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辩证的否定(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最初,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否定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就被肯定着。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方面总会由弱变强。一旦否定方面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所谓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实现这一过程必须要对旧事物进行否定,否定实现了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时,并不是把旧事物全盘抛弃,一笔勾销。旧事物是新事物的母体,新事物从旧事物那里脱胎而来,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在数学上,0这个数是解决记数和进位问题而引进的概念,由于它不能表示实在的东西,很长时间人们不把它看作是一个数。认为0是无,是对有的否定。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这种否定不是形而上学的简单否定,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辨证否定。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0是从无到有的必经之路,是连接无和有的桥梁。0又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限,它既否定了任何正数,也否定了任何负数,是唯一的中性数。但它又是联结正数和负数的中间环节。没有0,负数就过渡不到正数去,正数也休想发展到负数来。数学中的0是对任何定量的否定。如果没有这一否定,任何量的发展都无从谈起。这个否定不是一笔勾销,而是扬弃。因为它克服了任何定量的有限性,成为其发展的环节。在现实生活中,0作为辨证的否定,也体现出联系和发展的性质。如0度不是没有温度,而是非常确定的温度。
一、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注意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所以,教师在讲这节课时不要在具体内容上花过多的时间。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大家来看看薛宝钗是怎么说的?薛宝钗的评论:“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放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生:(读第三首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首诗语言很朴实,但意境很深远。我虽然读过《红楼梦》这本书,也看过电视剧,但我阅历太浅,说不出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师:贾宝玉的评论:“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不是仅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呢?“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两大主要图腾,但地球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龙、凤”,那么“龙、凤”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龙、凤”的观念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同样继续利用长城的例子来说明,古人正是经过实地的考察得出最佳的建造地点等,结合了当地当时的实际来建造长城,引导学生得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论。3、课程小结:本节的所有内容已经讲授完毕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会利用板书为学生梳理本节的重点条框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各知识点的关系。4、作业:我会要求同学在课后以某一个事例(如:一件事情、一栋建筑、一辆汽车等)为例,来写出着个事例中体现我们今天所讲课的内容的知识点。七、说教学理念我的教学理念是以传统的教授法与范例教学法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结合事例来讲解知识,在上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来讲解知识。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二)说学法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生活体验,通过相关现象的再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分析现象背后的哲学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自己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三)说教学手段: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富有感染力的各种现象和场景,营造一个形象生动的课堂气氛。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坚持"情境探究法",分为"导入新课——推进新课——走进生活"三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下面我重点简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说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第一框题,该部分的内容实质上是在阐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重点和核心之一。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树立创新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改精神,在教学中确定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辩证否定观的内涵,辩证法的本质。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辩证否定观与书本知识和权威思想的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分析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深刻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为什么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同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这次大赛我们看到了启发讲授式,合作探究式,情景体验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也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教学作用。重庆的李静老师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这课中,从一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有些争议的张艺谋导演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8分钟的表演的品评与思辩入手,学生非常兴奋,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和文艺演出的创新设计,教学过程中既有学生的现场调查,又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小组合作探究,还有小组间彼此的评价。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既有体验式,又有合作探究式,还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最后还要求学生把他们的设计通过E-mail等方式发给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让学生非常兴奋。”
一、教材分析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记:创新的社会作用;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从几个角度分析的,如何分析的。2、能力目标:学会用创新的知识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学习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 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辨证法的否定观和唯物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本课小结:1.关于本课逻辑结构的宏观把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问题,教材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一是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二是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三是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教材运用辩证方法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展开论述。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教材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问题,从三个层次展开讲述:第一个层次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三个层次是“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积极的、健康的、进步的思想道德,总是旧消极的、有害的、落后的思想道德相比较而存存、相斗争而发展的。只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社会主义心想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科学与迷信的界限,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才能切实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没小闻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点拨:“专家点评”说明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1)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区别:含义不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预见,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一、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内容,本课是对全面两课的一个提升,同时对接下来学习第三、四单元的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和探索实践性。在前面两课中,学生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而怎样进行创新是本节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识计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和处理好两对基本关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②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板书)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板书)师:【图片文字展示】--《离骚》、《九歌》、《水浒传》、《三国演义》均取材自民间,在民间口述文字的基础上加工形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生: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2.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板书)3.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板书)【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要求我们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蛟龙号”深潜器的总设计师——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的徐芑南,他先后三次被评为江苏省和无锡市劳模,曾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有十几个国家、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项与他的名字相联。在徐芑南眼中,这些都只是“副产品”,为国家设计出最需要的潜水器,让中国具备从“浅蓝”走向“深蓝”的能力,这才是他最大的愿望。每当说到大洋的海底世界,徐芑南的语速快了起来:“海底有好多资源,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利用,我们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海底有石油,海底有许多未知的生物,还有锰结核、钴结壳、热液硫化物……“蛟龙号”的立项目的就是为了探明神秘的深海世界,造福人类。探究活动二:结合材料和教材,阐述创新与人类思维方式变革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材料,对本课的教学难点加以突破。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本课小结:1.关于本课逻辑结构的宏观把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问题,教材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一是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二是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三是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教材运用辩证方法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展开论述。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教材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问题,从三个层次展开讲述:第一个层次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三个层次是“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三个层次三个角度,着重于分析每一个层次,然后予以归纳总结,即采用了分析归纳法,层次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既便于传授知识,又便于学生学习时识记、理解和把握。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 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明确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要从中体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 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 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 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题内容,初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认识到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建。
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将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本课的逻辑分为两目: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伟大成就,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的成就。同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这一目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认识文化创新的作用以及文化创新在新时代的价值和作用。(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事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明确文化创新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进行文化创新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教材分析本框题内容包括情景导入--不尽的源泉,情景分析--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和情景回归--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三个目题。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由第一目题导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观点,第二目是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第三目情景回归,当今时代呼唤文化创新。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