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为吸引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加速向辽宁集聚,我省启动“手拉手”以才引才专项行动,落实平台引才、活动引才等10条措施。举办中国海外学子(大连)创业周和首届“兴辽英才”青年论坛,打造引才“强磁场”、聚才“大平台”。“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清华北大学子辽宁行、“百校千企”人才对接等活动,风生水起。“山海关不住、孔雀向北飞”,2022年,28.2万名省内外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我省就业创业,较2021年增加7.3万人。“兴辽英才计划”这一重大人才工程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大力支持1341名高层次人才和120个高水平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需要新担当。辽宁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个根本使命,锐意进取、实干担当,在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中不断谱写组织工作崭新篇章。
杭州未来科技城是历届省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生动缩影。目前,我省集聚人才总量1482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160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总数839人次,分别比10年前增长457%、112.5%、1081.7%。筑巢方能引凤。“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有力推进后,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体系,超常规举措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力打造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以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从2020年起试点建设14家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等要素集聚,协同解决共性技术问题。目前,已引进全职工程师4277人,解决技术难题1600多个,转化成果375项。着眼推动党管人才工作具体化、清单化、项目化,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协同机制,省市县三级创新推行人才例会制度,“一月一例会、一事一专班”重点研究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重大事项。
累计共引进高水平教育人才80名。优化办学组织结构。构建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推进内部资源共享和工作体系对接;创建高中、初中各一个教研创新发展实践基地,加快缩小县域内普通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高质量完成48所“麻雀学校”撤并工作,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强教研人才梯队。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把德才兼备的教师选拔到校长岗位上。分类分级制订培养规划,构建学科带头人梯级培养体系,建立学校后备干部人才库,积极开展赴外挂职锻炼,形成青蓝相继良好局面。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退出岗位机制,完善年度考核和差异化绩效考评机制,推动建立乡镇教育促进会争取民间奖教力量。开展教学质量检测,强化结果运用,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在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下,县域内教育日益优质均衡,近日成功入选xx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
二、坚持以理论武装凝心铸魂,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工程,全面推行“三个第一”学用制度,创新推出“学习包”、现场课、主题教室和“名家讲、大家谈”等鲜活载体,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全面做到“三个结合”,突出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学原著同“对年谱”相结合,领导干部“领学、带学、促学”、干部“真学、深学、实学”同党组织“导学、督学、评学”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增强全市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质效。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再到提前谋划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扎实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把提升党员、干部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边学习边思考边谋划,大兴调查研究,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
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当追求,兢兢业业干好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件事,展现了组织部门优良作风和组工干部良好形象。部机关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三基建设先进集体等中央省级荣誉16项。始终强化政治机关建设,严格落实部务会“第一议题”制度,健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市委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全面推行“红橙黄”督办预警,落实“11710”台账管理,持续开展“组工业务大讲堂”“科室长讲业务”“文过我手无差错、事经我办请放心”活动,推行文稿“双责三审四把关”工作模式,实行半月工作调度机制,从严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狠抓信息宣传和调查研究工作,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始终居全省前列。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落实省市委对组织工作的具体要求,10年来设置500余个课题,部务会成员领题带头调研,建立调研成果转化清单,提出转化调研成果270余条。开展作风能力培训专项工作,印发《关于开展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组织工作走在前作表率工作方案》,全力做好组织系统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以优良作风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是一个常态化引才平台构筑起来。积极开展人才强省“八大行动”,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引才系列),吸引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豫创新创业。