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难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以及学会看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第三部分 设计意图1. 通过购物情景的创设,使课堂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2. 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攀升阶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3. 将所学知识应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孩子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喜欢)在班级里谁是你的好朋友呀?(学生回答)你们喜欢我吗?我也想和你们做朋友。今天我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它是谁?电脑出示米老鼠你们想和它做朋友吗?想和它做朋友上课就得好好表现,他们才愿意做你们的朋友.谁说一下,上课怎样做才是好好表现呢?(要专心听见,勇敢发言,)老师看看勇敢的你在哪里?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在对人民币的认识后,是人民币的再进一步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二进行简单的计算,三是知道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逐渐培养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为了达成以上的一些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一、从学生经验入手直接引入商品价格,在学生回忆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唤醒学生的思绪,使学生觉得在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在操作中完成进率的换算。进率的换算在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上通过不同的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这样的教学让说不清的关系,在操作讲解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一、说教材《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说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能较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三、说教法、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设计猜一猜,看钱、认钱,唱歌、分类等活动。
出示例6挂图。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3、教学例7。(1) 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我们必须拿出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老师,大家能做到吗?2、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你们去超市干什么啊,买东西要用什么来付款?世界上有很多种钱,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你们都认识哪些人民币?(找学生说说)2、 你知道古代人用什么钱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民币的历史。人民币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从1948年12月到现在,中国人民银行一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分别是:1948年12月1日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3月1日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1962年4月15日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987年4月27日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还有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也就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屏幕显示)人民币上有什么?(国徽)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瞧,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有这么多呢!有些是纸做的,叫纸币,(课件突出显示纸币)有的是金属做的,叫硬币。(课件突出显示硬币)2、特征辨认。师:这些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3、 师:那好,老师来考考你们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4、 看下面几张你都认识吗?5、 同学们学的真认真,老师中午回家要乘坐无人售票车,这种车要求自觉投币1元而不找零钱,老师只有一张10元的人民币,老师该怎么办哪?6、谁能帮老师换换钱?
1、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这种意识还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最后进行各种人民币的兑换练习,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2、教学目标:①经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的过程。②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③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接受爱护人民币的教育。3、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4、教学难点:弄清楚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5、教具学具:带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认数的第一阶段—20以内各数认识的基础上,扩展到认数的第二阶段—100以内各数的认识。本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教材,我认为开始的主题图,如果10只一群地出示,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但这样学生能很快地10只10只地数出羊群只数是100,在后面数100个物体的个数时,就会受其影响而10个10个地数,这样的数法,要在学生会逐个数数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其实,它比一个一个地数要高一个层次,数数单位由“一”变成了“十”,不利于学生把100以内的数逐个数出来,因此,我把主题图的出示放在了一个一个数物体之后。
第三板块:夯实基础 发展技能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的第三板块我设计了课堂目标检测,检测中以闯关形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即第一关:快乐填一填。第二关:动手剪一剪。第三关:用心拼一拼。第四关:仔细数一数。第五关:神奇拼一拼。检测中前三关,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关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用数学的能力,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以争夺智慧星的小组合作赛形式进行检测。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强化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以上是我对《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设计理念的剖析与阐述,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个图采用教师适当提醒,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4)出示整幅图,综合感知,提出问题在学生解决了三个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后,通过媒体显示相关数学信息,再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画面,选择有用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情景,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1. 书上“做一做”。(结合小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我设计帮小动物解决问题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
我说的第二个内容是:比较大小。这节内容的编写意图是先让学生利用实物的多少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利用计数器比较所表示数的大小,接着在直接比较数的大小。以上过程体现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另外,教材提供了充分的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我们应尽量利用好它,并积极地动手制作学具,以便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教学流程及说明。第一大环节出示例8鸡蛋图,观察比较。这幅图的情景非常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学生一看就会感到很亲切,教师可以用兴奋的语言介绍画面,使画面生动起来,同时也明确了学习任务,比如可以这样说:“明明家养了两只母鸡,小鸡下蛋了,明明真高兴,他每天都帮着妈妈捡鸡蛋,而且明明是个细心的孩子,他把两只鸡下的蛋放在各自的盘里,让两只鸡比比赛,看谁下得蛋多。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鸡下的蛋多吗?我们快来数一数吧!
前后是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位置中的内容,包括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在教学中想努力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安排了让学生在多个实践活动观察、操作、想像、思考、游戏、说说等活动中体验前后顺序。考虑到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利用跟着笑笑去动物园看运动会把各个教学环节各项活动串联起来,使小朋友在体验探索前后的知识时有更大的动力和积极性,同时,采用漂亮的画面和动物来增强小朋友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的积极性。
2,解决三个圆片能摆出的数。小精灵聪聪也给大家提问题了:(课件出示:你能用三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你们回答他,能不能?(1)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摆一摆,并且不自己摆出来的数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看谁摆的又快又对。(2)汇报结果:你摆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是怎么摆的 ?这个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利用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来进行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通过学生的汇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手,脑,口的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3,小朋友们真棒,现在我们不摆圆片,你能不能在脑子里想着摆圆片的方法,在纸上写出四个圆片都能表示那些数字呢 ?这个活动的设计,是让学生从操作走向有序的思维,让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将数学抽象化。
得到13-8=这个算式后,我让小朋友们想办法,“13-8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由于我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出这一问题的,因此在计算13-8时,小朋友们就被迫要自己想办法去计算,而不能光借助情境图去直接数出得数。这并不阻碍算法的多样化,相反更好地实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增加这堂课的趣味性,我有意将学生说出来的各种算法分别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投入到了寻找算法的思考活动中来了。在寻求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中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算法:
2.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使学生经历十几减9的过程,知道想加算减、破十法、连减等多种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经历十几减九的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大环节,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又设计了五个小层次: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3分钟)我以元旦快到了,班里要举行游艺活动这样的情境进入练习。【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前面所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数的分解和组成及10减几等知识,为今天学习新课做好铺垫。】接着我以元旦游艺活动,班里要用气球布置教室来引入新课。【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身边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并巧妙引出新课。】
3、教材结构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2、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可以用一格表示5个单位。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说教材《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6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本课是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中,通过生活情境图,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加强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孩子们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4、幸运碰撞文文选了一条近的路,然后顺利的来到了猴山。但是猴山的门被设置了密码,密码是由两位数组成,十位上是2、4、9这三个数中的任意一个,个位上是3、6、8三个数中的任意一个,文文最少几次,最多几次可以打开门呢?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卡片拉一拉,并记录结果,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组合结果。5、拍照留念看到小朋友们玩得这么开心,聪聪和明明也来了。他们还带来了照相机,在这美好的时刻,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四个小朋友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各合一张影,一共要照多少张照片呢?孩子们可以在小组内扮演角色,记录不同的方法,还让学生当小摄影师,其余同学来评价。(三)汇报收获,拓展内化。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学生汇报完后,强调:在搭配中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就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操作。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解决出来。
一、说教材我所上的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做练习时让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路线图。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班级生活实际,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目标: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过程方法目标: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