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1. 教学内容介绍:.本课是一节复习课,复习内容为Last Weekend A B 两部分。教学主要是10个词组和2个句型,并结合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有关周末活动的句型和短语。使学生在“周末活动”这一话题下,尽可能多地滚动复习更多相关的动词短语。本课要掌握的短语和句子有Words and phrases: 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visited grandparents; read a book;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went hiking; went fishing;Key sentences: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football; 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 No, I didn’t.2. 知识的前后联系:Last weekend的话题是周末活动,关于日常活动的话题已在小学课本中多次出现,例如在B4U2; B5U2; B5U4; B6U1; B6U5; B7U3;B8U3中7次出现。在进行U3 last weekend的复习中,对周末活动的内容要进行深化。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四会”掌握本单元的词汇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在句中运用单词,在篇章中运用句子,赋予单词、句子特定的意义,而不是孤立地学习单词和句子,使学生一看到这些单词就能在一定的情景下使用,进而组合这些句子形成篇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Part B Let’s learn Let’s play. Part C Task time Let’s check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四会词组: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2、学会用句型What did you/ (name) do last weekend/ yesterday? I(name) (did) last weekend/ yesterday. Did you….? Yes, I did. 来进行问答并完成Task time的表格。 三、教学重点 掌握四会词组,并用所学词组和句型进行调查 四、教学难点 掌握四会词组(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变化),并用所学词组和句型进行调查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所需的词卡及图片。 2、学生准备词卡。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 Free-talk: T: What day is today? A: Today is… T: What day was yesterday? (强调 yesterday) B: Yesterday/ It was… T: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C: I (did)…yesterday. ( 用前几课时已经学的词组) 2) Chain-drill: C: I (did)…yester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D: I (did)…yester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E, F… (ask the teacher) T: I went to a park yesterday.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learn (1)继续Chain-drill,由T 引出并出示新授词组:went hiking. (2)学生已经了解了go 的过去式后, T 边用I went ( 这个动词用动作表示)yesterday.表达自己昨天去做什么了,边做动作.让学生帮老师说出: went swimming, went fishing.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听、说、认读句子:Let's read, Let's make ,listen,write,match and say 中的句子。2.能够听懂 Listen and write 部分的录音并正确填写句子。(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英语请柬的内容并会模仿书写英语请柬。(3)情感目标:培养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与情感,积极鼓励学生展现才能。三、说教学重点:1.能够听、说、认读句子:"We're going to have a farewell party . How do you feel? I feel …."四、说教学难点:Is every having a good time?五、说教法:1. 教法设计本节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2. 学法指导重视多元智能教学原理、合作学习法和任务型语言学习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请个别学生朗读、说出所缺字母并用肢体语言或表情说明意思。4.活动二:a guessing game利用卡片复习上节课的句型。[设计意图] 日常口语操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英语歌曲优美动听,口语操练生动有趣,为学习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Step2Presentation (7 minutes) 活动三Learn the dialogue1.导看: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一张旅游的照片和一张不及格的试卷,以此引出 词组a big trip, failed the math test.2.听对话录音,学生跟读。3.教师带读。4.两人一组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5.分两大组朗读对话,对表现好的组予以表扬.6.师生就对话内容进行问答:T:Who looks happy? Why?S:Liu Yun looks happy. She is going on a big trip.T:Who looks sad? Why? S:Sarah looks sad. She failed the math test.[设计意图]使用实物展示来呈现新词组能加深学生对词组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枯燥的句型朗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如师生互动、分角色朗读,分组比赛等,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
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属对话课,它是对第一课时词汇课学习的一种巩固和延伸,同时也是下一课时阅读课的铺垫,因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学情分析通过三年多的英语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学习能力,他们能够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能读懂简短的的语篇。对于本文中的重点语法项目一般过去时,属于上一单元已学内容,本单元旨在继续巩固其用法,所以学生对该内容不是很陌生。三、教学方法及手段1.教学方法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作为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在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大前提下,利用情景教学法以及TPR教学法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以致用,并在用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语境新授为了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将新授导入设计成了一段自我介绍文字,并依托这段文字展开动词短语的新授,意图为词汇教学创设一个贯穿始终的语境。动词短语教学的同时,我尽可能地有所拓展,如教学learned Chinese时,我通过一张学习英语的图片引导学生去尝试表达学习其他课程;教学climbed a mountain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名山的表达;教学took pictures和 ate good food时,我安排了新旧知的对比朗读,做到依旧带新加深记忆。同时,考虑到有了第三单元的铺垫,本课的句型相对简单,因而在短语新授过程中我刻意穿插了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 Did you ___________? Yes,I did./ No, I didn’t.等句型的巩固与操练,旨在避免交流话题的单一性。依托语境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因为自己是半路出家,口语水平拙劣,使得过渡语句成了我最大的障碍,各环节的过渡显得很不自然。三、巩固拓展一首chant 之后,我小结了自己的北京之旅:I had a fun holiday in Beijing .并话锋一转John and Mike had a fun holiday too. What did they do ?
