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说课稿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说课稿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页数:5页
  • 字数:约 3368 字
  • 大小:84.16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白家安毓设计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说课稿

    一、【课标分析】

    1、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三课的作家对于社会人生有着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同学们通过朗读鉴赏散文中的“景”与“情”,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健全人格培养。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且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让同学们通过读、赏、写获得审美的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另外,在欣赏作品过程中理解民族心理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借以提高审美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三篇写景抒情的现代散文。本单元是高中语文两本必修教材中唯一的散文单元,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有着示范性的意义。学习本单元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这三篇文本在描写自然景物角度上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选取故都中特有景物去表达内心细致入微的情感体验,景物描写上都倾注了作者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在情景交融手法表现上又有相异之处,《故都的秋》是以情驭景,《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情随景迁。基于以上景与情关系异同的比较,三篇文本很有群文阅读的价值和必要。以鉴赏“景与情的关系”为群文阅读的契入点能较好地完成散文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也为学会写作写景状物散文做准备。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三篇现代散文表现出很高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在自主预习阶段就被作家史铁生先生细腻的文笔、深刻的哲思、深沉的情感表达感动不已,亦能通过阅读《故都的秋》对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的秋色、秋味、秋意的描写和情感抒发有较为感性而细腻的体验。也能体会到《荷塘月色》中笼罩的淡淡的哀愁。而文本通过写景表现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世界是学生较难发现和理解的。因此,本次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景与情”关系的鉴赏,探究文本中蕴藏的文人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生命哲思,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四、【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三篇散文中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修辞之美,并运用在写景作文中。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三篇散文中的写景画面及特点,学会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文中蕴含的特殊文人气质及其对散文创作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能够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难点:理解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世界。

    六、【教学方法】

    1、朗读分析法,“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通过诵读,体会作品的文辞之美。

    2、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

    3、比较阅读法,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鉴赏、探究与写作。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金秋时节,当你置身于一座有着三千年辉煌历史的名城古都,你会去游览些什么?又会产生哪些情思?

    当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三位散文大师与北京邂逅时,留下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经典散文,他们又与北京有着怎样解不开的情缘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找寻一下吧!

    (二)文本细读

    活动一:体味《故都的秋》的秋味(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1.从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景中,你看到了秋在何处吗?(找景物,练仿写)

    2.2.总结一下郁达夫笔下描绘了哪几幅秋景?他眼中的秋景有何特点?

    活动二:秋天的古都,让人留恋不已,夏日的清华园里,那一塘盛放的荷花,又香远益清,更是令人神往。(朗读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1.朱自清笔下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2.小结: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这样的幽雅宁静、朦胧柔美、清幽热闹的,

    那么他此刻的内心应该是淡淡的喜悦之情。

    活动三:当我们领略了皇城人海中难得的清、静、悲凉的秋景,打卡了幽静迷人的夏日荷塘,那么北京的四季又如何呢?作家史铁生的车辙印指引着我们的下一站——地坛。(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1.第一处景物描写:

    第二处景物描写:

    第三处景物描写:

    2.小结: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充满生机活力

    活动三总结:同一座城不同的景——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荷塘月色:幽雅宁静、朦胧柔美

    我与地坛:荒芜并不破败、充满生机活力

    活动四: 细品不同的情味(小组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1、找出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表达情感的语句?并概括出有哪些情感?

    2、尽管作者对故都之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教师补充:郁达夫简介)

    答:(1)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2)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3.《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家来到荷塘散步?

    4. 思考:作者的心里为何“颇不宁静?”

    (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5.出门散步后,作者的心情发生变化了吗? 有怎样的变化?

    6.思考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我”与“地坛”间有着宿命般的缘分,二者有何相似之处?(阅读1-5段)

    7.思考:作者从他同病相怜的“朋友“身上理解了怎样的”意图“?

    三、课堂总结

    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人生,如同一场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时而高山,时而峡谷,时而坦途,时而歧路。我们或放歌,或悲哭,然而,大自然始终以其不变的姿势深情地看着我们,而我们,也应该学会在与自然的深情对望中,找到生命的契合。正如敬亭山之于李白,故都的秋之于郁达夫,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地坛之于史铁生,他们从中或得到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或得到生存的智慧与勇气,最终完成精神的超脱。

    四、课后作业

    请运用所学的写景手法,以“家乡的秋景”为主题写一个写景片段,向校园广播站投稿宣传自己的家乡,400字左右。

    五、教学反思

    1.我认为高中语文群文教学能达到好的效果必须找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我在前期备课中做了大量工作,在研究教材单元教学任务后,找到了三篇写景散文群文阅读的契合点:情景交融。本次教学活动,我从情与景的关系这一角度挖掘文本,让学生认识写景状物散文的文体特征并能够迁移成写作能力的提升,实现联读的价值与意义。经过精心备课,研究学情,制作课件,确定教学活动设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点拨、提升。

