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2、 教学目标①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②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③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二、 教学分析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给出三道问题: 1)绝对值是7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四)总结归纳,知识升华小结时我也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教师在教学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一起合作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做一个小结。(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布置作业不是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本节课的内容。所以我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找出南方和北方各三个城市的温度,并比较这些温度的大小,并写出每个温度的绝对值进行比较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是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并掌握了解法后,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中的典型素材,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认识方程运用模型的重要环节。二、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列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自主探索在模型变化过程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从而将图形问题代数化。
[设计说明]:只给出情景故事,感知了一个大数,这样还不能引起学生对大数的深刻认识,所以再给出宇宙星空中的这些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二)、引出问题、探索新知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分以下步骤完成。1、回忆100 ,1000,10000,能写成10( )2、300=3×100=3×10( )3000=3×1000=3×10()30000=3×10000=3×10()3、再由学生完成上面4个例子中的数的表示。(学生对160 000 000 000这个数可能表示为、16×1010,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错误,强调a的范围)4、教师给出科学记数法表示:a×10( )(1≤a<10)。[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一、教材分析(一)、内容、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第一节《数据的收集》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些初步的数据的处理问题,对运用数据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有所了解,知道了运用数据的价值。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数据的收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与挖掘。为后面运用数据的知识去分析一些现象打下基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我国以往的数学课程相比,在教学内容上大大加强了统计和概率,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反复观察,了解不确定的现象也能够表现出规律,整个内容围绕真实的数据展开教学。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1) 这28天中属于“重度染污”、“中度污染”、“轻度污染”、“良”和“优”的天数各有几天?出现的频率各是多少?请用一张统计表来表示;(3) 从你作的统计图表中,你得到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理由.(三)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用统计来直观来表示数据,并从统计图中发现数据间的联系。整理数据——制统计表1、从资料给出的许多数据中选取相关数据进行整理;2、标目分成横、纵两种(允许不同分法);3、把数据放入相应位置。为了更清晰地用统计表展示与描绘数据,统计表必须有规范的结构:标题(统计表的名称)标目(如“国家”、“届数”…)数据、必要的说明(数据的单位、制表日期等)折线统计图的步骤:(1)写出统计图名称;(2)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有时不画箭头),分别表示两个标目的数据;(3)根据横、纵各个方向上的各对对应的标目数据画点;(4)用线段把每相邻两点连接起来。
五、课堂设计理念本节课着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讨思考、讨论,进行学习。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了,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4、渗透建模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作一套本节的检测题。做完后,教师或学生给出答案,并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成绩做以简单的统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检测题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检测题的功能,设计检测题时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在试题设计上,应将知识、素质、能力的考查统一起来,既有知识性、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直觉形象性题目。提高创新性题型的比重和难度,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对某些问题,你以为如何”等,增强答案的发散性。
最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量角器引导学生在测量的时候有时用度的单位还不够就必须用到比度还小的单位分和秒,进而明白度分秒之间的转换关系,并且引导学生对比和度分秒进制一样的还有时间。从而进入到例题2的讲解。接下来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来加强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系统综合。(四)归纳总结。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我作出适当的补充。最后总结角的比较表方法及估测和某些角之间的等量关系的书写基本的几何语句并能根据语句画出几何图形。(五)布置作业通过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安排。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学会反思,发现问题;并试着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或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一个重要课程目标。空间观念的发展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而操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因为本节所涉及到的几何体和平面展开图的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获得知识。从学生以有的认知知识出发,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从发现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多种形式,到揭示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内在特点等主要内容的教授,我准备采用实践探究教学法,由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按此规律,第n个式子是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规律,并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一般结论。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含有字母的数学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简洁性、必要性和一般性。(四)巩固提升问题:你能给以上这些式子赋予新的含义吗?师生活动:教师举例说明比如:如果p表示我们班的人数,我们班80%的同学喜欢上数学课,那么0.8p 就可以表示我们班喜欢数学课的人数。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五、练习检测(1)5箱苹果重m kg,每箱重 kg ;(2)一个数比a的 倍小5,则这个数为 ;(3)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52%,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4)某校前年购买计算机 x 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则学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 台;(5)某班有a名学生,现把一批图书分给全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4本,还缺25本,则这批图书共 本;(6)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为a,个位上的数字b,则这个两位数为 .师生活动: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注意(5)带分数化假分数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在答案的汇总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探索,爱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陈述自己的结果.对学生的不完整或不准确回答,教师适当延迟评价;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的闪现,这一瞬间的心理激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充分挖掘潜能的有效途径.预先设想学生思路,可能从以下方面分类归纳,探索规律:① 从加数的不同符号情况(可遇见情况:正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数+0)② 从加数的不同数值情况(加数为整数;加数为小数)③ 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分类(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同0相加)④ 从向量的迭加性方面(加数的绝对值相加;加数的绝对值相减)⑤ 从和的符号确定方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的确定;异号两数相加符号的确定)教学中要避免课堂热热闹闹,却陷入数学教学的浅薄与贫乏.
