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点子数,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2.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3.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意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课件(每列4棵,共5列树)师:同学们,今天请你们帮公园的管理员数一数这里种了多少棵树?生:(独立完成)数树的棵数。师:数的累吗?(累)我们今天就来学一学如何计算这种排列整齐的时候的数量。二、探究新知。
一说教材:教材内容: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维方法。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算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1、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二说教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呈现的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课本的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编写意图,我就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诀。
二.说学情:学生已学习2~6乘法口诀,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知道计算几个几的方法,了解了乘法口诀的基本结构,在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的联系方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有了一定地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及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教学重难点:熟练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7的乘法口诀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多少名观众》,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一、说教材1、说内容。《有多少名观众》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33至34页内容。2、教材简析。对较大数进行估计,先要把较大的数分成大体相同的几个部分,那么只要能估计出其中一部分的数量,就可以用乘法算出要估计的数量。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1.讨论用什么策略估计体育场馆中人数;2.如何估计一个看台观众的人数;3.如何估算得到体育场可容纳的观众人数。4、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1、说课内容: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一共有多少》。2、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自身的经验积累对学习本节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3、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加法应该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因为加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数学运算方法,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这节课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每个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因此我会顾及到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2、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二、说教法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三、说学法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四、说教学流程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l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自然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笑笑提着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本节课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二节数学课。此前,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同样多”、“多些”、“少些”的感性经验,但在比较时,往往是运用数数的方法,而今天要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是一个质的飞跃。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我力图体现: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和趣味性的练习,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挑战学生智慧,实现有效学习。本节课教学,我先利用课件创设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出学习内容。
4.操作。(“做一做”第2题)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教科书练习一第1~4题。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页至第8页准备课的第二课时《比多少》。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特色几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时通过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初步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思想方法上的准备。另外这一课,也是后面认知各数大小以及学习后面数学知识的基础。书中是以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二)学情分析 “比多少”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它之前,已经学习了数数,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学习比多少时学生上路还是比较快的。学生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感性经验。但是在判断时学生往往是凭直觉,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基于以上的了解,我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2、 教学目标①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②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③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二、 教学分析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给出三道问题: 1)绝对值是7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四)总结归纳,知识升华小结时我也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教师在教学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一起合作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做一个小结。(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布置作业不是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本节课的内容。所以我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找出南方和北方各三个城市的温度,并比较这些温度的大小,并写出每个温度的绝对值进行比较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是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并掌握了解法后,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中的典型素材,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认识方程运用模型的重要环节。二、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列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自主探索在模型变化过程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从而将图形问题代数化。
五、总结与谈感受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出示课题),同学们学会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明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还玩了猜数游戏,你们觉得这样的学习有趣吗?有什么感受呢?[总评]本课教学设计体现如下几个特点:1、 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三缸小金鱼)引入,为学生提供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具体情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中。2、注重体现学习方式。这节课学习过程,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也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不但学生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且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3、注重创设轻松课堂。猜数游戏的设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这样氛围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课堂境界,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产生不可量化的效果。
[设计说明]:只给出情景故事,感知了一个大数,这样还不能引起学生对大数的深刻认识,所以再给出宇宙星空中的这些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二)、引出问题、探索新知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分以下步骤完成。1、回忆100 ,1000,10000,能写成10( )2、300=3×100=3×10( )3000=3×1000=3×10()30000=3×10000=3×10()3、再由学生完成上面4个例子中的数的表示。(学生对160 000 000 000这个数可能表示为、16×1010,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错误,强调a的范围)4、教师给出科学记数法表示:a×10( )(1≤a<10)。[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1) 这28天中属于“重度染污”、“中度污染”、“轻度污染”、“良”和“优”的天数各有几天?出现的频率各是多少?请用一张统计表来表示;(3) 从你作的统计图表中,你得到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理由.(三)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用统计来直观来表示数据,并从统计图中发现数据间的联系。整理数据——制统计表1、从资料给出的许多数据中选取相关数据进行整理;2、标目分成横、纵两种(允许不同分法);3、把数据放入相应位置。为了更清晰地用统计表展示与描绘数据,统计表必须有规范的结构:标题(统计表的名称)标目(如“国家”、“届数”…)数据、必要的说明(数据的单位、制表日期等)折线统计图的步骤:(1)写出统计图名称;(2)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有时不画箭头),分别表示两个标目的数据;(3)根据横、纵各个方向上的各对对应的标目数据画点;(4)用线段把每相邻两点连接起来。
一、教材分析(一)、内容、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第一节《数据的收集》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些初步的数据的处理问题,对运用数据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有所了解,知道了运用数据的价值。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数据的收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与挖掘。为后面运用数据的知识去分析一些现象打下基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我国以往的数学课程相比,在教学内容上大大加强了统计和概率,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反复观察,了解不确定的现象也能够表现出规律,整个内容围绕真实的数据展开教学。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最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量角器引导学生在测量的时候有时用度的单位还不够就必须用到比度还小的单位分和秒,进而明白度分秒之间的转换关系,并且引导学生对比和度分秒进制一样的还有时间。从而进入到例题2的讲解。接下来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来加强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系统综合。(四)归纳总结。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我作出适当的补充。最后总结角的比较表方法及估测和某些角之间的等量关系的书写基本的几何语句并能根据语句画出几何图形。(五)布置作业通过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安排。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学会反思,发现问题;并试着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或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
五、课堂设计理念本节课着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讨思考、讨论,进行学习。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了,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4、渗透建模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