郑州市升级“智汇郑州”系列人才政策3.0版,全方位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洛阳市出台《河洛英才计划(2020—2025年)》,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三是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成功打造。2021年以来,河南引进“两院”院士、海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16名,领军人才176名,海内外博士9655名,引才数量和层次均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张锁江、徐红星等顶尖人才纷纷加盟河南。四是一系列人才服务保障措施优化提升。推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细化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服务保障措施,着力解除各类人才后顾之忧。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人才分类评价,重大科研课题“揭榜挂帅”,率先实施经费“包干制”,提高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自主权,点燃人才创新创造的激情。一张张出彩的时代答卷、一串串奋进的坚实脚印、一个个攻坚的匆匆背影,见证了我省组织工作的累累硕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大抓基层不动摇,紧盯各领域弱项短板,分类别具体指导,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双提升”工程,以“十大行动”推动嘎查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围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推动形成上下协作配合、各方共同参与网格治理的工作格局。围绕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全力打造“河套先锋?星耀北疆”党建品牌。在农村牧区党建方面,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为嘎查村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持续深化苏木乡镇党委书记“擂台比武”和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比武争星”活动,激发基层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活力;深化边境地区“五个一”党建模式和党政军警民企联合党支部建设等特色做法,不断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在街道社区党建方面,持续深化“1+N”区域化党建模式,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在机关党建方面,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创新落实好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在国有企业党建方面,进一步理顺市属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在“两新”党建方面,全市有党员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
一是学深指示批示精神,增强政治担当。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依托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自觉找准职责定位,深入实施“党建五项行动”,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六型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固本行动”深入实施的意见》“1+4”文件,全面加强“六型干部”队伍建设,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切实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到组织工作各方面。二是抓实理论武装,坚定奋进决心。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首课、主课、必修课,全面纳入培训计划,分级分类抓好党员干部集中培训。充分整合市县党校资源,先后打造赫章海雀、金沙后山、七星关“绝壁天渠”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点),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实战性、实效性。近年来,通过常态化举办专题研讨班、培训班等实现县处级干部和乡镇党政正职全覆盖政治轮训,通过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建设毕节示范区学习大讲堂等培训干部160万余人次,通过举办市级重点培训班11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1.98万人次。深化“党课开讲啦”活动,推进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等讲党课2.7万余场次。
五、大战大考显担当,从严从实抓队伍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紧扣“两个绝对”的重要要求,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高度自觉,持续打造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一是服务大局有为有效。第一时间吹响疫情防控“冲锋号”,组织动员全市4100多个基层党组织、10万余名党员挺身而出,组建3869支党员先锋队和204个临时党支部冲在一线,让党旗始终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印发《关于在防汛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主心骨作用的通知》等文件,组建2200余支党员突击队、自救队到防汛一线,16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03支工作队就地转化为防汛救灾队,为实现防汛“金标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广大组工干部带头投身重大斗争主战场,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组工答卷。
聚焦破解制约城市基层治理瓶颈难题,创新构建“一核引领多网融合五化共推”城市基层党建综合体,建立“1+12”制度体系,累计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552名,将县级层面263个事业编制跨层级调整充实到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成效日益显现。持续推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市52所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党委(总支)书记、校长(院长)分设,114所实现党支部书记、校长“一肩挑”。扎实开展农村发展党员违纪违规问题排查整顿,推行发展党员“1136”工作法,严把党员入口关,全市党员数从2018年的7.5万名增加到8.2万名,党员队伍年龄、学历等结构大幅优化。