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2篇

  • 页数:9页
  • 字数:约 6943 字
  • 大小:58.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大猫丶演示
  • 统计说课稿2篇

    统计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简析:

    说课稿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以上教法,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等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说学前诊断。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由于统计于生活时紧密联系的,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2、说认定目标。

    在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各届奥运会的金牌数,让学生产生把金牌数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的欲望,接着用课件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中引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观察折线统计图,找出自己能看懂的,和看不懂的,这样就为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也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本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3、说落实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在学生初步了折线统计图后,出示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我从班上的一名学生的单元成绩人手,由于前面对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图,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怎么画的,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了一名探索者和发现者,而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互评互议,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本环节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

    4、说强化目标。

    目标达到后,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开拓创新。在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题:1、生活大考场,我班张浩同学前几天生病了,我到医院探望他时,医生给我看了他的生病资料,你也来当一下小医生,分析分析他生病的情况。2、提高与拓展题。近几年我们滨海变化很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得很快,就说这私家车吧,这几年的数量是呈直线上升。你看这是某汽车销售公司两个销售员半年里销售汽车数量统计图。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和你同桌交流一下。

    现在他们公司有一个非常难得的培训进修名额,这让他们的老总挺为难的,该让谁去呢?你觉得该让谁去呢?下面让我们做一个现场投票,请给你支持的销售员投上一票。并说明你的理由。

    这样一方面既能巩固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统计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左右。

    5、说矫正补救。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评价自己,让学生谈收获,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系统构建,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能力、方法、和情感方面都会得到培养。本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左右。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能体现本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折线统计图

    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线段”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总之,这节课我努力体现并实践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时时处处贯彻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小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动手操作,能探讨研究,能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情景中自主的学习,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统计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第二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学法指导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例2 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通过妈妈为陈东记录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晰地反映陈东身高变化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会更好。

    教材给出陈东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数据,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学生补充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教材安排了三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还要依据数据的变化特点对"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进行合理的推测。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例2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对某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喜欢

    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的统计,一方面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学

    生感知统计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情况等。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折线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简单的预测、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他们在以前学段和四年级《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中,已掌握部分

    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对折线图的初步制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学生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四、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五、学法分析

    为了体现以上教法,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等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交流学生搜集的资料,来体现统计图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在学生回忆总结了折线统计图的组成以及简单的初步制作之后,我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图,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了一名探索者和发现者,而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互评互议,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的时候我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为此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标达到后,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开拓创新。在练习时,我设计了

    这样几道很切合实际的生活实例,这样一方面既能巩固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统计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还针对相关内容设计了学生的自我交流与评价,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评价自己,让学生谈收获,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系统构建,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能力、方法、和情感方面都会得到培养。

    六、学习指导

    1、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尝试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

    3、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思维过程。

    4、通过对比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整理知识、归纳特点的方法。

    总之,这节课我努力体现并实践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时时处处贯彻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小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动手操作,能探讨研究,能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情景中自主的学习,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大家将你课前搜集的有关折线统计图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交流汇报: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同时老师也出示一些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指出: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生:交流,回答

    3.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二)》

    通过交流发现,统计图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复习旧知,为教学新知识作铺垫,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让学生在分析、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1.初步感知

    1.教师出示陈东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统计表

    2.看到这个统计表,大家想问什么问题呢?

    生:小组讨论,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2.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回忆折线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思考,回答。

    2.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生:(1)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3.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针对此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交流,提问。教师适时总结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是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解答

    3.预测一下如果将每年的身高一直统计下去,画成折线统计图,这个折线会变成什么样呢?

    为制作折线图做好铺垫。

    提醒作图步骤,在具体做图中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与能力。训练提出问题、解决额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分析、解读数据的过程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折线图的发展趋势。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1.出示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1)仔细观察分析这两幅图,你能了解到他们的治疗情况吗?咱们不妨来当一名小医生给大家详细地说说这两天他俩的治疗情况。可以把你的想法先和同桌说一说。

    生:仔细观察,讨论、交流。

    (2)你是从哪儿看出来“正常体温”的呢?

    生:从图上的这条虚线上看的,虚线上表示人的正常体温。

    师:这条虚线处代表着人的正常体温。其实人的体温在这条虚线周围稍有波动都是正常的。

    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索学习,培养了他们独立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