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 页数:8页
  • 字数:约 4737 字
  • 大小:27.16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DJW
  •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