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说课稿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说课稿3篇

  • 页数:21页
  • 字数:约 15572 字
  • 大小:76.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藍霈悦ppter
  • 《荷塘月色》说课稿3篇

    《荷塘月色》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六、板书设计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板书设计

    景素淡朦胧

    中的

    荷叶静

    荷塘荷花月色

    荷香动

    微风

    情淡淡的喜悦

    《荷塘月色》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说课的文本是《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这篇文章是高中学习起步阶段(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必须学习的一篇经典性散文,学好《荷》文对学生鉴赏散文可起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我从三个方面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第一次正式接触的修辞方法:通感。

    3、品味《荷》文中优美的语言与意境,品味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风格。

    二、过程和方法

    1、导入

    我不主张采用介绍1927年大革命失败等背景、介绍作者生平的方式导入课文,这样的介绍不自觉的就把学生引到“政治味道”很浓的路子上来了。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我现在走的路”。(朱自清《哪里走》)真正优秀的文章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的打磨和洗礼的,脱离那种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也是可以解读的很透彻到位的。

    我的导入方法是,让学生与我一起回忆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唤起了对朱自清语言的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语言预设基础。

    具体的导入语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这是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爱自然、青春和生命热爱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2、抒情地范“背”。

    可以配一些舒缓的音乐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营造出荷塘月色水乳交融的宁静、淡雅、柔和的氛围,而教师的准确流畅的示范背诵,则把“优秀文章要朗读背诵”的观念无形中传递给了学生。如果导入是第一次语言感染,那么范“背”就是第二次的听觉冲击。听后指出朗读中极易读错的字词:“曲折”中的“曲”应读“qū”而不是“qǔ”、“……似的”中的“似”应读“sh”而不是“s”

    3、学生自己找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

    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大体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找写景的段落,理由是写得美;二是找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我的依据是经常从学生交上来的随笔中发现他们有如朱自清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表述——一个人在校园中踱步,想自己爱想的事或什么也不想……此时我就抓住“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去品味作者受用到了什么样的“荷香月色”,从而转入本文重点4、5、6段的赏析。

    4、品味4、5、6段的荷塘月色的描写。

    4、5两段的赏析从提问入手:写了哪些景物?表现这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技巧?

    前一问不难,学生能够回答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下流水、月光、青雾、树影、光影”等。

    后一问有些难度,可从修辞方面提示,学生能找到较多的比喻和拟人,让学生体会、把握喻体的特点、修饰性的语言的特色,学生可能觉得这些比喻曼妙,也会有学生觉得这些比喻和修饰女性味十足,如“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刚出浴的美人”“凝碧”、“脉脉”、“风致”、“倩影”等。

    在肯定每种回答之后,可向学生拓宽延伸有关评论,投影以下两段资料:

    ①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朗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e、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f、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g、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h、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i、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炯玲上奏着的名曲。

    j、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k、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11句中一共用了14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也许c句的譬喻有韵味,h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例外吧。i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14个譬喻之中,竟有13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②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荷塘月色》)赢得的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结构呆板,情感暧昧,联想不出香草美人,比喻无不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出……”——(庄周《齐物论》)

    引述上述两个资料的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探究质疑能力,不盲从名家名作;二是让学生懂得文学批评是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管批评领域以及学生持何种观点,教师的讲析语言都应优美如诗,去描摹、渲染这美妙的荷塘月色。

    在师生互动的的过程中,要读赏结合,并适当配点音乐,营造好欣赏优秀散文的课堂的诗性环境。

    这里有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修辞方法:通感。钱钟书的定义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如学生难以领会,可用生活中常用的句子加以解释,例如,她的声音真甜。这是通俗而又常见的例子。

    第6段除以上分析之外,另需涉及: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与写荷塘月色的关系,可引导学生从绘画的角度去认识这样的景色是立体的、是活的,不是平面的、呆板的。

    5、文题为《荷》,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的四周均已写完,文章为何还要写采莲(7——9段)?

    学生自由讨论,互动交流。可能会有这样的回答,这是合情合理的联想,由“荷”及“莲”,这是很合理的解释,应予以鼓励。

    除此之外,教师应点到另一点:写文章虽不为“吊书袋”炫耀,但优秀的文章总是有知识含量的,它让文章厚重而不是轻飘飘。可就近举例:写“鹅鼻嘴”,就可联系

    “鹅女的传说”、“徐霞客的江源考”。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认识到《荷》文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拓宽加深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细心的学生也许会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怎么了?就可适时补充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内容解释“颇不宁静”的原因。

    对此我也有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印发我自己的论文《从人文角度解读〈荷塘月色〉》。(论文附说课稿后)

    附:

    从人文角度解读《荷塘月色》

    ——语文教学的另一种思路

    朱自清《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定篇,这确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名篇。如何在中学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解读这篇优质现代散文,让如花岁月的中学生从中吸取足够的营养。这个问题其实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语文课当作政治工具,即是从社会学的政治宣传的功利价值出发去生硬地肢解诗性的文学。《荷》这篇文学性很浓的课文同样不能免于政治的解剖刀,不能给学生真正的人文性营养。从政治的功利价值去诠释课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利尤为张扬。《荷》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时对此句的解释太政治化。联系《荷》文写于1927年7月,正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因而朱自清这个爱国知识分子“心里颇不宁静”。而作者赞美荷花和高洁的明月,表现了作者不跟恶浊的社会势力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这种解读使语文课陷入了简单化、庸俗化、赤裸裸的政治化。