创新开展以管理安家、服务安业、关怀安心为主要内容的“三安”行动,常态化排查整顿党员信教参教和涉黑涉恶问题,从严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保持,各领域基层党建全面加强,党的二十大代表康丽、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荆花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引领全市广大党员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基层治理等各条战线上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网格化管理,大力推进邻里中心建设,着力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孵化培育“三自”组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聚焦各类“两新”组织,毫不动摇坚持推进“两个覆盖”(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持续推进“红色物业”创建,建成投用“红色驿站”,以商圈党建楼宇党建为纽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使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将创建“五星”支部拓展至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医院、中小学校、国有企业等基层党组织,着力把全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得牢不可破、坚如磐石。三是涵养党员发展“源头活水”。坚持提高党员质量、强化教育管理、发挥党员作用并重,在全市农村建立“镇选村培”发展党员工作机制,注重在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产业工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持续实施农村无职党员“一编三定”,引导无职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激励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先出彩。
融入长三角,谋划大发展。我市连续13年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开展人才工作接轨上海“月月有?家家到”系列活动,在沪建设飞地孵化器面积近4万平方米,实现了“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通过人大行权设立“南通人才日”,与江海英才创业周共同构成南通人才工作双子活动品牌,引领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优化创新生态,厚植发展沃土。除了构建人才政策、创新载体、科技金融、人力资源、产教融合、乐享生活“六位一体”集成式服务体系外,我市推出覆盖108项服务的“江海英才一卡通”和“江海青年卡”,构建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以精准入微的服务让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南通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迅速,真是出乎意料”“南通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未来南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将大有可为”在参加江海英才创业周活动时,蹇锡高、夏志杰、贾力等院士纷纷看好南通、“点赞”南通。
四、招才引智蓄力,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张湾区创新开展“大学生留(回)堰”重点高校面试直招活动,扩充人才“蓄水池”,激活人才创新创业新活力,让张湾区真正成为广大人才事业发展的新空间、投资兴业的新舞台、耕耘收获的新天地。引育并重引“雁”回。持续深化大学生留(回)堰工作,主要领导带队赴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推介岗位,成立招才引智小分队,组团赴郑州、哈尔滨、武汉等省内外高校开展岗位推介2000个。对报考该区急需紧缺岗位的28名高层次人才集中进行面试,现场与20名高校应届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深化与高校人才共建,遴选23名武大、华科硕博生赴该区实践锻炼。今年上半年,收集企事业单位岗位需求1.2万个,引进大学生到张湾就业创业5700名。筑巢引凤留才栖。打造政策“强磁场”,举办湖北人才周张湾区系列活动,真金白银奖励在张湾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3支优秀管理团队23万元,362名优秀人才314.2万元。
人尽其才的局面逐步形成。二是创新“三张清单”对接机制,举办“智汇安康引领发展”“双百”人才项目洽谈会、“平安顺利幸福安康”人才兴安项目推介会,推进“一业一站”计划,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0家,形成“一站带一队、一队兴一业”辐射效应,促进人才与项目、资本与“智”本深度对接、一体联动。三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金州大地蔚然成风。近年来,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937人,评选表彰“安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83名,培养技能人才10万余名,培育“乡创客”“土专家”“田秀才”等2万余人,培养高素质农民1.5万余人;推进“双培双引”工程,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回引4万余名在外人员返乡兴办3.09万个经济实体,累计培训各类人才100余万人次,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36个,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41.57万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面向未来,全市组织系统将持续在把握大势中找准方向、在把握大局中找准定位、在把握大事中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迭代升级、进阶夺优;持续践行“四尚四戒”工作作风,锻造“四勤四能”模范部门过硬队伍,全力推动组织工作提质增效,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立足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自主培养人才。建设顶尖科学家领衔的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对“北京学者”计划瞄准的战略科技人才,逐人制定培养方案,赋予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等自主权,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创新“企业出题、院所答题、产线验证”协同攻关模式,在实践实战中培养人才。实施基础研究创新工程,设立“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资助”专项,推动市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科技领军企业联合设立基金,支持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础研究。三是强化政治引领,用心用情服务人才。坚持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深化国情研修、青年人才训练营等活动,持续制作播出人才纪实电视节目《为你喝彩》,引导人才传承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矢志爱国奋斗。结合北京实际,制定实施一揽子人才支持保障政策,畅通沟通联系渠道,提供及时周到服务。