    2.目标清晰,任务具体明确。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说课稿

    一、【课标分析】

    1、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三课的作家对于社会人生有着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同学们通过朗读鉴赏散文中的“景”与“情”,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健全人格培养。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且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让同学们通过读、赏、写获得审美的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另外,在欣赏作品过程中理解民族心理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借以提高审美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三篇写景抒情的现代散文。本单元是高中语文两本必修教材中唯一的散文单元,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有着示范性的意义。学习本单元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这三篇文本在描写自然景物角度上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选取故都中特有景物去表达内心细致入微的情感体验,景物描写上都倾注了作者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在情景交融手法表现上又有相异之处,《故都的秋》是以情驭景,《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情随景迁。基于以上景与情关系异同的比较,三篇文本很有群文阅读的价值和必要。以鉴赏“景与情的关系”为群文阅读的契入点能较好地完成散文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也为学会写作写景状物散文做准备。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三篇现代散文表现出很高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在自主预习阶段就被作家史铁生先生细腻的文笔、深刻的哲思、深沉的情感表达感动不已,亦能通过阅读《故都的秋》对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的秋色、秋味、秋意的描写和情感抒发有较为感性而细腻的体验。也能体会到《荷塘月色》中笼罩的淡淡的哀愁。而文本通过写景表现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世界是学生较难发现和理解的。因此,本次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景与情”关系的鉴赏,探究文本中蕴藏的文人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生命哲思,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四、【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三篇散文中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修辞之美,并运用在写景作文中。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三篇散文中的写景画面及特点,学会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文中蕴含的特殊文人气质及其对散文创作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能够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难点:理解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世界。

    六、【教学方法】

    1、朗读分析法,“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通过诵读,体会作品的文辞之美。

    2、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

    3、比较阅读法,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鉴赏、探究与写作。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金秋时节,当你置身于一座有着三千年辉煌历史的名城古都,你会去游览些什么?又会产生哪些情思?

    当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三位散文大师与北京邂逅时,留下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经典散文,他们又与北京有着怎样解不开的情缘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找寻一下吧!

    (二)文本细读

    活动一:体味《故都的秋》的秋味(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1.从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景中,你看到了秋在何处吗?(找景物,练仿写)

    2.2.总结一下郁达夫笔下描绘了哪几幅秋景?他眼中的秋景有何特点?

    活动二:秋天的古都,让人留恋不已,夏日的清华园里,那一塘盛放的荷花,又香远益清,更是令人神往。(朗读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1.朱自清笔下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2.小结: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这样的幽雅宁静、朦胧柔美、清幽热闹的,

    那么他此刻的内心应该是淡淡的喜悦之情。

    活动三:当我们领略了皇城人海中难得的清、静、悲凉的秋景,打卡了幽静迷人的夏日荷塘,那么北京的四季又如何呢?作家史铁生的车辙印指引着我们的下一站——地坛。(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1.第一处景物描写:

    第二处景物描写:

    第三处景物描写:

    2.小结: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充满生机活力

    活动三总结:同一座城不同的景——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荷塘月色:幽雅宁静、朦胧柔美

    我与地坛:荒芜并不破败、充满生机活力

    活动四: 细品不同的情味(小组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1、找出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表达情感的语句?并概括出有哪些情感?

    2、尽管作者对故都之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教师补充:郁达夫简介)

    答:(1)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2)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3.《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家来到荷塘散步?

    4. 思考:作者的心里为何“颇不宁静?”

    (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5.出门散步后,作者的心情发生变化了吗? 有怎样的变化?

    6.思考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我”与“地坛”间有着宿命般的缘分,二者有何相似之处?(阅读1-5段)

    7.思考:作者从他同病相怜的“朋友“身上理解了怎样的”意图“?

    三、课堂总结

    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人生,如同一场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时而高山,时而峡谷,时而坦途,时而歧路。我们或放歌,或悲哭,然而,大自然始终以其不变的姿势深情地看着我们,而我们,也应该学会在与自然的深情对望中,找到生命的契合。正如敬亭山之于李白,故都的秋之于郁达夫,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地坛之于史铁生,他们从中或得到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或得到生存的智慧与勇气,最终完成精神的超脱。

    四、课后作业

    请运用所学的写景手法,以“家乡的秋景”为主题写一个写景片段,向校园广播站投稿宣传自己的家乡,400字左右。

    五、教学反思

    1.我认为高中语文群文教学能达到好的效果必须找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我在前期备课中做了大量工作,在研究教材单元教学任务后,找到了三篇写景散文群文阅读的契合点:情景交融。本次教学活动,我从情与景的关系这一角度挖掘文本,让学生认识写景状物散文的文体特征并能够迁移成写作能力的提升,实现联读的价值与意义。经过精心备课,研究学情,制作课件,确定教学活动设计,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点拨、提升。

    2.目标清晰,任务具体明确。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