5. 作业: 作业我同样选取不同题型的五个计算题,目的是想查看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是否对哪类题型还留有疑问。 6. 自我评价: 这堂课我觉得满意的,是能够利用短暂的45分钟把要学的知识穿插在学与练当中,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并且能让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对于课堂上学生做练习时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处理还没有能够处理得很好,我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再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另外对于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问题,我觉得自己归纳得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解决的办法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做些补充,让学生加深理解。从中我也得到一个教训,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应该多学习教学方法,多思考如何归纳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帮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大七年级(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2章第6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有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是建立在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各种运算的意义及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运算。它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是以上各种运算的继续和发展,对学生运算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初中数学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2)熟练的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并养成验算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5、总结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并纠正、分析根本原因。6、通过演示法给学生演示完整、详细和规范的解题过程。7、总结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总结运算顺序,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然后教师进行纠正。等这个过程结束之后,再给出完整的运算顺序和方法。8、出示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及时指正。9、最后布置课后作业题。四、教学评价本节课我注重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1、通过具体的题目引入,让学生先以自己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归纳总结原因,并予以解决。一方面复习前面所学的基本运算,另一方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2、能力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3、情感目标:
说明:此处进行的是一次尝试应用乘方运算来解决开头的问题,互相呼应,以体现整节课的完整性,把学生开始的兴趣再次引向高潮。趣味探索:一张薄薄的纸对折56次后有多厚?试验一下你能折这么厚吗?说明:这个探索实际上仍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检查,纸对折56次,用什么运算来计算比较方便,另外计算过程中可使用计算器,进一步加深对乘方意义的理解(五)作业P56页1、2说明:这两个习题是对课本上例题的简单重复和模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多数学生应该可以较轻松地完成。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的认识,通过不断进行联系比较,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思考、探索、总结直至发现结果、发现"方法",进而优化了整个教学。
五、两点说明。(一)、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黑板的正上方中间处写明课题,然后把板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是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为了培养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的能力,板书中只出现两种法则的符号表示,从而加深他们对法则的理解,板书右边是学生的板演,以便于比较他们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板书下方是课堂小结,重点写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有理数的乘法,以体现本节课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理数的除法板演练习:有理数除法的法则:a÷b=a×1/b(b≠0) 1a>0,b>0,a/b>0;a0; 2a>0,b0,a/b<0. 3课堂小结: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乘法转化(二)、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中的八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分钟、2分钟、5分钟、8分钟、8分钟、16分钟、2分钟、1分钟。
目的:进一步理解追击问题的实质,与课程引入中的灰太狼追喜羊羊故事呼应,问题得到解决。环节三、运用巩固活动内容: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郊外旅行,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小时,3班的学生组成后队,步行速度为6千米/小时,1班出发一个小时后,3班才出发。请根据以上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问题1:3班追上1班用了多长时间 ?问题2:3班追上1班时,他们离学校多远?问题3:………………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让学生学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方法,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正确地建立方程求解问题,同时还需注意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实际活动效果:由于题目较简单,所以学生分析解答时很有信心,且正确率也比较高,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优越性.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