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多边形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多边形说课稿

  • 页数:6页
  • 字数:约 4333 字
  • 大小:69.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曼达林演示
  • 相似多边形说课稿

    许小梅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参赛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9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相似多边形》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及学法运用、教学过程设计与策略、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施教情况向各们评委和老师们作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本章线段的比、比例线段、形状相同的图形这几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比较、推理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最终探索出相似多边形的概念、特征及相似多边形的识别方法。这节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等内容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在本章各节知识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对本章其他内容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领会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严谨的数学态度,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认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图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掌握多边形相似比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能力目标:通过探索图形的边、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推理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推断可以获得并验证教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科学的数学观念。

    3、说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本人依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及教材的把握;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以及用定义去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特征及识别方法;结合相似多边形的本质特征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要求;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就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释疑、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设计。主要采用“探索发现”法、“尝试”法、“猜想验证”法等教学方法,并以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动手验证从而发现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并归纳出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不便操作的学习过程转变为直观的验证过程,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增强了验证过程的科学性、准确性;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呈现速度快的特点,拓展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时间,提高了学生课堂吸收知识的效率。使多媒体辅助课件发挥了最大优势,从而多层次优化了本人的数学课堂教学。

    2、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积极主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上,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创新猜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施教过程中,通过引导组织学生看一看、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放手去做、放胆去想、放心去议,充分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积极地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谈谈本节课的施教策略和设计意图。

    上课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清新的画面,轻快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自由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集中而不沉重;让学生的大脑放松而不犯昏;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而不混乱,为新课的导入与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心理准备。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片,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相似图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为新课的教学进行必要的铺垫;之后,我又出示两个正三角形和两个相似六边形,并提出问题:这样的相似多边形到底有什么本质特征?设疑置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从生活中提炼出这一问题上来,进而引入新课,揭示本节课的课题——《相似多边形》

    接着,出示两个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六边形,组织学生先“观察”、再“猜想”、后“验证”,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概念。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验证,我精心设计了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动画效果,让学生清楚明了的看到了两个六边形对应角的关系(即相等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引导学生探究两个六边形对应边的关系(即对应边成比例)。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测、计算验证,进而得出: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验证所得出的结论,组织学生探究其它形状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我特别设计了一个例题,让学生探究正三角形ABC与正三角形DEF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验证方法进行推理验证。最终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

    接着引导学生探究“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如果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明确相似多边形的本质特征。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相似比”的概念——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在教学本环节的内容时,我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利用前面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求出六边形ABCDEF与六边形A1B1C1D1E1F1的相似比;之后,再颠倒两个六边形的顺序,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计算推理,从而得出,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与叙述的顺序有关。

    在引导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了解了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相似多边形的识别”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概念和性质的学习运用情况,施教这一环节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两组图形,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再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能说出理由。这是两个典型的反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反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本质特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性的提出问题:如何识别两个多边形相似?这一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明确:要识别两个多边形相似,一要看:各角是否对应相等;二要看:各边是否对应成比例。强调学生注意,上述两点同时成立,这样的两个多边形才相似。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进也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运用知识,拓展思维”这一环节,准备了一道应用题。学生往往只凭直观认识认为这两个矩形对应角相等、形状相同,是两个相似矩形,教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矩形的对应边不成比例,得出这两个矩形不相似,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直观有时候是不可靠的。我乘机教育学生,其实,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教育学生,在做出判断时,千万不要光凭直观认识,要有科学依据,这也是本节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时机。

    之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引导学生将本节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成条,帮助学生构建“相似多边形”的知识体系,使本节课的教学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是以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最后,我设计了一组由易到难、梯度递进的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多种题型呈现,练习题设计上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需求,尽可能让他们在尝试解答的过程中品尝到获得知识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尝试解答更大难度练习题的兴趣,最终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如解决综合性问题的目的,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将始终关注学生是否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按所给的条件进行探索,能否在活动中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现结论。本节课的施教过程中,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交叉运用,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多元评价体系贯穿于探索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积极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求知的愉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郁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培植健康的求知心理品质。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