    时至今日,对《荷》文的解读其实仍没有完全走出社会学的政治宣传的功利价值的狭小空间。还是要把《荷》这几百字的写一时感觉的对自然美赞扬的散文放到时代大背景去过深的考查。过犹不及,政治的解剖刀挖得越深,《荷》文真正的文学性越受到伤害。钱理群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对《荷》文的解读,就认为朱自清“内心的颇不宁静”源于他“这类自由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从而得出“《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宁静大自然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的结论。(钱文见《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节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钱先生的思路不能看作是解读《荷》的唯一思路。因为如此解释,总觉得在教学中难以透彻地讲解朱自清在《荷》中蕴涵的诗性的美。我以为从人文的角度去解读《荷》文,能充分地领学生进入作者在《荷》中营造的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的氛围。

    开篇第一句“心里颇不宁静”,不能把它看作是全文的基调。如果这样,全文肯定会受压抑。人生在世,心里不平静的时候多,何况中国文人从来有一种忧国忧民的传统心理,没有必要把“不平静”讲得太具体。而从写文章的角度看,起句是欲抑先扬的传统开篇方法,因为“不平静”,而进入月下荷塘,而进入荷塘月色的美的氛围中。

    讲《荷》文,从人文角度出发,应该放在对四种美的解读上。

    1自然美、本文许多笔墨用在对荷花、树木、月色的描绘上,以工笔画的手法,细腻地渲染了荷塘月色下童话般的美景,作者写自然美时充溢着诗的灵气,即内心对自然美的真心赞美。

    2意境美、《荷》文中有情景交融形成的意境,具体地表现在从容和谐上。荷塘中的荷叶、荷花、流水、月色的和谐,这是自然中的和谐,自然中的静谧与家庭宁静的和谐,还有蝉的喧闹和人的内心平静的相反相成的和谐。这种种和谐中构成的诗样的从容的意境美,解读《荷》文时是不能不讲的。

    3亲情美、许多分析《荷》文的文章,都没有提到亲情之美。虽然《荷》文没有像写自然之美去着力写亲情美,但就那么点睛式的一两句,足以透出宝贵的亲情之美的温馨信息。开头一段中“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及最后一段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分明让我们窥视到作者对婚后得子、琴瑟和谐的亲情的满足。作者爱妻、爱子的亲情溢于字里行间。这不能不让中学生领略这种亲情之美,从而使他们更爱父母。

    4语言美、《荷》文是篇美文,是华丽与朴素相结合。“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杨柳的丰姿”(有的版本把“丰姿”等同于“风姿”值得商榷)等语言,属华丽一类,《荷》文更多的是朴素的描绘。但只讲其语言的朴素而不讲华丽是片面的。

    讲透了上述四种美,也就完成了人文性的对《荷》文的正确解读。这样讲不至于陷进政治解读的矛盾中。政治式解读认为作者进入荷塘月色,只是“暂时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不宁静’中”。反复读《荷》文,没有发现作者有回到“不宁静”的痕迹。作者分明是享受了自然之美后回到了宁馨的家庭中,非要说作者“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中国现代散文辞典》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作者金志华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P7)这是脱离了这几百字的散文实际的,这是政治解读的一处硬伤。

    写景传情、写一时感觉的散文和诗,不宜脱离作品实际去生硬地挖掘其政治方面的东西。晚唐诗人杜牧著名的《江南春绝句》,明明是赞美江南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的美景,非要去说它有政治讽喻价值,这是很牵强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交织着自然美、风俗美、人文美。硬说诗的后两句是带有政治批判色彩,这样去理解江南之春就索然无味。但就算是一种解读法吧,真要这么读,岂不是把一首好诗当政论来读了。

    回到《荷》文的解读上,我以为不能多少年来一贯制,总是以一种方式一种思路去分析,动不动把几百字散文当作大部头东西作高、难、深的解读。应从作品实际出发,从文学的性能出发,从人文精神出发去解读。

    本人从教学的困惑中提出上述见解,抛砖引玉,望专家们指正。

    《荷塘月色》说课稿三

    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高中必修2的阅读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承担着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能力的任务。所以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我个人认为课文只是借鉴的范例,因此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所以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由此我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全文感知)

    2、准备好相关课件。

    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六课时:

    (1)第一、二课时: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2)第三、四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第五、六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说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苏轼《水调歌头》、李白《月下独酌》引入

    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体会月中情致入手,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

    时间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

    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

    (2)第二步,点名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3)再次自读,听完范读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3、仔细品读,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内外结构之美。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来读。在我设想中,学生选四、五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的比较多。若有学生提到自己比较喜欢《采莲赋》这一段,我想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文字?”它与全文的中心是否协调?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把握全文的行文线索,体会全文的内外结构之美。《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这只是事先的一种设想。如若学生未提及《采莲赋》这一段,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或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位,或是对写作手法的揣摩。

    4、赏析语段,品位语言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二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说作业:

    第一二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课后习题二。

    第三四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品位语言,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背诵四、五自然段;2、预习:品鉴课文的语言。

    第五六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背诵四、五、六段2、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板书设计:(因为已经做了课件,所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计的板书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

    景特点修辞

    荷叶——圆形舒展——比喻

    荷花——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妩媚多姿——比喻、拟人

    荷香——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比喻、通感

    荷波(荷叶)——凝碧——拟人、比喻

    流水脉脉(形容流水无声而似有情意)——拟人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