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2篇

  • 页数:14页
  • 字数:约 9439 字
  • 大小:60.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曼达林演示
  •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2篇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寡人之于国也》,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怀着激动的感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在艺术上,采用了比喻、排比的艺术手法。可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很高成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垫定基础。对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二、说学生

    我所任教的328、332两个班都是高一理科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都有长足发展,且对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固此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我将拟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80%)

    1.掌握、积累“颁、涂、无、直”4个通假字;识记“寡人、河、凶、走、或、谷、斤、兵、岁”9个古今异义词。

    2.掌握“数、直、发、兵、胜、时、王、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3.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知识与能力(20%)

    1.掌握孟子的生平及“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2.掌握并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3.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并当堂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

    2.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常是不懂某些词语的意思,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顺利的阅读文言文。因此,我将把目标中的,归纳掌握多义词义项,背诵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突出,将在课堂讲解突出,课文讲解即将完成时,老师归纳,学生积累。课后,老师监督学生是否背诵课文。

    由于孟子本身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理解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内涵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难点的突破,老师将安排一个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并辅于相应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梁国的现实处境做介绍,学生自己体会后,老师再做点拨和综合的评述。

    四、说教学法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怎样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辩词的技巧,多义词的归纳,在学生自己体会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有必要做分析点拨。

    3.讨论法,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对孟子的思想积极性和局限性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组织课堂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使文言文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古今互动的效果。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计算机、投影仪、导学案、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导学案,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提起孟子,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接触过这位光耀千古的思想家,还记得是那篇课文吗?(生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领略他的雄韬大致,感受沐浴他的思想。一起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布置任务

    (一)学生结合导学案,自学完成一下任务:

    1.孟子的生平及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2.文言基础知识: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鸡豚狗彘(zh)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古今异义

    【寡人】、【河】、【凶】、【走】、【或】、【谷】、【斤】、【养生】、【兵】、【岁】、

    一词多义

    数、直、发、兵、胜、时、王、食、于、之、以。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树之以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动词作名词:

    【请以战喻】、【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谨庠序之教】、【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判断句:

    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3、非我也,兵也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2)鸡豚狗彘之畜。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3.背景资料: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二)学生交换导学案,互相检查,不相同处讨论得出答案。

    (三)解答疑惑:

    1.学生提出问题,有其他学生解答。

    2.教师解答个别疑难问题。

    三、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一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3)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2、3、4段

    (1)学生齐读2、3、4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2、3、4段。

    五、课堂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1998年那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极其强大的金融风波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WTO的胜利加入,无不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向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行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3.阅读《读本》P250《墨子》中的片断《非攻》,初步了解墨子的思想。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笑(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梁惠王/魏国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了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1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拟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熟、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重点“3”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①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③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讲话,介绍孟子(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第二遍,请一组学生齐读,其他组的学生注意找他们读错的字词和断句错误的地方。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通过以上三个小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为下文的进一步亮点探讨铺好道路。

    (三)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这一步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这一个环节的设置,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深入分析,亮点探究

    1、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①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