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编制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指导规划,选取部分区域重点推进,建成一批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及特色示范街区,为各类人才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创新将品牌化战略植入人才工作,塑造深入人心的“蓉漂”品牌,开发系列拳头产品和衍生品,“蓉漂”成为全国首个申请商标注册的城市人才工作品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引才的“蓉漂计划”,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59名,孕育出人才上市企业36家;招才的“蓉漂人才荟”,赴海内外重点城市举办招才引智活动近1000场,签约近20万人;聚才的“蓉漂杯”主题赛事,累计促成签约落地人才项目82个,投资金额达128.6亿元;育才的“蓉漂人才发展学院”,累计培训跨界复合型人才超50万人次;留才的“蓉漂青年人才驿站”,累计接待入住青年大学生8.7万名。当前,成都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争创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构建全市“3+3+N”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站在新征程的起点,全市组织部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对组织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质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招才引智力度。按照刚柔并用、以用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柔性引才,重点围绕产业发展、专业镇建设、开发区建设、云冈学研究,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5个方面,吸引更多人才来同创业。特别是今年,在北京、上海举办高层次医学专家柔性引才座谈会,与104名专家对接合作;与人社、卫健、大同师专等部门和高校联合开展校园招聘,全职引进121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全市教育、医疗的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帮助。三是稳步推进省校合作。将省校合作放在全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大局中谋划定位,不断深化拓展,共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0余所知名高校签约共建“12大基地”490个。今年以来,积极开展党政正职访名校等一系列活动,吸引知名高校学生来同实习实训、研学参观,在新能源、有机农业等领域签订40多个合作项目;赴中国农业大学和厦门大学开展人才宣介和双招双引,达成就业意向数百人;组建招才引智小分队,赴23所双一流高校及30所省属重点院校开展“筑巢引凤?聚才兴同”博士宣介会,省校合作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
十年来,广陵成立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人才工作“一把手”项目,人才政策“一优再优”,由1.0体系升级至3.0体系,提档出台“人才新政12条”,连续11年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累计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46人,涌现出氢璞创能欧阳洵、微凯机械徐鸣等一批优秀创业人才代表。近三年,广陵资助的人才项目,平均每1元财政投入,创造出3.15元的财政税收。不止于此,广陵始终以求贤若渴的姿态寻觅人才,常态开展“新春企业行”“三联三促”等专题调研活动,打造科技镇长团创新创业基地,设立全省唯一的3000万元创业投资基金,在全市率先实施“揭榜挂帅”行动,连续6年举办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海外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推动闻邦椿、张洪程等院士工作站落地,累计开展“智汇广陵共创共赢”产才融合推介洽谈会、“广聚天下才一起向未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80余场,达成政产学研合作320多项,获批省“双创计划”项目93个、市“绿扬金凤计划”项目339个。激活育才“春江水”,广陵一直在路上。高规格举办“创新大讲堂”20期,邀请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领导专家登台授课,累计培训创新创业人才3200余人次。遴选培育“广陵名师工作室”20家,推动获批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3个,入选省“333工程”专家29人,新增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能手新秀30人,广陵大地成为各领域人才挥洒汗水、奋斗创业的沃土。
我市大力实施“十百千”人才计划和“乌海英才”工程,首次评选“乌海英才”团队2个、个人9名,建成国内首家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自治区首家盟市级科学技术创新中心、8个驻外人才工作站,制定发布人才引进目录和企业岗位需求白皮书,为教育、医疗等领域引进紧缺急需人才1580余人,培育技能人才1.86万余人,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与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知名院校达成人才合作协议,柔性引进14个院士专家及科研团队,促成科技成果转化30余项,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持续彰显。我市深化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每年投入足额专项资金用于人才活动和兑现待遇,在人才落户、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发放人才购房补贴3250万元,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日益浓厚。五、基层基础全面提升,组织体系更加严密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打造高地,人才活力充分迸发“多彩贵州汇智引才,敢于突破创新,支持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自主组建团队,担任平台负责人,在项目课题等方面给予综合性支持,我们感到在贵州干事创业有发展、有奔头,是实现梦想的家园”。今年4月,在省委召开的专家人才座谈会上,与会的胡瑞忠、李少波等10位专家人才对贵州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暖心留才的系列举措纷纷点赞。回望过去,贵州在“黄金十年”赶超跨越的精彩蝶变中,始终依靠人才推动发展。全省组织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以事业凝聚人才,各尽其能用好人才,让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一是突出“急需紧缺”引进人才。奋进新征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迫切需要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上下功夫。时不我待,省委组织部牵头制定《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人才政策集成创新着力集聚贵州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学科提升,探索建立“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新机制,力争用10年时间引进百名以上领军人才、千名以上拔尖人才、万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并为他们和省内优秀专业人才搭建好平台。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