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说教法、学法在教材处理上,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自主探索等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自问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索等学习方法。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解答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回忆分析思路。最后,小结上课时男女学生小旗的情况,得出数目后问:你能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吗?教学反思: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让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是我的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表内除法二单元主要内容有: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目标是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所教学的内容是解决问题中的第一个内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课时的主要目标是:1、联系实际问题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2、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阶段从具体步骤上的感知到解题方法的抽象概括,让学生结合板书的解题步骤,说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及与分数应用题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一阶段明确了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有水到渠成之效。(三)巩固练习,促进知识内化教师出示书中的练习二十九的第1题及补充题,练习后说说理由。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掌握了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否会用百分数的意义去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四)通过出示思考题,发展提高教师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引出思考题:不改变补充题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是学习例1后知识的运用与延伸,也为今后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做了铺垫。五、教学效果(一)进入六年级,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现在每天生产的比原来多百分之几?2、原来每天生产的比现在少百分之几?3、现在每天生产的是原来的百分之几?第三层次请你为你的同桌出一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第一组是基本练习,通过练习及两个答案的对比,让学生对单位“1”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印象深刻。第二组习题的情境设计为灾区人民急需的药品,在问题的设计上难度加大了,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组请学生互相出题的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通过判断别人出题是否正确的同时锻炼了辨析的能力。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本节课我力求数字简单化,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发展,体现数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二、说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教学中采用分步探究,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分两步进行探究。1.整数除以几分之一的计算方法;2.整数除以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小组合作交流,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寻找方法。再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巩固知识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而且会学了,会用了。从而也形成了一套良好学习方法,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77页的例4。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在注重让学生通过活动探索、理解乘法计算的含义和方法的同时,渗透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在教学过7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有关“倍”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是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教材的难点是用乘法计算的解题思路。3、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2.学会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构建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思维模式。3.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学会看线段图。
五、总结与谈感受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出示课题),同学们学会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明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还玩了猜数游戏,你们觉得这样的学习有趣吗?有什么感受呢?[总评]本课教学设计体现如下几个特点:1、 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三缸小金鱼)引入,为学生提供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具体情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中。2、注重体现学习方式。这节课学习过程,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也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不但学生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且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3、注重创设轻松课堂。猜数游戏的设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这样氛围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课堂境界,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产生不可量化的效果。
读数时,先读十位上的数,再读个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写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设计意图:(由用小棒表示数过渡到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来表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会利用计数器正确读数、写数。)(4)教师出示4捆和2根小棒(即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当学生写出并读出42以后,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42与24的对比,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2.教学例5(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最后集体订正。(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颗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0”,并强调“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要用0占位”。
一、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活动。教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这节课一共设计了三个紧密联系的活动。1.活动一,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这个活动由小淘气带领大家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通过购物这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学会计算的思考过程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2.活动二,到游乐场去。恰逢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了到游乐场去玩的情景,用20元钱去游乐场活动,你想做那些游戏呢?这个题目是在20元这个范围内,让学生进行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通过这个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3.活动三,合伙开百货店。
2.教材分析:《位置》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的位置。(2)结合生活与以前所学的知识,遇到不同的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识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爸爸的体重×7/15=小明的体重方程解算术解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三、练习1、练习十第1—3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2、练习十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本节课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二节数学课。此前,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同样多”、“多些”、“少些”的感性经验,但在比较时,往往是运用数数的方法,而今天要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是一个质的飞跃。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我力图体现: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和趣味性的练习,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挑战学生智慧,实现有效学习。本节课教学,我先利用课件创设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出学习内容。
一、教材分析《5、4、3、2加几》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10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9、8、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式题,主要通过对学生知识的迁移来进行教学,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同时提倡算法多样化,适时的优化算法。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所以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8、7、6加几》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03-104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进行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本节内容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教材中安排了三个例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一个带领同学去游乐园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在教室里举行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吧!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的概念。(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运动员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师找几个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或课堂上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发奖牌,从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发奖。师说: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发奖仪式,请学生代表给运动员发奖牌。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请你给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请你给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等等。2、送水。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
一年级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比大小”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初步接触集合、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相信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说教学策略:结合本班的学情,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出示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照片,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体育课上分组等练习,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所有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学习生活事例,这个事例中包含着基数和序数知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5、锤子、剪刀、布这是一个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的游戏,游戏蕴涵了统计和比多少的知识。这样既巩固了比多比少的知识,又使学生体会了比多少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让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10以内的数的大小顺序,加深对基数和序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口算能力。2、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