(三)实践活动(运用)接着,我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找到不同型号的自行车有四辆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并且分工合作,每组5个人,有3 个人负责采集数据,有两个人负责计算出结果。教师还要在旁边指导测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理解模型之后,老师提供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得的数学模型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现实问题的元素与数学模型中的元素建立丐联系,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已经建构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他们才会感受到数学模型的力量,才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一、亲历生活,交流发现祖国幅员辽阔,春秋季南北温差变化,如此难得的学习资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你对全国各地的气温进行一次调查。上课开始的5分钟,是学生对他们的调查进行交流的时间。在这个开放与灵动的5分钟里,既有“小小天气播报员”精彩地播报,更有孩子们围绕着调查数据展开的精彩对答,请看录像(录像)。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学生自然地走进了负数。在对直观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实践表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舞台”,学生就能为教师呈现出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师:非常正确。现在我们知道了表示方法,但是我们该怎么读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知道了怎么用数学符号去表示,或者说是会书写了。但是我们要说给别人听该怎么说呢?也就是该怎么读它呢?(正号!)正确。这两个符号在我们数学的术语里面又有了另外一个称呼,就是“+”在这里读着“正号”,“-”在这里读着“负号”。这个读法是数学里面规定的,是我们日常用语中的习惯读法。这里的+5,+6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加上5,加上6,加是一个运算过程,而正号只是一个符号,它可以和数字组合在一起作为是整体的,是一个整体的数字,是不含运算的。同理,这里的-5,-6它也不是减去5,、减去6,而是一个-5、-6的数字。为了和我们的加号和减号相区分,所以我们就给了它另外一种读法。
【设计思路】阅读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看懂短文主要内容,通过上述判断题,可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5)完成课文中的填空并校对。(6)学生听录音跟读,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3.操练巩固请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的对话,课件出示情景和提示。这里也可进行分层次教学:有些学生擅长表演但语音语调在这节课上还没完全掌握,这里就可以请那些擅长表演的学生脱开课文表演,一部分学生可以与他人合作进行配音。【设计思路】 采用这个方式,可以照顾到程度不同的学生,参与面更广。本课时的阅读材料是动物间的比较,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人物间的比较,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比较词和人称代词。这里可以采用游戏法和交际法。教师在屏幕上依次出现下列几组学生熟悉的人物:小丸子和蜡笔小新:王楠和张怡宁:贝克汉姆和欧文:樱木花道和流川枫。首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How old is he/she? How tall is he/she?Who is stronger/taller?Who is older/younger?等。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察: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二)教学例4: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分别算出2008年比2007年各季度增产的百分数和合计数,再制成统计表.分析:根据题目要求,要算出各季度增产的百分数,我们只要根据2008年与2007年各个季度的原始数据,运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就可以算出.算出了各个季度增产的百分数,根据题意制统计表时,既要按照季度分类,又要反映出年份的类别,所以在确定表头时可分为3部分:年份、台数、季度,年份又分为2007年产量、2008年产量、2008年比2007年增产的百分数.2、田力化肥厂今年第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元月份计划生产1500吨,实际生产1620吨;二月计划生产1600吨,实际生产1680吨;三月份计划生产1640吨,实际生产1720吨,根据上面的数据,算出各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1)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时,百分数这一栏一定要写清楚是谁占谁的百分之几,并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方法正确算出对应百分数”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 : 和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2、教学例2。(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这变成了什么?(方程。)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四、教学流程分析 (一)激趣引入,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体会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做出决策,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到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利用多媒体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资料,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新旧知识对比,探究学习 教师在设计时,对教材上的例题和有关练习作了修改,从书本指向性非常明确的问题改成了完全开放的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知道的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并制作成扇形统计图以及书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师收集的扇形统计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交流,并归纳概括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在做这样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练习P63做一做,并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和提建议。(1)学生动手制作。(2)用幻灯展示学生作品,并评议。(3)谈自己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和提建议2、学生动手绘制折线统计图。(用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1)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2)学生谈自己收集数据与绘制折线统计图的目的?(教师选择性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交流)生1:我收集的数据是自己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与这学期第一、二两单元的数学成绩,制图目的是为了清楚地看出自己本学期成绩变化情况。生2:我收集的数据是妈妈店上3月下旬衣服销售情况,目的是为了帮助妈妈如何调整进货。生3:我收集的是今年1—3月份,我家的用电情况,目的是通过观察用电的变化情况来调整用电,尽量做到节约用电。生4:我妈妈是医生,我从妈妈那收集了我7—12岁的身高数据,制折线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长情况,并通过这一情况来指导我班同学的饮食。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首先出示一张写着很小字体,看不清楚,放大就能看清楚的图片;接着以图片形式呈现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一环节以创设情景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物体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既引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二)共同探究新知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选择把自己想要放大的图形放大,从而引出例4中的正方形。先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对“按2:1放大图形”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使学生知道: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并边说边用课件展示放大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画出长方形、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是不是只要把两个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3、 教学例6仿照例5 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例6.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检查解答过程,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4、 小结应用比例知识解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三)练习提高1、基础练习2、判断说理不解答由学生打手势表示,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四)全课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实际问题要怎样解答?
第三个环节:多层练习,巩固深化。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2、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2、从正面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发给学生学习卡,呈现给学生两组成正比例的量,目的是让学生从正面发现正比例的特征,通过观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初步建构正比例的意义并做抽象归纳。3、在练习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练习分两个层次,首先呈现给学生简单的成正比例和不成正比例的三组量进行比较,然后呈现一些易错的数量关系进行判断,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剥离无关因素,突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并形成正确的正比例的判定思路。(三)说学法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过程,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5、计算分析,感受水浪费的巨大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注意节约用水的话,一年浪费的水是巨大的,同学们计算一下,按每个人一年浪费一个水龙头的滴水量计算,全国13亿人一年将会浪费多少方水。生:我反对计算13亿人的浪费情况,因为我们国家很多地方还很穷,根本没有自来水。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也很有道理,那我们就计算整个深圳人浪费水的情况。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已达800多万,我们就按800万人计算。(学生分组计算)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计算的情况?生1:我们组通过计算得出,深圳人按这样计算,一年大约浪费2.4亿立方米水。(其他组表示同意)师:谁来形容一下2.4亿立方米水有多少?生:(1)2.4亿立方米水会把我们大家都给淹死了……(2) 们深圳人一年大约需水10亿立方米左右,2.4亿方水占了我们一年用水量的25%了。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