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 页数:14页
  • 字数:约 9118 字
  • 大小:54.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雨森设计
  •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3、学情分析:

    1.一年级普通班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素养都不太好,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好,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强化语感.

    2.普通班的学生虽然表达能力不强,但思维还较活跃,动手能力不错,所以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结合我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让学生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没有在烽火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例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诸葛亮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孙刘结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设计意图: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在上课开始的一分或几分钟内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有自己的情绪,所以就要通过适当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意境中去,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要表达的思想意境中,使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简单介绍《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然后,自读全文,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借助注释梳通文章。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在字词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然后再学生齐读,通过学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教师总结:第1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第2段:晋师撤离。

    设计依据: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环节3: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想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全文的赏析。

    1、文章开头给我们交待了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这样的交代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交代可以看出郑国与晋国利害相关,郑国和秦国的利害关系不大,并且秦晋两国军队分兵驻扎,这就使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烛之武能成功的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

    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烛之武与郑伯的对话展现其什么样的个性特征?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与郑伯的对话过程中,体现出烛之武虽然因长期不受重用而有所怨言,但是关键时刻还是临危受命,顾全大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谓识大体,明大义。毅然孤身前往敌营,夜缒而出,则表现了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3、这篇文章的情节安排很富有戏剧性,戏剧性性表现在哪里?

    大敌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的推荐让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为长期不受重用而推辞;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4、本文的重点是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表现出高超的劝说艺术、游说技巧。让学生细细品味并概括说辞中包含几层意思。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分析形势,以退为进,博得好感。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亡郑陪邻,动摇联盟。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存郑有益,利益引诱。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追溯历史,深入离间。

    可见烛之武面对大国的君主,巧舌如簧,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也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5、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重点是全面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性格特征,以及退秦师过程中体现出的非凡的胆识以及高超的谋略和语言艺术。

    环节4: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开放性讨论,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可以从这一模块的主题解读昨日的战争方面来谈。

    写一篇劝说辞,三四百字,要重点展现步步深入,打动对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参考话题:1、劝说中学生远离网络游戏2、劝说藏独分子停止分裂祖国行动。)

    设计意图:

    1、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训练,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解读昨日战争,就是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可贵,才能感受到正义力量的伟大。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围绕烛之武的形象设计)

    人物情节 性格

    慷慨许之--------------------------义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伯--------------------------智

    设计依据: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评价

    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我会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适时、适度、适当的给予评价,以激励学生学习,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学习中积极有效地运用,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说教具

    我校有多媒体设备,故选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先制作好课件,放到网上上课时调用。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自学探究,积累字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讨论质疑,理清思路,熟读背诵,分析形象,口语训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点拨:文言文阅读中造成语言障碍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而实词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音节词占多数。如古代说“冠”,而现在说“帽子”。

    第二、有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江河。

    第三、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判断词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查工具书,分析义项

    在分析义项的过程中,可以查阅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一个词的全部意项排列出来,确定其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内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词义。

    判断词性,选择义项

    词不离句。在选择义项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选用。实词的意义虽然是多样的,但每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是唯一的。在确定词义前,先要根据句子成分判断词性。如“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

    第四、有大量的通假字。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完成教学目标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让学生自读全文,并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用符号批注有疑问的内容(便于复习)。

    这一步要对学法1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习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本篇中所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再次落实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学习新课:

    1、朗读指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这步程序是教学目标的再落实。用教法中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在此环节要对学生进行字词、读音、句式、语气、停顿的指导。如第二段中烛之武的怨气。

    2、分析论述

    分析作者思路,理清文章层次,尤其是文章第三段,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1概括课文情节,根据情节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完成教学目标C的第一步。

    (2)让学生再读文章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a第一段总共二十五个字,交代了哪几个问题?并为全文埋下两处伏笔,联系全文,分析其内容及作用(明确:当时形势,战争起,秦、晋驻军方位)。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