的朵数。(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师:大家说黄花的朵数能不能也可以这样操作出?请同学们用上面的方法再操作出黄花的朵数。(学生操作)师:同学们已经摆出了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怎么操作才能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是多少朵?(把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合并起来数一数)(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师:请把合并起来的数整理一下,让人一看就能知道是多少朵好吗?请同学们写出算式的答案。(即操作表达式)教师多媒体演示全部操作实验过程,并简单小结。2、验证性操作实验师:同学们,假如红花是56朵,黄花是38朵,求“红花和黄花共几朵?”你们还能不能用上面的操作实验方法来解决?(能)好!那就请你们试试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教材分析: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可以结合这种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数学的功能。估算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可以用连加,也可以用连减,还可以用加减混合,中间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教材上呈现了两种估算策略,有一名学生用连减的方法先估算出100-28大约得70,再估算出70-43大约得30,从而判断用剩下的钱买水杯还够,两步计算中都运用了估算。另一名学生先用加法估算出28+43大约得70,再口算出大约还剩30元,从而得出买水杯还够的结论,第一步计算运用了估算,第二步是精确计算。由于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教材上除了提供这两种估算策略以外,还有一名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呢?”提示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体验由具体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2、学生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教学重、难点:目标1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先做一个游戏:首先,我说a表示举左手一次,我说b表示举右手一次,我说c表示拍手一次。听好了没有,现在老师说,你们做,好不好?师:abc,acb,bac,bca,cab,cba。师:刚才我们用字母表示一个信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字母可以表示很多东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2、复习数量关系式:(学生读一次)每份数×份数=总数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速度=时间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时间=速度评析: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复习数量关系式,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1)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学生交流: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方程 x-9=15的两边同时加上9,抵消掉等式左边的9,这样等式的左边只剩下x。(2) 你会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指导学生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进行检验。2.出示:64页第2题的第2小题。提问: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1) 标准体重+超出标准的重量=胖胖的体重(2) 标准体重-低于标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提问:他们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三、拓宽应用。1.解方程:x-5.3=10 75-x=402.65页第4题提问:你是怎样选出各方程的解的?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右是否相等。3.65页第5题提示学生认真读题,注意选择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是否有用。
教学目的: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组的中位数。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组的中位数。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运用范围。教学准备:挂图,学生带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校体育课上,五(1)班的同学正在参加掷沙包的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挂图)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从操场上的掷沙包测试开始。五(1)班第3组的同学刚参加了测试,这是他们的比赛成绩, 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息?二、新课学习1、提问:先估一估他们的平均水平应该是多少?(学生估计会在23—25米之间)请同学们计算一下,第二组的平均数是多少?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分散难点,在复习准备阶段做了孕伏.如:圆比三角形多2个,也可以说三角形比圆少2个.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动手摆、动口说、动笔写,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领悟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仍然是把较大数看作两部分组成的,从大数中去掉大数比小数多的部分,就是小数与大数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小数的数值.也可以通过“假设同样多”去透彻地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意义.确实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和解答方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的最后设计了一组对比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