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教案2篇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6341 字
  • 大小:46.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白家安毓设计
  • 《再别康桥》教案2篇

    《再别康桥》教案一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5分钟)

    涉及生平经历、创作背景:

    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

    (设计意图: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2分钟)

    (述说感受: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读,交流诗歌内容。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分析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夯实基础。)

    3、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人情怀。

    (设计意图:初步立即基础上的再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4、赏配乐诗朗诵。

    (1)欣赏配乐诗朗诵。

    (2)自由朗读

    (3)读交流诵读感受。(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设计意图:欣赏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感情为进一步研究诗歌的“三美”创造条件)

    三、再读诗歌

    完成练习:字词注音(青荇榆阴漫溯斑斓笙萧)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预设问题(1)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风光如画。

    (2)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寻找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教师总结意象: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六、朗读诗歌

    七、作业: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鉴赏“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诵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诵读课文技巧。

    ——节奏、韵脚、感情……(5分钟)

    二、再读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15分)

    1、主题提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简介诗歌“三美”追求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2、主题研究本诗歌“三美”。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语言)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绘画美: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意境)(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再读课文,品味诗歌三美。12分钟

    1、一读品位建筑美

    2、品位音乐美

    3、品位绘画美

    4、自由读品位诗歌追求的“三美”。

    四、背诵诗歌。8分钟

    1先完成背诵任务的介绍经验。

    2老师指导背诵技巧

    主题背诵——根据各个小节之间的关系背诵。

    差异背诵——找不同小节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想象背诵——根据本诗歌“绘画美”的特点,想象各小节所创造的美丽意境背诵。

    ……

    五、拓展。

    1比较读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2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六、作业:1、背诵诗歌2、搜集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歌追求。

    我的浅析:

    我选用的教案是高中的《再别康桥》,这份教案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目标,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条理清晰,目标明确,通过多个方面来展示整体,灵活而不古板,新颖而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篇很不错的教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注意情感的引入,从而激起学生对诗的主题思想的深刻感促,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通过情感的引入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增加自主性。

    这次课堂教案的讨论,使我注意到了不少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课堂气氛的保持与活跃,在实际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思考的时空,让其主动参与。这也是人文性的体现。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重思路的畅通,突出重点,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思路的跟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熟悉背景资料,尊重客观,引入个人对课文的情感把握但也要注意对个人情绪的节制。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有的放矢。

    总之,通过此次讨论我受益匪浅,我会继续寻找不足不断提高自己,非常感谢老师!

    《再别康桥》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