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说课稿2篇

  • 页数:7页
  • 字数:约 5527 字
  • 大小:51.0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Tovelo_PPTer
  • 《再别康桥》说课稿 2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一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再别康桥》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以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体悟诗歌的情感。

    二、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通过师生反复诵读,让学生绘景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①。

    设疑评论法:让学生在教师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对教师的朗诵进行评论,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主动地与教师共同探讨。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3、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三、学习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情感。

    2、合作法:通过对教师诵读的评论发现问题,师生合作为诗歌配乐,师生合诵鉴赏诗美。

    3、 探究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计划用2分钟)

    ① 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营造课堂感情氛围;

    ② 设计导入语: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在座的高一学生,在不长的人生中也经历过别离,感受过离别之情。升入初中我们离别小学母校,升入高中,我们又离别初中母校。离别之时,你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英国剑桥大学去游历一番,去感受一下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板书课题“再别康桥徐志摩”)

    2、课件展示:介绍学习目标,简单的提示写作的背景,简单地介绍相关文学常识(新月派、格律诗)。(计划用1分钟)

    3、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评论:(计划用5分钟)

    ① 教师朗读时选择不恰当的背景音乐,设置朗读误区,给学生留下评论的空间。(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② 学生评论。

    4、师生互动活动: “我为诗歌来配乐”(计划用5分钟)

    ①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四首不同风格的曲子(A《满江红》 B《春江花月夜》 C《二泉映月》 D《神秘园》),学生欣赏后结合《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和情感变化,同老师一起选择一首恰当的曲子作为《再别康桥》朗诵的背景音乐。

    ②、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把诗歌与音乐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知和赏析,从而让学生整体感悟诗歌的情感基调:依依惜别、感伤无奈。同时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的能力。

    5、配乐朗诵:体悟情感、解析康桥情结(计划用4分钟)

    ① 背景音乐选出后,多媒体配上音乐和康河风景图片,先由教师示范朗,后由全体学生朗读,感受诗人那浓得解不开的康桥情结。

    ② 解析康桥情结:(多媒体展示)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明白诗人情感之由,便于学生去分析感受诗歌的意象、意境,缘情体物。

    6、美读赏析,缘情体物:(计划用14分钟)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