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说课稿

  • 页数:4页
  • 字数:约 2936 字
  • 大小:25.99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Riordon设计
  • 我不拖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2019年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对儿童的生活提出了四方面的具体要求,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我不拖拉》就是依据——“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1条“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而编写的。这一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教材第10页是两首儿歌配上儿童生活的情境,呈现了儿童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拖拉现象。第11页是对拖拉一下是否有关系的小讨论。这两页主要是认识拖拉的现象以及拖拉的危害,感受时间的意义。教材第12页是用绘本呈现小明改掉“拖拉”的故事。第13页,是用儿歌提示学生要有时间观念,以及探讨更多的和“拖拉”说再见的方法。这两页编写意图主要是引导孩子找到做事不拖拉的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材副版中呈现的是绘本故事《拖拉鸟》,揭示了拖拉行为导致的后果。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七岁左右的儿童来说,时间观念淡薄、专注力差、自制力低、做事拖拉磨蹭……这些情况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为了更具体地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课前我通过观察、访谈和家长问卷的形式进行学情了解。

    通过观察、访谈,我发现:很多学生谈到,在家里,家长经常会说自己做事磨蹭,如:批评自己早上起床穿衣慢、吃饭慢、做作业慢,可自己并不那样认为。在学校,有时候做作业也会慢,那是因为做作业的时候一边写一边在玩,或者一边做作业一边在想其他的事情,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任课老师反映,在学校里,完成作业不及时,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的孩子也不是少数,令人担忧。

    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存在磨磨蹭蹭的情况,经常要家长不断催促,缺乏时间观念,特别是吃饭、做作业、早上起床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对此还不以为然,比如:虽然听见了家长在催促赶紧穿衣服,动作却依旧不紧不慢的,让家长颇为烦恼。也有少数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做事比较专注,比如:拼搭乐高时不会受旁边环境影响;做作业时专心致志、不东张西望;吃饭时不讲话很快能吃完……这些习惯较好的孩子,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学情的详细了解,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进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教材第10—11页,教学目标为:1.了解什么是做事拖拉,初步认识拖拉的危害;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拖拉现象,发现自己的拖拉行为。3.体验抓紧时间做事的意义,树立做事不拖拉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认识拖拉的危害,树立做事不拖拉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在第一课时中,我安排了四个板块的活动。活动一,听故事,感知“拖拉”;活动二,看图片,说说“拖拉”;活动三,想一想,辨析“拖拉”;活动四,续故事,告别“拖拉”。

    活动一:听故事,感知“拖拉”

    首先,我播放一阵清脆的鸟叫声,继而,出示四种常见的鸟,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接着,出示教材中“拖拉鸟”一图,并设下悬念:为什么叫它“拖拉鸟”?随机播放教材副版中的绘本故事。通过听故事了解什么叫拖拉?并且在黑板上贴上故事中的关键词“不急”、“明天”。明白了“拖拉”的意思后,再请学生说说:你觉得这样拖拉好不好?为什么?(同时板书“拖拉”二字)最后,引入古诗《明日歌》,听一听、读一读,初步感知拖拉的危害。

    在本环节的设计时,我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喜欢听富有童趣的故事,于是我抓住了他们这一特点,先欣赏几种熟悉的鸟儿,再引出“拖拉鸟”这个名称,设下伏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交流的兴趣。再通过倾听“拖拉鸟”的故事,初步感知什么是拖拉,拖拉不可取。

    活动二:看图片,说说“拖拉”

    这个环节首先是从教材中的两幅图、两首儿歌入手。

    先请学生来说一说:图中的两个小拖拉,做事总是要“等一下”、“还没完”。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接着,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会把“等一下”、“还没完”这样的词挂在嘴边?(同时板书“等一下……”、“还没完……”)

    最后,根据课堂发言,呈现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拖拉事件:早上起床拖拉、穿衣服拖拉、刷牙洗脸拖拉、吃早饭拖拉,上学路上拖拉等等一系列日常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中,我主要是以观察教材中“等一下”与“还没完”的两幅图片为中心,辐射出存在孩子身上的拖拉、磨蹭行为。在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小故事中的主人公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拖拉现象,进而发现自身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活动三:想一想,辨析“拖拉”

    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导入的:刚才小朋友找出了那么多生活中的拖拉现象。有个叫元元的小朋友听了却说:“一天有24个小时,每小时有60分钟,算一算一天共有1440分钟,一两分钟干不了什么事,所以拖拉一下没关系。你觉得他说得对吗?……直到有一天,元元遇到了一件事,让他后悔莫及。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

    接着,播放故事《一分钟》。听完故事后讨论:元元起床时拖拉了一分钟,后果是什么?(错过了公交车,上学迟到了20分钟)再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因为拖拉而造成过麻烦呢。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元元如果养成了做事拖拉的习惯,长大后会怎么样呢?此处给孩子们创设场景:要是那时候元元成了治病救人的医生、种植粮食的农民、救险救灾的消防员……做事拖拉的他会造成什么后果?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做事拖拉,麻烦不断,甚至会危害他人。(板书:麻烦危害)至此,孩子们对拖拉行为的危害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入“时间乐园”,和小闹钟来做2个游戏。游戏1:一分钟写字。看看一分钟内,大家能端正地写好多少字;游戏2:一分钟数纸。一分钟内能数出多少张纸。

    最后,我用生活中的数据进行对以上活动进行总结:据人们统计,汽车厂一分钟能生产一辆汽车;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一分钟能播300个字左右;银行点钞机一分钟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你瞧,一分钟多么神奇宝贵啊!我们得改正拖拉的坏习惯,不要随便浪费时间。(板书:浪费时间)

    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做事拖拉的后果严重,在本活动环节中,我借用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分钟》故事,同时让孩子们对故事中主人公“元元”的未来生活进行设想。孩子们在故事倾听和畅想中,深深感受到做事拖拉,后果严重。同时,两个“一分钟游戏”让孩子们体会到时间宝贵,不能随便浪费,从而树立做事不拖拉的意识。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